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编_1
14371300000078

第78章 治體八臣職(2)

江陵救時之相論

林潞

蘇文定云。天下有權臣。有重臣。二者其相近而難明。凡為天下。宜有以養其重臣之威。使天下百官。有所畏忌。而緩急之間。能有所堅忍持重而不可奪。吾嘗據此以論江陵。江陵在時。舉世皆目為權臣者也。當時臣。徒見其外。而不見其內。見其侵天子之權。而不察其所為有不得已而出于救時者。由今視江陵似是兩人。觀其逐新鄭。廢遼王。奪情起復。幾于無上。觀其十五年之經濟。乘得為之時。優之以才。濟之以剛。猛鷙而立功名。一時廷臣。無出其右。原其意以為舉朝因循玩愒。方且伺隙于我。而我無以肩之。則事必不濟。兩宮沖聖之倚毗必不副。當時觀場之人無論已。百年以來。曲學腐儒。動輒講王霸。辨義利。不察其本末。而概以攬權震主相責。夫世廟以來。無相久矣。生非文武成康。而不識救時為急。予以為逐新鄭廢遼王奪情起復。三者罪之大者也。其事載在國史。怙寵悖理何疑焉。吾甯信之。豈惟信之。將以責之。此其事姑未辨。洪武初。罷丞相。以五品殿閣。加孤卿。名之曰閣臣。夫閣臣。詞臣也。分其任於六曹。而職司票擬。其不賢者竊一人之鼻息以張威福。其賢者宮中府中幹旋調濟。上一閣揭。回以片言。而相之職止此矣。功可以竊。而罪可以諉。莫閣臣若。江陵起而憂之。欲舉相職。其進直解。進大寶箴。進帝鑑圖。欲天子敬學。進皇陵碑。進寶訓。進御札。欲天子法祖。裁進奉。諫營造。欲天子節儉。引見賢能。欲天子知吏治。圖百官于御屏。欲天子體臣。請大閱。欲天子念邊防。蠲逋賦。欲天子子庶民。絕餽遺。戒請託。欲天子知大臣法則小臣廉。不甯惟是。當江陵官翰苑時。即志期公輔四方。輶軒奉使。歸者必往為造請轍。所至戶口扼塞。山川形勢。地利平險。人民強弱。一一劄而記之。肅皇帝二十餘年間。彼親見貴溪分宜交相齕而邊備廢弛。天子縱有所誅殺。卒無成功。一旦柄國。輔十齡天子。綢繆牖戶。措意邊防者為至。江陵匪直相也。而直以相將將。故南北守禦。百粵滇蜀。必付託得人。將帥能效力者。量其才。耑其責。湔其瑕。勵其志。鼓之以爵祿。假之以事權。凜之以三尺。破之以疑畏。責之以實效。數萬甲兵藏于胸。而指揮乎數千里之外。虛懷咨詢。削牘星馳。嘗有數什伯相君。貫乎將士之心。而戴乎將士之首。戰勝攻取。代為奏。當以某事咨稟。功成凱至。又諭以朝意。當以某辭入告。某策善後。勇怯強弱。進退疾徐。洞若觀火。邊吏奏記政府。命之親書。以毋泄機宜。又必命其書銜。擇其重大要者。一一陳說于天子之前。而使至尊識其勞苦。知其姓名。故能縛大憝。殲醜。以奠安中夏者垂十年。至江陵歿而享其餘威。以固吾圉者。又二十年。此江陵所為舉相職也。而且不遺餘力以綜庶務。由是而嚴清丈。董驛遞。度河工。疏餉艘。詢水利。飭學校。覈名實。辨職掌。久視為具文者。按實行之。攬權震主之外。世所謂益之以操切者也。諸葛君曰。願陛下責臣以實效。不效則治臣之罪。夫既已有實效矣。兩宮沖聖知之。舉朝知之。而其心未必知之。方其柄國時。惓惓致書賢者。辨明心曲。以為吾非不知府天下之怨。既已肩其任矣。吾欲貽沖聖以安。不專必不一。不斷必不成。十年之間。兩宮沖聖享其逸。江陵處其勞。兩宮沖聖。任人則逸者也。六曹大臣蔭其逸。猶曰侵官。乃委瑣齷齪者畏之。有才無膽者之。清正拘牽者非之。畏難者怨之。迎合者憚之。深文排詆者疑之。蜚語喧騰。而欲虛心衡斷其功罪也。胡可得哉。雖然。江陵三罪。不可以不辨。禁何地。而奸宄得以闌入。親藩入議。而大臣不為援請。時際晏安。而金革何以變禮。即不曲為文致。而罪已不容逭。才大而溢。任重而疏。以忠君愛國之心。而雜以一切吐棄之意。此則太史公責淮陰不能學道謙讓不矜不伐者也。吾猶有說焉。宰相為天子統百官。如裘之有領。門之有闑。舟之有柁。宰相重則朝廷尊。百務舉。宰相輕則朝廷卑。事權雜。自江陵歿後。而詆江陵者。非惟自輕。而卒以誤國。廟堂諸老委蛇無建白。而使神考輕宰相。惡諫官。燕安無忌。礦使四出。宮闈挾寵。九列無官。朝堂不御。封疆大患。帷幄無謀。以門戶籌邊。以朋黨任將。一誤再誤。宦寺乘之。而國不可為矣。思陵之季。撫髀思江陵。而後知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時之相一也。

書王介甫諫官論後

張士元

介甫論諫官。以士之位。任三公之責。而天下國家大小之事。無所不當言。非先王以貴治賤。以賢治不肖之意。欲使上下各得其分。以幾於古治。其論則高矣。揆之於治體則非也。夫古之官未有專司諫者。專司諫始於漢武帝之設諫大夫。非先王之制也。然古之納諫至廣矣。官師相規。庶人傳語。諫固不獨以其官也。後世諫諍稱其職。而有諫官。亦何害哉。坊所以止水。水即不為災。不可以舊坊為無所用而去之也。不幸公卿至於百工皆失其職。則諫官固未必能有為。然遂以為無用而廢之。是因噎而廢食也。且公卿行其事。諫官僅以言。亦安見其卑踰尊而名分不正乎。蓋其官尚卑。使之得言於朝。以其可通上下之情耳。如謂士不得言事。乃上下之道當然。則在上者將曰。我公卿也。於人言何畏哉。在下者亦曰。我士也。於國家何與哉。夫天下之患。莫患乎上之人惡聞過。而下之人不敢言。道之使言。猶有不肯言者。而可以非其分。遂欲去其官耶。介甫平日。以孟子自命。斯言蓋本位卑言高之論。不知孟子所論位卑言高之罪。固謂凡在下位者。而非所論於諫官也。他日則又曰。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者。不得其言則去。孟子所謂言責。正後世諫官之任也。而介甫以官守為言責。因謂官可以言。而無用言官。亦過矣。意者當時館閣諸公。言事有不免過激者。故懲其弊。遂欲并臺諫而去之耶。則臺諫之有益於國家。亦已驗矣。唐德宗退陸贄而進裴延齡。旦夕入相。陽城率諫臣力爭。至欲裂其白麻。雖不見聽。然卒不相延齡。宋嘉祐時。仁宗春秋高。未有繼嗣。知諫院范鎮司馬光先後疏請建儲。始雖不許。後終感動。策立英宗。朝野以安。其不即聽納者。為功已如此。其他聽納之效。更可知也。至謂不得已立諫官。當與丞弼俱進於前。使事有所失。即時救正。不至爭已布之命。若唐貞觀之制。庶乎其近古。此固理之公者也。然朝廷已有侍御史之設矣。必使諫官與公卿並對。則人主所信向者。常在公卿。而不在諫官。諫官於廷論。一不合。則不可繼言矣。且其言事。豈皆俟命已布於天下。而後爭之哉。其命已布而爭之者。大臣有以使之也。使大臣慮其爭已布之命。而謹之於未然。此諫官之所以不可無也。事有古所無而今有之。不失乎先王之意者。此類是也。惜乎介甫執古義而不深思治體。卒以其說亂天下。不然。以介甫之才。又能進賢樂善。從容以輔人主。不當與韓范富歐爭烈乎。

翰林論

姚鼐

為天子侍從之臣。拾遺補闕。其常任也。天子雖明聖。不謂無失。人臣雖非大賢。不謂當職而不陳君之失。與其有失播諸天下而改之。不若傳諸朝廷而改之之善也。傳諸朝廷而改之。不若初見聞諸左右而改之之善也。翰林居天子左右。為近臣則諫其失也。宜先于眾人。見君之失。而智不及辨與。則不明。智及辨之而諱言與。則不忠。侍從者。擇其忠且明而居之者也。唐之初設翰林。百工皆入焉。猥下之職也。其後乃益親益尊。益親益尊。故責之益重。今有人焉。其于官也。受其親與尊而辭其責之重。將不蒙世譏乎。官之失職也不亦久乎。以宜蒙世譏者。而上下皆謂其當然。是以晏然而無可為。安居而食其祿。自唐及宋及元明。官制因革。六七百年。其不革者。御史有彈劾之責而兼諫爭。翰林有制造文章之事而兼諫爭。彈劾制造文章所別也。諫爭所同也。其為言官也奚以異。入而面爭於左右。出而上書陳事。其為諫也奚以異。今也獨謂御史言官。而翰林不當有諫書。是知其一而失其一也。是故君子求乎道。細人求乎技。君子之職以道。細人之職以技。使世之君子。賦若相如鄒枚。善史事若太史公班固。詩若李杜。文若韓柳歐曾蘇氏。雖至工猶技也。技之中固有道焉。不若極忠諫爭為道之大也。徒以文字居翰林者。是技而已。若唐初之翰林者。則若是可矣。今之翰林。固不可云皆親近居左右。然固有親近居左右者。且翰詹立班于科道上。謂其近臣也。居近臣之班。不知近臣之職可乎。明之翰林。皆知其職也。諫爭之人接踵。諫爭之辭連筴而時書。今之人不以為其職也。或取其忠而議其言為出位。夫以盡職為出位。世孰肯為盡職者。余竊有惑焉。作翰林論。

軍機處題名記

王昶

軍機處。古者知制誥之職。其制無公署。大小無專官。直廬始設於 乾清門外西偏。繼遷於門內。與 南書房鄰。復於 隆宗門西供夜直者食宿。其大臣惟尚書侍郎被 寵眷尤異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輔。其屬例用內閣中書舍人。舍人改庶吉士則不復入。改六曹御史給事中遞遷卿寺至都察院副都御史內閣學士入直如故。惟擢侍郎亦不復入。閒有以貲以蔭為郎得預者。率大臣子弟為然。而張公若靄。鄂公容安。又以庶子侍講入直。蔣公炳。程公巖。又以巡撫罷還京入直。皆奉  特旨行。非故事也。先是雍正七年。青海軍事興。始設軍機房。領以親王大臣。予銀印。印藏內奏事太監處。有事請而用之。後六年   憲皇帝晏駕。  上諒闇。改名總理處。三年喪畢。王大臣請罷之。  詔復名軍機處。時大學士為鄂公爾泰。張公廷玉。徐公本。蔣公廷錫。尚書為海公望。每被  旨各歸舍繕擬。明日授所屬進之。後大臣避專擅名。乃令所屬具草。視定進呈。自是擇所屬益精慎。至大位者益眾。而  上賞賜亦異於庶僚。紗緞餅餌果蓏時 賜。歲暮 賜魚鹿肉諸物。率以為常。以故  上所游幸。無不從。其職掌在恭擬  上諭。及內外臣工所奏。有  旨敕議者。審其可否以聞。又外臣章奏。書為副以藏之。 本朝諭旨誥命。其別有四。凡批內外臣工題本常事謂之旨。頒將軍總督巡撫學政提督總兵官榷稅使謂之敕。皆由內閣撰擬以進。凡南北郊時享祝版。及祭告山川。予大臣死事者祭葬之文。與夫后妃宗室王公封冊。皆由翰林院撰擬以進。然惟軍機處恭擬  上諭為至要。  上諭亦有二。巡幸上陵經筵蠲賑。及內臣自侍郎以上。外臣自總兵知府以上。黜陟調補。暨曉諭中外。謂之明發上諭。誥誡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責問刑罰之不當者。謂之寄信上諭。明發交內閣以次交於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馬遞。或三百里或四五六百或至八百里以行。其內外臣工所奏事。經軍機大臣定議取  旨。密封遞送亦如之。然內而六部各卿寺暨九門提督內務府太監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東北至奉天吉林黑龍江將軍所屬。西南至伊犁葉爾羌將軍辦事大臣所屬。迄於四裔諸屬國。有事無不綜彙。且內閣翰林院撰擬有弗當。又下軍機處審定。故所任最為嚴密繁鉅。昶以乾降庚辰由中書舍人入直。又遷刑部郎中。八年於此矣。中間平定準噶爾。回部。西北數十年之患。一朝削殆盡。仰見  聖天子武功旁魄。超越萬古。而時又開方略 國史三通諸館。昶皆為斟酌條例。用副 右文稽古之至意。下至梵夾釋典。隸於經館。有所繙繹。輒往討論。故雖職事至繁。竊以躬逢美盛為大幸。軍機處設立垂四十年。尚無記。前人姓氏。多亡軼不可考。乃詢於大宗伯張公泰開。給事中明公善。並以所聞於先輩者。次第書之。稱職與否。可指數也。詞詳而不殺者。俾後世得以考見故實。且著遭際太平之榮遇云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