书城公版弘戒法仪
14398500000013

第13章

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故殺。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故盜。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故婬。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故妄語。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故酤酒。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說四眾過。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自讚毀他。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慳惜加毀。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嗔心不受悔。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謗三寶。若有犯。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

上來十重戒法。略為宣舉。向下另結壇儀。當請阿闍黎教。汝至心細誦梵網經中十重四十八輕戒相。於此心地。圓融行布。性相並行。母令滲漏。汝等各宜依教奉行。(答云)依教奉行(三說三答)。

下二闍黎即先誦十重完下壇。其四十八輕在次日誦。或時久不堪。即依教奉行處下座。明日通誦全本梵網心地下品。

教授持錫杖法第二十

引請舉讚

智分本別。象表圓通。堂堂獨露佛家風。聖杖活如龍。開合橫縱。拈示祖師宗。

轉法輪菩薩摩訶薩

諸佛子等。聞磬聲。各禮三拜。一齊胡跪合掌。

引請作白

妙道虗圓。非象表以難示。真宗冥遠。仗開導以有循。欲明世尊一大事之法乘。須受如來勝功德之智杖。匪求真訣。曷悟秉持。我今為請(某)寺(某)宗師。為汝作開導智杖和尚。請師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皆隨我道作梵。

大德一心念我弟子。(某甲)求入得道梯隥法。願大德為我作指示得道付杖師。我依大德故。得持法輪真智杖。慈愍故(一拜)。慈愍故(一拜)。大慈愍故(一拜)。

和尚鳴尺云。

諸佛子等。汝既殷勤伸請。我當為汝作開發智杖和尚。所有言教。汝當諦聽。

葢聞。千佛授受。以心印心之道者。心與法而已矣。夫心不可指人。法不可授人。心不可不悟。法不可不得心非有心。若以心示人。則心屬有。法原無法。若以法授人。則法亦屬有。心法若有。則同凡而不得解脫。心法若無。則墮聖而無其作用。故知心在人而法在師。心如糓種。法如雨露。人惟自悟。師以法傳。苟不自悟其心而傳道者。譬如無種而耕耘。雖然自悟其道而無法者。終成種發而荒穢。是當師資緣合。內外相成。師當指出汝心。汝當參明自理。明理而不知法。有差別之智。動則顛倒。失本明法。而不悟心之實詣。定為虗妄浮心。是故悟實心悟。而法屬真師也。所以我佛嘿示參禪法門。欲諸比丘時時參究。令自心師法兩得。故勸恒持錫杖以參。以求一悟。此杖則根本自心之智差別。師承之智。一時會盡。故曰錫杖者。智杖也。悟本心為心之德。悟師法為用之德故。又曰德杖也。令人悟本別二智。而行一乘大法之功德也。葢以世間五行之尊。惟金為最。五金之性。惟錫至柔至白至明。可表心地之明潔柔尊。是以杖用明錫也。故曰輕曰明。曰不迴。曰醒。曰不慢。曰疏。曰採取。曰成。而令人輕煩惱。明智慧。出三界而不迴悟。正法而頓醒。斷煩惱慢。疏貪癡結。採戒定慧。成佛道果。能持此杖。時時參求。一切智慧。多聞世出世法。莫不了了。六度萬行咸向此修。侍者舉錫杖。過來。(和尚拈錫杖示云)見麼見麼。(聞振錫云)聞麼聞麼(良久云)若以見見錫。見非正見也。若以聞聞錫。聞非正聞也。直須離却見聞覺知來領。錫杖始得。(復振錫杖一下云)會麼。(良久度錫杖與侍者云)於此會得。則此全杖坐斷聖凡。別通一路終日受持。向威音王那邊那邊。更那邊行履故。麻谷持錫杖到章敬。遶禪牀三帀。振錫一下。卓然而立。敬云是是。谷又到南泉處。亦遶禪牀三帀。振錫一下。卓然而立。泉云。不是不是。永嘉至六祖。遶禪牀振錫一下而立。祖云如是如是。善男子。會得此事。便好。如稠禪師之飛錫。以解虎鬥。如鄧隱峰之飛錫。以解軍鬥。此皆以祖師禪向上事提持。而得大自在者也。夫祖師禪者。法身佛以無身無口。直示心宗之法也。是之謂佛之祖也。若欲拈出此無身無口之法。除須報化佛放放光舉華處。示之可耳。若夫化身佛於音聲舌輪邊指示。則言說不到也。所以釋迦示錫杖。令人自悟本地風光去。故曰佛法無多子也。若欲向化佛處求其差別之智。今當依教細為開示諸佛子。此全杖者。最上一乘妙道也。此我佛從初說華嚴。至終說法華涅槃。以括一代時教者是也。此杖中心。先竪一管。管上五高。管中空而外有。此示中道第一義諦。以空假交互有無。四句不得。全得之正法為本也。其五高者。示五分法身也。傍以兩鈷。示二諦也。兩而復兩。四諦法也。兩鈷六環。六度行也。六而復六。十二因緣也。下以三錞。三乘法也。及戒定慧。法報化也。最上之頂。無見頂相也。法之極致也。故十六以苦集滅道慈悲喜捨四禪四無色而修行也。三重四鈷。合而為七。七覺七聖財也。通錞鑽八。八解脫也。故三十七品法。三明八解脫。一切法數。莫不具足也。此三乘五時之出世法也。世間法者。鑽為金剛輪。上為須彌頂。全杖為一世界也。中為無起無明之本也。二鈷者。有無二法也。三錞者。三塗苦也。四鈷者。生老病死也。五高者。五道煩惱也。六環者。六道也。七則七趣。八則八難也。此世間法也。此杖不容著地。令於世間出世間法不可著也。晝夜相隨。言不可離。世間不可離正法也。恒執持令無失也。振聲令於耳根。證上上圓通也。時時拂拭。勿使生衣。言心地不可昧。而法輪不可不轉也。此該人天小教。而言正法者也。比丘不可不知不悟也。持杖之法。又有二十五事。先以十事者。見杖聞杖。而地蟲不傷。持杖而老朽可憑。持此正為分衛。不得前却。不得肩擔。不得橫持。見佛勿作聲。入眾不得軒。舉持杖尊錫。不枉舍後杖。乃中道不得。過中出杖。欲過中出杖者。有遠請看病人。送過世者。外道請四事得出也。不得以杖畫地。不得三師俱出杖。不得持杖自隨四人共行。除上座。不得普持到檀門。正好威儀入檀門。先三抖擻。三反抖擻。無人出者。從至餘家檀越。出應持杖。著左手中央。杖恒在己房。不離身。下頭不著地。勿使生衣。須日日磨拭。杖欲出時。須從沙彌邊受。若無沙彌。白衣亦得。持時齎天挾地。著在脇下。以小指抅之。使兩頭平正。不令高下。鳴則常鳴。寂則勿聲。鳴則均細。調和恒使。若初僧著左足。尼著右足入檀越家。近則三家。遠則七家。勿多過歷。限內得食。杖懸樹上。或側眠平地。或石上睡眠之時。杖與身順。置之牀裏。正與身齊。路行頭常向日。杖乃佛身。萬行在故。如或傾側。萬物不安。如其平正。萬物得位。下臺著地。三塗劇苦。常使懸空。拔三途厄。葢此杖者。諸佛相傳。比丘持此。入道梯隥之標幟也。諸佛子等。若欲大悟。先當於祖師禪處。時時參之。若欲明法。次當於如來禪處細細撿之。杖即一心。杖即是佛。杖即是法。杖即凡聖。杖即色心諸緣。杖即一切事究竟堅固。汝等恒持此杖。恒磨恒拂。恒念恒參。無量法門。百千玅義。一時具足。汝當發廣度眾生之心。齊成佛果之願。如此行持功德無上。是故謂之智杖德杖。發菩提心之正因正果也。汝能受持。應當依教奉行。

(和尚執杖三振。舉偈呪。逐一傳去。比丘起立。受杖偈云)。

永嘉常云。解虎錫兩鈷。金環鳴歷歷。不是標形虗。自持如來寶杖。親蹤跡。

呪云。

唵那[囗*栗][囗*替]那[囗*栗][囗*替]那[囗*栗]吒鉢底那[囗*栗]帝娜夜鉢儜吽[癹-又+文]吒(三遍)

偈云。

執持錫杖當願眾生設大施會示如實道

(和尚禮佛歸方丈。比丘持杖前行。送至方丈前。俟和尚入。即歸堂掛錫。後具威儀。入方丈禮謝)。

授戒辨第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