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编_1
14371300000093

第93章 吏政三銓選(4)

吏治因地制宜三事疏

陶正靖

臣惟守令為親民官。而令之於民尤親。閭閻之疾苦。必由令而上聞。朝廷之德意。必由令而下達。其秩雖卑。其責至重。勸課之方。必須曲盡其宜。未可以苟且概施也。臣少歷四方。於南北吏治之難易。有慨於中。請敬為  皇上陳之。蓋北省俗醇而事簡。賦少而易輸。州縣治事。自辰迨午。則案無牘矣。南方俗漓而事繁。賦多而易逋。訟師衙蠹。奸弊百出。自非精敏強力之吏。鮮有不困者。故近日督撫所定衝繁疲難之缺。北方之兼四項者。僅比南之兼三。北方之兼二項者。僅比南之簡缺。此其大較也。若夫勸課之方。必足其財用。乃可以杜其侵漁。優其遷擢。乃可以鼓其志氣。今養廉之典。卓異行取之法。固已具備。而臣竊以為尚有可得而議者。凡州縣之費。莫費於延幕賓。若江浙諸劇邑。非七八人不足分辦。而就中所尤倚重者。非二三百金不能延至。統而計之。已至千金之外。養廉之資罄矣。其一切日用交際舟車之費。何從出也。是養廉者其名。而養不廉者其實也。明知其不能持廉。而不得不姑聽之。有發而又不得不案治之。是孟子所為罔民者罔吏也。臣以為兩司以上之養廉。不無稍厚。而州縣以下。未免猶薄。劇如江浙。瘠如川黔。雖多寡懸殊。其不足於用則一。原督撫定議之初。所以苟且如此者。拘於本省耗羨之常數。欲多贏餘歸公耳。臣恭繹   世宗憲皇帝聖諭。贏餘本充地方公用。 國家初無所利於其間。督撫或誤認為別儲之項。以多為功。非立法之本指。至於普天率土。莫非臣子。甯以疆域之攸分。致詔糈之頓異。臣請通盤合算。裒多益寡。其或不敷。凡諸雜稅似可撥支。務使經費粗足。然後繩以貪墨之法而無辭。至於鹽差運使。職事本簡。徒以舊為利藪。支給亦覺過多。所當一併通融定議。庶無不均之歎。此臣所請因地制宜之一端也。昔年縣令行取。或擢臺垣。一則取其獻納。足以周悉民情。一則獎其成勞。用以激揚吏治。今行取之制雖復。不過需次部曹。計自實授以至正郎。速者須六七年。通計出身筮仕之初。幾及二十年。其由舉人出身者。須四五十年之久。銳精之氣已銷。戒得之患垂及矣。非所以勸能吏也。臺垣之任。未更民社。言及吏事。不免隔膜。又非所以周下情也。議者以縣令視科道。品級相懸。多用縣令。則編檢部曹。不免壅滯。臣以為縣令之難。視編檢部曹。何啻數倍。按其品級。亦與編檢相同。何至遂成懸隔。惟是事簡之地。中才可以寡過。事繁之地。即長才不免受罰。故目今行取之員。多係簡地。僅得中才。尚非分別勸懲之道。臣請就所為衝繁疲難。兼四兼三者約分年限。年滿無過。並准行取。督撫具考語送部。  皇上親試之。最優者置科道。次者或陞外任。或除部曹。其中缺簡缺行取者。仍循常例。夫衝繁疲難之地。數年而無過。其才能必有出人者矣。考試而擇其最優。其經擢科道者亦少矣。此於編檢部曹未至相妨。而才能之吏益知奮勉。此又因地制宜之一端也。考漢代郡縣之任。或即用本地人。唐制詮除不過千里。我   世宗憲皇帝。於挑選人員。多分發附近省分。蓋以至公之心待人。而亦恤其跋涉之艱也。舊例除官止避本省。其後復有五百里迴避之例。夫人臣苟不能秉公執法。雖在數千里外。庸必無姻親故舊耶。若其公正無私者。雖在本籍。又安能撓之。臣愚以為唐制所云毋過三十驛者。所當酌從。地近則到任之初。省借貸之費。或家有老親。便於迎養。推公心以御物。而求忠臣於孝子。於是乎在。此又因地制宜之一端也。以上三條。臣非敢苟憑臆見。妄議紛更。稽之以古義。度之以時宜。於勸課之道。似為有益。

敬陳用人三事疏順治十二年

吏部侍郎梁清標

一崇守令之任。民生休戚。全關守令。漢世特重其官。如龔遂黃霸卓茂諸人。治績表著。或假以便宜。寬其文法。或璽書褒美。賜爵通侯。是以古今吏治。漢為獨盛。今體統陵替。文法拘牽。有司力疲于趨承。心怵于功令。稍失上官之意。訶斥頻加。兵馬往來。橫遭侵辱。即有賢者。欲興一利除一害。動多掣肘。何怪職業不修。治平寡效耶。臣謂欲課實功。必先一體統。請  下督撫。隆其禮文。或豪強有凌侮把持者。得以申請究治。四體寬然。庶可展布。又查明初有到任須知一書。內列規條三十一則。綱目森然。皆切民事。例于銓除之日分授選官。使知所遵守。其後漸廢不行。有司且茫然不識職守為何事矣。今其書具在。亦宜重加訂刻。照例分發。道揆法守。上下交修。懋賞以鼓循良。重罰以儆墮窳。其誰不自勉于吏治乎。

一重言官之選。  皇上宏開言路。以襄盛治。責言官既重。則選授不可不詳。在外推官同知中經舉卓異治行高等者。自當優與清華。乃俸深序及。往往陞轉部曹。一憑掣籤。及值考選。則平平無過者。不得不一概行取。非所以獎廉能慎名器也。察職掌內舊有部郎改授之例。至 本朝亦屢行之。況其人近在目前。才品人所共知。臣愚謂宜照舊例。除臣部外。五部郎中員外主事遇考選時。許各部堂官遴選品行端方。中懷讜直者。咨送臣部。許卓異推官同知一體考授科道等官。斯台垣濟濟。才賢不至有沉抑之嘆矣。

一嚴功過之衡。勵世之權。存乎黜陟。賢者進之。不肖者退之。所貴乎銓衡也。今止循資俸。按籍陞遷。雖殊才異能。與庸碌等。激勸無憑。治效曷。臣請于選功二司設紀功紀過二簿。令督撫察所屬各官任內完賦墾荒獲盜清獄。凡地方應行事宜。有能舉一政者。即開實蹟報部。詳註于冊。除不肖官員具疏糾參外。其有過可指者。亦時報部註冊。臣部于陞遷時考其政蹟多寡。定人才短長。上者優擢。次者平陞。下者左遷。在內部寺等衙門。亦各將所屬功過。不時咨送。一同詳註。推陞分別之法亦如之。如是則循名責實。人才競奮矣。至于屏浮議。核成功。任賢人而勿疑。信  詔令而勿變。是在  乾斷獨操。何患積弊不除哉。

請復進士觀政之例疏康熙五十六年

御史許惟模

竊思國家養士。期於有用。古者兵農禮樂。各展其能。得一材則收一材之效。雖曰功名自奮。亦因造就多方。實可見之施行。而不為空無用之學也。伏見我  皇上愛養人才。近科新中進士。又  特命詞臣教習三年。實我  皇上壽考作人。訓育工至意。臣以為未仕視其所學。既仕視其所為。士子讀書應試。自遊庠以至登第。歷經考校。皆以文章分厥次第。是凡預進士之選者。不患文義不嫻。患未能通知世務。經濟優長耳。然則教習進士。皆當以錢穀兵刑等事課其實政。不必如教習詞臣。窮經學史考校詩文以定高下也。臣伏查國初進士。原照歷來舊例。放榜之後。分撥各部。觀政三月。然後銓選。欲令新進之臣。曉習部務。為理繁治劇地耳。然止歷一部。而各部各司之事尚未周知。臣請嗣後每科館選之外。所餘進士仍照觀政之例。分派各部。每限三月。次第輪。將見行則例。俾之講究學習。不過二年。而六部事務無不悉知。其中果有才品超卓。通達治體者。聽各部滿漢堂官。填註考語。破格保題引  見。遇應得知縣缺出。先用以為鼓舞。其餘限滿報明。仍歸科分挨選。則時日雖少而經練倍多。學習非虛而考校更實。將來躬膺民社。駕輕就熟。上承我  皇上教習之深恩。庶無負委任之盛意矣。

請舉人分部學習疏乾隆九年

吏部尚書訥親

竊照州縣為親民最要之官。任兼教養。督撫與之共治。一省司道府之表率糾稽。皆以牧令為政教之所由起也。一州一邑之事。官無不周知。臣此次奉差外出。于經過州縣。詢以地方事務。竟有茫然不曉者。問其出身。多係遠科舉人。或精力就衰。或見聞本陋。遠科舉人。需次常二十年。去揀選之日已甚久。月選後分別員缺繁簡調補。督撫察其能否稱職。或奏請改教。或參劾降調。然亦須待至一年半年後。始能試看得實。而此際之事務廢弛已屬不少。且更換一官。新舊委署之間。交代紛繁。官經數易。民不相習。均于吏治有妨。臣思姑息在一人。則貽誤在一方。有不得不為籌畫變通者。查從前舉人有分部學習之例。後經部議。以部中事務。與外省州縣不同。諸凡錢糧刑名催科聽斷之法。自須因地制宜。隨時變通。非必在部行走。方可學習等因。停止在案。竊思部務與外省體制雖有不同。而所辦即係各省之事。其理無不可通。學習人員即不能實有諳練。而出入聞見之間。自必知識漸開。舉動稍嫻。其于服官之資。不可謂其無益。查該員赴選之時。雖例係本省督撫驗看咨部。方准以知縣選用。但知縣定例。不用本省。從前督撫。多因無關所屬吏治。姑為優容。且距驗看之時。已經年遠。未可遽為憑信。應請暫停銓選。行文各省督撫。將現在屆選舉人。情願領咨赴部者。再行加意揀選。年力尚強。人才可用。方准給咨赴部。臣部覆加驗看。簽派各部學習行走。其已經在部投供之舉人等。亦暫停銓選。令九卿驗看甄別。分部學習。均于一年期滿之後。如才具可用。該堂官出具堪勝縣令考語具奏。仍交臣部。按其科分名次。照例選用。其有科分在前。期滿在後。並科分在後。期滿在前者。統歸各本科挨次銓選。如遇外省需人。臣部即將項內舉人。一體揀選引  見。發往該省。准其酌量題補。并請嗣後定于各省舉人應選科分之前二年。臣部行文各督撫。照例陸續揀選送部分派學習。期滿具奏。咨部選用。其不入揀選。不稱保奏之人。俱以學正教諭銓選。有情願告降訓導者。准其告降。再查教職各官。有董率士子。整飭文教之責。其中進士拔貢等項出身者。尚多年力壯盛之人。而恩歲等貢生出身者。類皆衰老難用。應請一并酌議。何項照舊銓補。何項停其選用。并于銓選之前。作何揀選甄別。詳細酌定。俾縣令既各稱其才能。教職亦悉盡其官守。庶牧民教士。均屬得人。而 國家設官分職之意。亦盡收實濟矣。

實試觀政疏康熙十六年

給事中徐旭齡

為圖政務求實效用人貴儲真才事。竊惟 朝廷會試大典。三載一行。舊例於 殿試之後。即考詞林。除考中者特授庶常入館教習外。其餘無分二甲三甲。俱撥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各衙門。觀政三月。然後授職。

慮諸進士甫慶釋褐。驟膺民社。恐於刑名錢穀。夙未諳習。一旦執政臨民。未免有美錦學製之誚。故令其先觀政而後選官。立法甚善也。比年以來。漸失初意。諸進士分撥觀政者。不過視為故事。方到衙門。未及數日。遂各請假回里。名為觀政。不知所觀何政。亦當思古人做秀才時。便欲以天下事為己任。況其身登仕籍。面受  特恩。猶因循陋習。罔臻實效。殊非我  皇上側席求賢。勵精圖治之意也。臣祈  下該部。嚴行申飾。凡觀政進士。須照撥定衙門。每日早到。立簿查核。勿令虛曠。其於各衙門一切事宜。務要悉心討論。如在吏部則究官方黜陟之法。在戶部則核會計盈縮之數。以及禮兵刑工等部。並都通大理寺等衙門。皆紀綱法度之所從出。其于有司各官。尤最為切要者。若能于此處考核詳明。曉暢大義。則任之日。自不至于冒昧周章矣。

議新進士分省學習疏雍正三年

鄂爾泰

竊照廣西布政使元展成。前請以分發進士派交各府知付學習一摺。荷蒙  硃批。於督撫商酌為之。欽此。臣謹按前奉  上諭。以今科中式進士。分派各省藩臬衙門。令其學習三年。即於所派省分試用補授者。正以藩司衙門。為一省錢糧之總匯。臬司衙門。為一省刑名之總匯。但能用心學習三年。必有一長。於該進士大有裨益。即於該省分大有裨益也。茲據元展成奏稱通省政事。雖出於藩司。要皆總攬其綱領。與州縣官親民者有別。且收放錢糧。事有成規。可無庸學習。再命盜案件。例由州縣解府審詳。到臬司衙門。已屬成讞。即有供情未協。亦仍駁回府。其民間細事。非臬司逐一親理。若令入藩臬署內學習。又與內幕相親。亦恐滋弊。是分派各省進士。不如於知府衙門學習之為親切等語。臣查一應事件。無非情理。守正持平。端視大吏。故宣化為藩。不止司錢穀。弼教為臬。不止司刑名。此外省樞紐之地。實觀政者之準的也。若不令學習於藩臬。轉令學習於知府。是猶使觀水者舍江河而就溝渚。其能識源流者幾何。臣愚以為分派學習。除藩臬衙門外。督撫糧鹽道衙門。亦應酌派。總在省會。易於觀摩。似不必分派各府。轉不能時常接見。無以試驗其優劣也。惟是有教斯有學。有傳斯有習。非止於陞堂片時。令其侍立靜聽。而即可望其知能。或間發一案。令其案批。或故作一問。令其裁答。或實指一事。令其條陳。或虛設一疑。令其剖斷。或差令查勘。或委令督催。或閒論夷情。或詳說地勢。就其言動。觀其才識。指示是非。改正錯謬。如此三年。庶學習進士。或可半有成材。至於學習署內。恐於內幕相親。將來滋弊。此事惟在本官。即如書吏。未嘗不在署內。與內幕隔別。原不得相通。作弊不作弊。亦豈限於署內署外。各衙門二堂以外。儀門以內。但擇閒房二三間。即可為學習之所。其日用薪水。應酌量資給。俾無窘迫。庶益奮興。臣現於分發雲南新進士九員內。將一等次等者派往撫藩各衙門學習。又次等二員。在臣衙門學習。仍不時傳集。合考其所學。分別勤惰。以示勸誡。在各省各有不同。總期仰體 聖意。造就人材。可不必題請通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