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编_1
14371300000143

第143章 戶政一理財上(4)

水利足民裕 國疏

慕天顏

惟國家歲入常賦。原足供歲出之用而有餘。即兵興以來。需餉殷繁。我皇上睿慮周詳。決不令加賦於民。而捐緩並行。廣開事例。酌增諸稅。集寡成多。于軍前糧餉。曾無告匱。部臣籌畫軍需不足。請旨宜行督撫陳奏。祇以蠲賑所缺。不得不行預計耳。盈詘之數。不詘則無不盈。當思所以詘之之故。即得取盈之道。而今之所詘。為百姓困苦也。百姓之苦。為災患洊臻也。人言天災流行。非人力所能挽救。其說誠然。然臣獨謂異變奇災。自不多見。若果盡人事以弭天災。未嘗無善策。但應圖於機先。不圖於臨時。應計其永遠。不計其目前。夫小民之輸賦者在農田。而田功之失收者因水旱。使旱不至于枯槁。水不至于沉渰者。非藉蓄洩之有方而何。臣在江南十年矣。頗悉江南之農事。不敢漫言他省。而即以江南論。江南賦甲天下。又大半出于蘇松常鎮。故亦姑不論通省。而以蘇松常鎮論。莫若大興水利。而後可言足 國富民也。大興水利。必先費于今。而後可收效于長久也。康熙十年間。正當九年大澇之餘。臣任藩司。建議開濬劉河吳淞二江。經前撫臣馬祐具題。動帑挑浚。建造石閘。不一年而告厥成事。十年以後。蘇松常嘉湖杭六郡。遇水旱不至大困。即康熙十五年。淋雨連旬。滔天水漲。而皆不至重災。有明徵矣。如去歲之旱。赤地千里。真百年所僅見。乃逼近吳淞之華婁上三邑。與嘉興一帶。界連劉河之吳江嘉定。仍不告災。太倉崑山青浦。災亦甚輕。此數邑者上年未嘗不旱甚也。當年開兩江。費公帑十四萬金。假使不開兩江。則此數邑亦必如武無常等邑之顆粒無收矣。錢糧一例蠲免。甯僅十四萬。則知陰受開江之利為功甚鉅。即此一年之不告蠲者。已足補昔年之所費。從茲以往。甯有量哉。蘇之長洲吳縣。距兩江最遠。然以通邑計。成災亦未及半。再如無錫宜興二縣。水則受劉淞洩導震澤之益。旱則不能分沾其潤。常武江徒陽壇等處。則與劉淞絕隔。而本地之河道淹塞。故致高低並災矣。為今日計。臣屬蠲缺之數十萬。另圖生計。止在一時。賑動之數十萬。已開捐例。自可償補。而嗣後能保年年豐稔乎。以窮困既極之遺黎。聽不可知之天道。臣竊凜凜危懼焉。惟是議興水利。則必規畫。孰為幹河。當發帑以疏濬。孰為支河。當勸民以引導。又必幹河先通。而後可從事於支河。如常熟之白茆港。福山港。三丈浦。江陰之黃田港。申港。武進之孟瀆河。包港。丹徒之安港。西港。皆係沿江通潮幹河。最有益於農田。而年遠淹廢者也。內而無錫宜興。可連太湖之河瀆甚多。金壇丹陽。可接練湖之水澤不少。與夫太倉通七丫之運道。其間淤塞者。或數百丈或數十里。約略興工開浚。為費三四十萬兩。而又必相度地勢。將所通河道。建立石閘于要津之處。以時啟閉。遇旱納來潮以蓄去水。遇澇洩內漲以遏外潮。斯為有益。程工辦料。又需數萬。倘不惜此費。在在疏築。將見農力紓而水旱無虞。我稼同而閭閻充實。百姓足。君孰與不足。言豈誣哉。歷代之循吏。無他異政。每紀其廣渠資溉之績。良有以也。臣邇年非不時加講求修舉。止因民力難勝鉅工。而軍興旁午。不敢請帑。徒切憂惶。但民患剝膚。 國課日損。與其災後請蠲請賑而議補苴。不若一勞永逸以圖悠遠。至于江北淮揚。屢年災患。沉淹昏墊。病在黃淮。與江南之田疇。實不相侔。更非平常隄防蓄洩之可治。若黃淮安瀾。則當議涵洞分瀉之法。潮汐迎導之方。皆在平成以後之能事矣。然則現今因賦詘而議生財。反欲耗財而期補盈于後日。不幾嗤臣之迂拙乎。臣實謂生眾用舒。當謀遠大。且水利一興。效在旦夕。原非迂闊之見。惟念工費。斷難措給于公帑。則舍捐輸一途。更無別法。臣思現展賑濟事例。補足賑項。即應停止。仍請皇上俯鑒。于報停之日。將現行各例。再寬展一年。可得輸助二十萬。臣另疏議展童生捐例內。再分二十萬。其用必濟矣。使江南水利。全功既奏。賦額常盈。更可墾闢荒土。增益稅糧。人民殷富。 國用自饒。推而行之天下。利益有不可勝言者。斷不敢以空言涉欺罔之罪也。

論增兵籌餉疏乾隆四十六年

阿桂

臣前次奉到諭旨。令各省營伍賞銀兩。開銷正項。及名糧裁添養廉。仰見  聖謨遠大。不惜多費帑金。為足兵衛民之計。惟是 國家經費歲有常規。有不得不通盤籌畫者。臣於乾隆十年。在銀庫郎中任內。曾詳悉查核。每年各省所入地丁關稅鹽課漕項等銀。約三千餘萬兩。災賑蠲緩不在此數。此歲入歲出之大略也。又查康熙六十一年。部庫所存八百餘萬兩。雍正年間。漸積至六千餘萬兩。而自西北兩路用兵。動支大半。我皇上御極之初。戶部庫項不過二千四百萬兩。自四十六年以來。並未加增賦稅。而府藏充實。國用富饒。部庫增至七千餘萬兩。皇上時時以藏富於民為念。凡三次普免天下地丁錢糧。兩次普蠲各省漕糧。以及遇災即賑。河工海塘。歷年各處用兵。凡為捍衛生民計者。所費又何啻萬萬。在皇上原不稍存靳惜。但此等動支。尚非經費可比。夫經費驟加。不覺其多。歲支則難為繼。從前開拓新疆二萬餘里。每年所費。即以陝甘兵額餉糧裁移添補。於國用並未加增。茲奉訓諭陝甘各營。酌添兵額一萬二千七百餘名。西安增設滿兵二千五百名。京營添兵四千九百名。其馬步糧餉。合之各省兵丁賞紅白銀兩。遵旨開銷正項。約算歲支已有百餘萬兩。若又將武職名糧。改給養廉。其所扣兵餉。挑補實額。核計歲需。又約三百萬兩。以每年額增三百萬經費而論。統計二十餘年即用至七千萬兩。武職所得名糧馬乾。由來已久。營員本不至拮据。今諭旨改照文員之例。一體議給養廉。固屬核實辦理。而其所扣兵餉。似毋需盡行挑補實額。伏思滇黔等處。控制邊陲。兵力不宜單弱。川省於平定兩金川後。內地兵丁。移駐新疆。未免不敷守禦。其他閩廣海疆。亦屬緊要。均宜查明增添兵額。以資彈壓。其陝甘兩省。業已派滿漢兵一萬五千餘名。併此外省分俱係腹地。所扣名糧均可毋庸挑補實額。再近年來滿漢兵制。裁添移改者甚多。歲需經費。是否與從前相仿。伏乞皇上敕交戶部。先將每年一定出入銀數目通盤核算。並將增兵餉養廉三百萬兩之後。每年是否尚有餘存。其各省兵額。是否無須一律挑補之處。交軍機大臣。會同該部。一併詳悉妥議。務使理財足兵。兩不相妨。量入為出。有餘無乏。以為萬年長久之計。

開源節流疏嘉慶十九年

吏部尚書英和

奉上諭前據侍郎吳璥請開捐例。當交戶部核議。查推廣常例。事多格礙難行。暫開捐例。能否於經費有裨。或于此二議外。別有良策。可裕國用。著再行妥議具奏。欽此。伏思治國不可言利。而聖人不諱理財。理財之道不外開源節流。常捐銀數。行之已久。未便議加。而大捐屢開之後。再議開捐。有名無實。均出一時補苴之計。未為良策。臣等會議。意見亦未必盡合。若稍涉依違。心同漠視。若再致兩議。殊乖政體。惟有敬陳所知。仰祈睿鑒。臣查戶部原奏。現在軍需善後。並河工撫各事宜。通盤籌計。約需銀一千萬。現在內庫存銀一千二百四十萬。若少為支用。加以各處商捐。又前經奉旨停止各處工程。并所停巡幸。每歲可節省銀百餘萬。一時足敷辦理。惟應於此時預籌萬年經久之道。務使入浮於出。歲有所餘。則 國用常足。不僅為一時苟且之謀。辦集一事即為塞責。現在開捐。無論不能得一千萬之數。即得一千萬之數。將現在軍需河工撫各事辦集。而歲入歲出。 國家大計。亦應預為籌畫。臣愚昧之見。開捐不如節用。開捐則暫時取給。節用則歲有所餘。 皇上至聖至明。洞悉直隸辦差。不無藉資民力。特降  諭旨。今歲暫停謁陵。中外臣民。無不同深感戴。臣伏讀聖製宋孝宗論。以天子之孝。不同庶人。聖謨廣大。萬世定論。蓋天子之孝。在愛民保國。始為丕承先烈。不比士庶墳園密邇。必藉春秋霜露。克展孝思。應請嗣後皇上謁陵之典。或三年。或五年。始一舉行。則民力益得寬舒。至木蘭秋獮。肄武習勞。聯屬外藩。為 本朝家法。然臣屢經進哨。查看蒙古情形。迥非昔比。昔之蒙古。馬匹眾多。樂於從事。今則馬匹蕃庶。不能如前。每歲行圍。不無賠累。恭查世宗憲皇帝時。即未舉行秋獮。嗣後秋獮。亦應請酌定年限。間歲一行。於肄武綏蕃大典。仍不致有曠廢。無庸每歲前往。如此則國 家經費所省者歲不過數十萬。而於直隸民力蒙古生計所全實大。裕國之道先求裕民。十年計之。休養生息。日加富庶矣。各處工程。業經奉旨停止。每歲可省數十萬百餘萬不等。我皇上於節用之道。業已講求。但天下各項無名之費。不一而足。分計之則為數無多。統計之則所費甚鉅。惟在承辦之人。實心實力。為國為民。苟於國體無傷。即不得避苛刻之名。任其糜費。即如裁撤武官名糧。添給養廉一事。係乾隆四十六年奏准。武官役使兵丁。勢所不免。其時建議者因庫藏充盈。奏添武官養廉。裁撤名糧。在彼時原係覈實辦理。但自裁撤之後。未必能禁止天下武官不復役使兵丁。而驟添此項養廉百餘萬。初由耗羨項下給發。繼因耗羨無存。遂致動用地丁正項。 國家經費有常。因一時庫藏充盈。不思久遠之計。遽行添設。一年百餘萬。三十餘年計之。即三千餘萬。臣聞其時。阿桂即有恐數十年後。經費不支之奏。可見老成謀國。諸事務期久遠。應請敕下部臣詳查一切正項經費之外。歷年添出各。斟酌輕重。可裁則裁。可減則減。務使歲入之數浮於歲出。一時不見有餘。積久行之。 國計日臻充裕矣。節流之道。既應講求。開源之計。不得以事涉言利。行斥駁。夫損下益上謂之言利。若取天地自然之利公之天下。且可贍養貧民。取 朝廷舊有之利還之 朝廷。不致侵吞官吏。何為不可。伏查新疆地方。自古未入版圖。我 朝平定之後。歲支兵餉百數十萬。內地頗受其累。其地向有金礦銀礦。恐聚集多人。滋生事端。久經封閉。竊思天地生財。原以供生人之用。開之而礦苗旺盛。裕課足民。固屬全美。即或礦苗消乏。不敷工本。而工本自散在民間。究竟天地間多此一項流通。亦為有益。況新疆礦廠。自開闢以來。未經發洩。旺盛可知。如辦理有效。足敷該處兵餉。則內地經費日見寬舒。其他各省礦廠。亦俱久經封閉。棄同泥沙。臣伏思天下大計。東南洋貨。西北皮貨。以貨易貨固多。而以銀易貨者亦不少。兼之器皿首飾裝飾等項。消耗金銀之處。不一而足。

中國金銀有日減無日增。安得不致短絀。則莫若取諸礦廠。以補消耗之數。應請毋庸封閉。或官為經理。或任富商經理。無論所得多少。取之於天。並非取之於民。即使官吏難保侵漁。富商或飽囊橐。總係取棄置之物。以濟生民之用。實屬有益無損。且可贍養貧民。雖聚集多人。而多人即藉以謀生。人有謀生之路。即無滋事之心。慮其滋事。不令謀生。未免因噎廢食。如蒙俞允。請敕伊犁將軍。並各直省詳查。奏聞辦理。仍須敕諭不得畏難苟安。寬其罰賠。俾有贏餘。則人皆樂從。上下交益。又查戶部入官地畝一項。乾隆年間入官者姑不具論。即以和珅福長安兩家而論。入官地畝。不下二三千頃。此項地畝。至今並未陞科。臣久任戶部侍郎。與諸臣屢飭井田科司員行文查催。無如直隸地方官奉行不力。大約此項地租。歷年盡飽胥吏之橐。且風聞有以堿薄抵換膏腴之弊。應請敕交戶部查明。嚴催直隸總督。即作速陞科。無令隱匿侵蝕抵換。于國用亦有裨益。以上二事。一則天地自然之利。一則朝廷自有之利。並非取之於民。雖為數不能預定。或亦開源之一端。我皇上勵精圖治。躬行節儉。愛育黎元。諸臣能仰體聖意。盡心盡力。無玷厥官。定可感召天和。年穀順成。百物蕃昌。 天府日臻饒裕。臣世受 國恩。仰見我皇上籌備軍需。籌賑籌河。宵旰焦勞。臣實不敢以取給大捐。苟且塞責。謹就見聞所及。披瀝直陳。伏求敕交妥議具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