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编_1
14371300000033

第33章 學術五文學(5)

國朝二十四家文鈔序

曾鏞

近世文。有時文。有古文。時文代聖賢立言。義至深而情實泛。古文即儒者立言。旨即淺而裁自心。故欲窮古今之變。考政教之遷。觀學士大夫之所得。求之于古文較近。竊謂作者難。取而集之者抑不易。何以言之。文章者。天地之精華也。散而洩諸古今才智人之口。若二氣五行之分布于百草木。其盛其衰。隨乎時會。而其為用于人也。其陰陽水火之性。即其華實本末之際。而用不同。故取材必慎。而後得其精華之所注。自六經四子諸書外。一代之作。一家之言。有純有駁。有離有合。舉漢唐宋以來。寥寥數大家。均不能免也。服餌雜人身之病也。論著雜人心之病也。于此而欲採輯言。網羅一世。出時賢之甘苦。為後學之砭針。又豈易事乎哉。是故文取載道。吾以為必先有見道之實。淵然寂然。以日以年。人世功名富貴成敗得失一不入于其中。而後可與論天下之文。嘉禾丁君子復。攜其里敬齋先生所輯國朝二十四家文鈔以示予。先生于近代文均有選。而本朝尤加意焉。蓋以其近已而俗變相類。亦當世得失之林也。嘗自言其去取之意。大率取其有益于人。有用于世。有補于修齊治平。而其文復工絕。可令人往復不厭者。空談心性與夫臚陳故實者皆不與焉。一切庸俗譸張之辭盡行剷除。嗚呼。持是以論天下文盡之矣。每嘆古今文章之病。立一說。每不顧吾說有益之與無益。有用之與無用。且詹詹然蘄以文勝。其實則中無所見。究竟文亦何由勝。談心性病虛妄矣。臚故實病支離矣。其庸俗譸張之病。或且至于蔽陷離窮而不可究極。此無他。所以游之乎詩書之源者無其學。所以行之乎仁義之途者無其養。心未能怡然渙然于天地民物變化云為之故。而欲怡然渙然于口手之間。必不能也。觀先生斯鈔。其亦可以見其概矣。諸家文體之奇正醇肆。鈔中論之特詳。丁君復屬序于予。又何如即先生之所自言。以弁先生之所手輯。使夫人伏而誦之。尤得其要領也耶。

贈屠生倬序

陳斌

吾見若屠生者。安可得邪。生嗜讀書。通旁藝。嘗與遊括蒼之間。所謂珞珞如玉者也。吾自十八九來於杭。仰屋獨坐。三年未識一儕輩。今更閱十八九年矣。稍稍知數。人其數人者則皆屠生之知其為人者也。吾是以又知屠生。而喜生之從吾遊焉。告之曰。生知人之取於世者乎。士取於不足。農取於有餘。夸取其名。烈取其氣。畸人取其意。或與之浮湛。則浮湛而取之。或與之攫搏。至不顧盡其力。則亦攫搏以取之。其取於道者寡焉。夫道不可取養而自至。有義理之味而幾矣。吾故曰。驚世之人不在多技。已疾之方不在多藥。生且省之。將與為取乎。將遂為養乎。將汲汲於世。必至於病而後息乎。聞古之謂才賢者。隆然而雷。燿然而日。蜺吐冰茹。耐歲而貫時。及其歸。泊然而有所止。吾之於是知晚矣。屠生甫二十未晚也。豁達以取積成致厚以為養。蘄至於其未至。則吾言然乎不然乎。吾惟怵屠生之先我。更以其愛吾言也。故有以贈屠生。

與友人書

李容

著述一事。大扺古聖賢不得[己](已)而後有作。非以立名也。故一言而炳若日星。萬世而下。飲食之不盡。其次雖有編纂。亦不必當時誇詡于人。或祇以自怡。或藏之名山。至其德成之後。或既死之日。舉世思其餘風。想其為人。或訪諸其子孫。或求諸其門人。思欲得其生平之一言。以為法訓。斯時也。是惟無出。一出而紙貴洛陽。千門傳誦矣。此正如華陀之青囊一付丙丁。至今為恨。惟恐其不傳也。所以然者。以華陀當年行之而有驗也。今有庸醫。方患羸疾。偶有奇方。不能自服以療其身。忽見世之同疾者。遂以此方授之。且曰。此神方也。傳自異人。君宜敬修合而服之。毋輕忽也。而彼患者。方且啞然而哂。茫然不敢信。何者。彼方見我羸日甚。我雖剖心相示。彼又安肯信我此方之真可以已疾哉。比見足下以其所著諸書。輒出以示人。人之服者我固多。而議我者亦復不少。其服我者。不過服我之聞見精博。能彙集而成書也。其議我者。直謂我躬行未懋。舍本趨末。欲速立名。適滋多事也。凡諸議足下之言。僕所得聞者。想猶其一二。然已覺切中足下之病。若夫所不得聞者。不知又當幾許耶。僕雖不肖。既蒙足下左愛。則不啻骨肉若矣。人之議足下是議我也。足下之不能韜光剷彩。是僕寐所未恬也。是烏容以無言耶。言之雖過切直。想在所不罪也。

消積說贈友人

李容

曩昔與薄城惺庵王翁過從夜話。一友患食積。翁教以服消積保中丸。余因言痰積食積。丸散易消。惟骨董積難消。非藥石所及。翁詢其故。余曰。詩文世。無關身心。聲聞遠播。甚妨靜坐。二者之累。廓清未盡。此便是積。廣見聞。博記誦。淹貫古今。物而不化。即此是積。推之即功業道德之見。中一毫消融未盡。亦即是積。其淺深雖不同。其為心害則一也。曏足下刻意為[己](已)之學。言及詩文。若將浼焉。惟服膺先儒之書。竊以為志趣如此。將來所就必卓。離索日久。傳聞近日惟聲律是哦。詞翰是攻。僕疑未之信。而來札忽至。求評所纂昭明文選。前後不類。令人難解。是書連篇累牘。莫非雕蟲。有何可取。而嗜之若飴耶。魏莊渠先生遺王純甫書云。傳聞對客談及詩文。駸駸有好意。竊恐不知不覺下種子。他日終會發也。昔過太平門。見有老父與一童子並走爭先。因嘆吾人既有志于道。而與詩人文人爭長。亦何異此老父哉。由斯以觀。夫亦可以廢然思返矣。學道須鈍須拙。須闇淡。乃與真合。今方日日售聰明。釣聲譽。其去道也。不亦遠乎。

與友人論文書

錢大昕

前晤我兄。極稱近日古文家。以桐城方氏為最。予常日課誦經史。於近時作者之文。無暇涉獵。因吾兄言。取方氏文讀之。其波瀾意度。頗有韓歐陽王之規撫。視世俗冗蔓獶雜之作。固不可同日語。惜乎其未喻乎古文之義法爾。夫古文之體。奇正濃淡。詳略本無定法。要其為文之旨有四。曰明道。曰經世。曰闡幽。曰正俗。有是四者。而後以法律約之。夫然後可以羽翼經史。而傳之天下後世。至于親戚故舊。聚散存沒之感。一時有所寄託而宣之於文。使其姓名附見集中者。此其人事原無足傳。故一切闕而不載。非本有可紀而略之。以為文之義法如此也。方氏以世人誦歐公王恭武杜祁公諸誌。不若黃夢升張子野諸誌之熟。遂謂功德之崇。不若情辭之動人心目。然則使方氏援筆而為王杜之誌。亦將舍其勳業之大者。而徒以應酬之空言予之乎。六經三史之文。世人不能盡好。閒有讀之者。僅以供場屋餖飣之用。求通其大義者罕矣。至于傳奇之演繹。優伶之賓自。情詞動人心目。雖里巷小夫婦人。無不為之歌泣者。所謂曲彌高則和彌寡。讀者之熟與不熟。非文之有優劣也。文有繁有簡。繁者不可減之使少。猶之簡者不可增之使多。左氏之繁。勝于公穀之簡。史記漢書。互有繁簡。謂文未有繁而能工者。亦非通論也。

復魯絜非書

彭紹升

來書謂文章天地之元氣。其文之至者。耗洩天地之元氣。故自古文人子孫。鮮克自振起。此甚非也。天地之大德曰生。其流行于物者為元氣。是氣也。根極于一。淆于萬。其來無方。其應無跡。得之者與天地合其德。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生生不窮。而利賴及于萬世。是惟文王周公孔子之文。始足以當之。自茲以降。思孟之深醇。董韓之閎達。程朱之精詳。陸王之易簡。類能契天地之心。故其文與天地之元氣相輸貫。相望于數千載之中。繼聖人而命世。其他二千年間。百家諸子。以文自名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分畛域。不能相通。然使其言。誠有濟于時。適于用。當于人心。足以止惡而進善。則君子取之。取之者何也。謂其文足以效能于天地也。夫上自聖人。下至諸子百家。其言果有裨于當世。天地之心實寄之。奈何恨其耗洩不于其身。又陰奪其子孫。如足下言天之不仁也甚矣。至謂名者。造物所忌。名浮于實。不有人禍。必有天刑。夫造物亦何忌人之有。名者。風力所鼓。生謝無常。與其人了不相涉。彼且無所挾以為有。造物者又安從而忌之。且夫忌之情。生于妒。而成于爭。彼造物者于人。吾知其不為妒與爭也決矣。足下毋為此戚戚也。然則何為而有人禍天刑也。曰不虛生。業由自作。人禍之以其見惡于人也。天刑之以其見絕于天也。是必有陰慝與熟惡者主之。而非名之所得為也。是其身之禍與刑且無與乎其名。況其為子孫者哉。以一念為感。即以一念為應。一念者通人[己](已)幽明而一貫者也。於己取之。非人所得而與也。故名非君子所務也。實固不可以不急也。懼名之浮。當孳孳焉惟實之求。實之既至。俯仰浩然。視外境之相值。無一毫足動于中。又何有子孫之干其慮哉。星命之術。君子所不道。即億而屢中。亦復何補於人世。如以星命可憑。則善者不必福。而惡者未必禍矣。僕於文素不專力。自遇臺山。知此道之不可苟。習之久。頗識其利病。常欲網羅放失。成一家言。故於當代遺文佚事。搜括頗詳。幸賴前人之餘蔭。沐 聖朝之教澤。早竊科名。觀光 闕下。遂得以閒居歲月。歌頌太平。激揚忠孝。原本康衢擊壤之意。而益暢其末流。是其為言。宜若無乖於世。夙昔撰述。麤有就緒。從今當銘足下之言。日凜惜陰之戒。簡棄文字。益趨闇然。以副明誨。惟望垂察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