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编_1
14371300000085

第85章 吏政一吏論上(4)

省科條以培治本疏康熙九年

御史徐越

臣竊惟風俗人心。實係治平天下之本。有司督撫。則關維持教化之源。恭繹傳到禮部  上諭。首及人心風俗。中列致治美政十六條。後以作何訓迪勸導。責成各官舉行。倘獲中外衹遵。翕然丕變。即堯舜成康之隆理。不過此也。臣思州縣為親民之官。督撫為率屬之長。欲其教化施行。豈可徒恃乎法令。我  皇上培養天下百姓。必先將治有司督撫之法令。寬平省約。使得釋其顧慮。寬其拘攣。然後能養其精神。發其材智。盡其實心。以從事於教化之途也。譬如一家之中。父母未有不愛其弟子者。若父母終日多憂多懼。自顧不暇。安能周恤子弟之疾苦。故有司之以貪虐害民者。可以法繩之。而遁法之吏。其煩苦吾民者。則實無可如之何也。何以言之。自考成之法嚴。而愛百姓之心。自不勝其愛功名之心。而一味催比敲扑。戶無甯宇矣。自緝逃之法嚴。則凡有跡涉可疑。及挾仇誣首。扳連無辜者。盡被搜究矣。自諱盜之法嚴。而被竊之家。即受失主之累。自緝盜之法嚴。而捕盜之役。竟成誣良之習矣。諸凡此類。皆由法令太嚴。遂不惜苛擾地方。以圖免過。總之上惟以法令繩有司。而欲有司以教化興起百姓。此必不得之數也。至於總督巡撫。為 朝廷封疆大臣。正[己](已)率屬。察吏安民。是其職掌。乃水旱盜賊。何以銷彌。士農工商。何以綏輯。未見有所責成。而終日搜求者。不過此文移之瑣屑。日月之遲速。如錢糧則藩司主之。督撫止能稽其侵那加派之弊。至於冊籍錯誤。解色低潮。安能一一經手磨驗。而參罰併及之。則何也。刑名則臬司主之。督撫止能察其徇枉賄賂之弊。至於限期違誤。律例疑似。一經該部駁改。而參罰又及之。則何也。在處督撫者。詳於苛細而略於重大。而為督撫者。則又將任重責大之精神材智。盡耗竭於苛細之中。終日頭緒紛紜。料理部件之指摘而不暇給。何暇講求民間利害之源流。審察官吏才品之優劣。以仰副我  皇上教化百姓之盛心也哉。臣請  部議。課有司則以愛養百姓。使邑中無荒殘流離者為上考。其餘科條從輕省。俾其游刃有餘。多方以行其教化。臣未聞教化大行之邑。而賦稅猶煩追呼。奸宄尚難清肅者也。察督撫則以綏靖地方。使水旱不侵。盜賊漸息。官吏澄清。兵民和樂者為稱職。其餘參罰。各歸有司。俾其神閒氣定。先端教化之型。徐收教化之效。臣未聞能使屬員各奉教化。而猶有叢脞以累上司之參處者也。此即仰體我  皇上以教化為先。不專務法令之意。實先試於有司督撫。於以坐致雍熙。克臻上理。所謂正百官以正萬民者。此之謂歟。

請省簿書以課農桑疏乾隆十一年

禮部尚書王安國

臣於本月蒙  聖恩召對。一時冒昧陳奏。以中外簿書太繁。州縣官疲於查造登答。無暇課及農桑。胥吏倚法作姦。滋弊轉甚。但議及省繁就簡。又恐人心即於懈弛。仰祈  皇上教諭部院及督撫大臣。心體察。隨事減省。面奉  德音。以教諭未必人人體悉。或致誤會。令臣告諸軍機房大學士。酌量可行之道。並令臣繕摺具奏。臣隨至軍機房向大學士訥親張廷玉。敬述  聖旨。退而思之。臣前奏簿書太繁者乃用法之流弊。非立法之本意也。夫立法之本意。所以課功核實而防姦偽也。但用之不善。則本以課功。或因瑣細而轉致羈遲。本以核實。或不勝煩數而應以具文。本以防姦。乃本病未去而他病叢生。其事不外乎錢穀刑名。其弊莫甚於文書駁覈。其源始於內部曹司。其流極乎藩臬州縣。甚至州縣書役。藩臬掾吏。聲氣相通。而本官反仰其鼻息。不得已因而用之。以求上下之無阻。欲其決吏胥壅蔽。知小民疾苦。何可得哉。臣愚以為不加分晰而議減省。誠恐不知者妄測  聖意。務為省事。而因以即於懈弛。若指明弊端。剔而去之。使弊去而法行。不惟與苟安玩愒之風不相涉。且於  聖明勵精圖治之意。實可仰體萬一焉。謹以臣所深知者。臚列具奏。如報銷錢糧。存與動支。數目不符。向經戶部駁查。多有逐案登答。以某事案內先准銷若干者。伏思在外動支。無不題咨有案。或以案牘浩繁。戶部一時無暇遍查。似可行令督撫。於奏銷時。備細聲明。戶部查對相符。即可准銷。至數目之訛舛。或在數兩數十兩以上。自當照例駁查。若止毫釐以上。數星以下。此不過寫算之偶錯。似可核明更正。行令於下次奏銷時聲明。又報銷工程。如所開價值。全數含混。浮冒過多。工部自當照例駁查。若一冊之內。止一二條不清。似可摘出行令登答。而其餘准其開銷。不必籠統駁飭。發回全冊另造。如所浮開者。畸零無幾。似可竟將核減之數行明。而其餘准其開銷。如此則駁結登答之無益者可省矣。然此猶其易見者也。其最細而不勝舉者。莫如撫藩之於州縣。一徵存而頭緒紛如。一動支而項款各別。一興修而初估復估完工核銷詳報不一。每詳一次。必由府而道而司而督撫。干涉糧鹽廩膳兵餉者。更由糧鹽兩道學政。該管武職。清軍同知。糧運通判。每衙門有詳文。有書冊。有實數冊。有印結。有加結。彙於司。而題咨於督撫。未題未咨之先。司府之駁結。已不一而足。或數目之差。僅止分釐。或訛誤之處。不過字畫。或日月錯填。或語句遺落。或序述牌行未及詳備。初無關於緊要。但有名可借。皆嚴駁更改。每駁一次。則申詳冊結之經由各衙門者。必皆另造申送。至再至三。一案如此。積至數案。有不叢脞困憊者乎。又如命盜案件。犯事失事有報。檢驗獲犯有報。初審覆審有報。至於州縣審定。解府解司。苟府司已經審訊。或詳閱全招。實有疑竇。駁令再審。亦欽卹重刑之道。乃有幕賓胥吏。逞其私智。略大端而搜枝節。執一隅而全招。雖任意指摘。毫不中情。州縣亦必逐條答覆。人犯往返。難免拖累。而詳驗招冊之重複增忝。不待言矣。查承審造冊。各有程限。一涉遲延。例有降罰。司府既經駁核。即可自脫考成。而州縣無所逃避。掾吏有權可操。因而肆為威福。州縣功名念切。敢不應其取求。此臣所謂簿書太繁。皆用法之流弊也。伏乞  皇上密諭部院大臣。有如臣所奏戶工二部情形者。必期相宜整頓。並  嚴飭各省督撫。不時稽查。倘司府掾吏。弄權苛駁。積至數案。則提治其掾吏。本官如庇抗違。則分別參奏。務令國家科條法則。不至為舞文作姦者所矯託。官司之精神血脈。不至為貪胥猾吏所驅使。上下衙門明白相承。盡化其疑阻難之。而專心於 國計民生。早作夜思。期自效於職守。於以勵其名節。策其奮庸。吏治肅而實效彰。天下吏民。受  皇上之福庇於無既矣。

請除無益條例疏

李之芳

竊惟各衙門政務。紛更失當者固多。而吏部考功事例。尤為害政。有不可不急除者。敢為我  皇上陳之。近年以來。外官參罰處分。日密一日。降級革職。動出意外。是以各官救過不暇。徒務虛文以為彌縫旦夕之計。不能為地方盡心愛民。即罰俸一項。處分較輕。常有任一二載。罰俸五六年。甚至十餘年者。官俸有限。即使每年全支。尚不免有憂父母妻子之心。況節年扣罰。則仰給之費。勢必取之地方。故貪吏常多而不可禁。夫十兩流徙。功令昭然。豈有因其養廉無資。而從寬之理。若法在必行。又未足以服其心。其弊一也。且例之所在。不論賢與不肖。而但繩之以苛急之法。雖廉能之品。一遇小節細故。即不能久安其位。如大選急選。每次出缺。其間以貪庸解任者。十無一二。大率以公事詿誤而去之。天下之賢者。不可以多得。安知後來之人。必勝從前之官。迎來送往。其弊二也。況則例紛紜。權總歸於胥吏。欲輕則有輕條。欲重則有重擬。即如違限一事。有計月降調之例。有怠緩遲延之例。又有慢上誤公之例。又有置若罔聞之例。事同法異。難以枚舉。總是多立名色。便於高下其手。其弊三也。有此三弊。則是該部增設事例。秖足以淆亂成法消損人才。其不能有裨吏治明矣。該部雖亦疏請再議。但例外生例。舊習難挽。恐終有負  皇上革除積弊之意。臣乞  特諭部院大臣。將該部見行事例。徹底推究。實實釐定。務使永遠可行。其因事之法涉於苛細者。熟議而酌除之。其事蹟相同輕重迥異。多設條目致胥吏可借法為姦者。一切刪去。誠革弊之一法也。再查   世祖皇帝時舊例。因出缺太頻。參罰太密。該部覆准大計處分。循例糾劾。貪酷提問。以至失守城池。遲誤軍機各官。均應照例議處。不准任外。其餘因公事議處等官。但令戴罪供職。合無酌復舊章。省事甯民。此又革弊之一法也。

專差宜減疏

靳輔

臣惟  皇上因在外諸臣。於民生疾苦。不為上聞。 朝廷詔旨。不行下達。廢弛驛站。侵冒錢糧。民隱莫申。民冤無訴。於是屢遣在內諸臣訪查察究。此  皇上軫念民瘼。惟恐一夫不獲其所。是以不得不然也。但 天使之車塵馬跡。一經絡繹於道途。則閭閻之蒼首黔黎。未免嗟咨於草野。在奉差之臣。未嘗不以  皇上之心為心。未嘗俱有示威掯勒之事。並未嘗盡縱家人跟役等。需索地方官也。然往來供應。雖盞酒粒粟。片肉隻雞。盡皆小民膏血。況地方官員。賢能廉介者少。平庸畏事者多。一聞 欽差將至。惟恐有所駁詰。莫不力圖要結以悅之。行賄與否。姑置弗論。而飲艮之費。已屬不少。上司雖戒之曰。爾無科民。有司亦隨答曰。斷不妄派。究竟無神輸之術也。更值不肖官員。借端多歛。則又不堪言矣。臣愚以為除軍機重務。必須口授 廟謨於兵主。確酌商行者。自當專差馳驛。又在外貪官污吏。督撫不行題參。被科道糾參。或旁人告發。並督撫扶同犯法。肆行貪婪之事。亦必須遴選部院能員。秉公確審。無庸置議外。他如整頓驛站。料理軍需。查勘海疆。恤刑督賑諸務。似應責成督撫。督撫為封疆大吏。身居八座之尊。位列三台之次。  皇上將數千里地方。數千萬百姓。託之綏懷撫治。乃不夙夜黽勉。力報  君恩。將此等分內之事。闒茸貽誤。甚至捏冒侵欺。致煩  皇上左顧右慮。另差近臣代理。似此不職之督撫。置之於重典。亦不足惜。然天下督撫。賢愚不同。未必盡皆不肖也。臣請嗣後遇有凡督撫司道不能料理。必須差員之事。自當照舊遣差。其督撫司道能行之事。俱責成督撫司道料理。停其另差。如有貽誤生弊等情。即將該督撫司道。立行從重處分。以為大吏溺職之戒。如此庶地方不至因供應而頻派擾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