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共和国的村庄
14086400000008

第8章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事迹

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

山西省昔阳县的大寨村是太行山上的一个山村。

1938年,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太行山区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领导山区群众打日寇,搞生产。

解放前,大寨村60户人家,有70%的人家扛长工、打短工。解放以后,大寨人翻了身。

上个世纪50年代,大寨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合作化的道路,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

大寨是个山村,耕地在山上,七零八碎,当时总计大约800亩地,分散为4700多块。

山地难耕种,没雨闹旱灾,雨水稍微大一点儿或者急一点儿,就容易闹水灾。这种脆弱的自然环境给山区农民提出严酷的挑战,要么你就听天由命,靠天吃饭;要么你就付出比平原地区大得多的辛苦,对山区进行改造。

合作化以后,大寨人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取得了在当地山区难能可贵的成绩,表现出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大寨的事迹和精神感动了各级领导,在不太长的时间里,从县级典型到省级典型到全国重大先进典型。因缘际会之下,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农业学大寨”运动。

建国六十年来,农业系统被树为先进典型的村庄不在少数,而宣传的规格最高、历史影响最大的还是大寨。

从1953年到1962年,十年工夫,大寨人把二百亩梁地大部分围起了一尺多高的地埂;四百亩坡地修起了石堰,变成了水平梯田;七条共十四里长的山沟,治理成稳产田。在没有水浇、电力和机耕的条件下,粮食亩产量从一百三十多斤增长到七百多斤。家家户户丰衣足食,大多数农户有余粮,有存款。十年间,共向国家卖余粮一百七十多万斤。

陈永贵出身雇农家庭,从9岁起给地主、富农放牛,11岁开始当长工,前后达二十年。他从小跟村里的穷哥们儿一起劳动。解放以后,他和穷哥们儿一起斗地主,创办互助组,成立合作社,后来成立了人民公社。

从1953年办初级社开始,陈永贵就在社里搞起了试验田。此后几年间,大寨推广新品种,使用新的化肥、农药,实行玉米、谷子移苗,合理密植,深耕,深种等等。都是在试验田里成功之后,干部和社员都相信了,才在大田里推广。

大寨村南的山坡上有一条河沟,长约三里,叫狼窝掌。大寨村党支部和队委会计划在河沟里垒上三十多条石坝,把二十几亩河沟地整修出来。

1955年和1956年两个冬天,大寨人集中力量兴修狼窝掌工程。由于山陡水急,两次修好的坝,到夏天都被山洪冲垮了。有的人抱怨村干部说:“你们光筹划,也不去动动手,数九寒天冻得手脚都伸不开,哪还能垒好!”

有人背后说风凉话:“千日打柴一火烧,一冬辛苦一水漂。”有人说:“卖豆腐置下河湾地,浆里来,水里去!”更有人说:“跟上你们白白挨了两冬冷,往后守在家里闲一冬,不挣工分也不闸这条沟了。”

还有人散布流言:“人有人道,鬼有鬼道,水有水道,要把这么大的沟闸住水,往哪里流?”“人不和水斗,猫不和狗斗,人有多大本事,还能斗过龙王爷!”

陈永贵决定大队干部跟社员一起干。他对干部们说:“前两次大战狼窝掌,主要干部有的开会去了,有的搞决算去了,没有跟大伙儿一起干,社员有气,哪还能垒结实?”

1957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各级领导人员参加体力劳动的指示》,中共昔阳县委作出了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决定。

1957年冬天,冰天雪地,寒风刺骨,陈永贵带领干部和社员重修狼窝掌。干部的劲头大,社员的信心足,工程做得特别扎实。果然,这次垒起的大坝经受住了此后多年的山洪考验。

干部带头苦干实干,社员们的干劲儿也就大了。短短几年,大寨就闸塞了七条荒山沟,垒起总长十华里的一百八十多道五尺高的石坝,把山沟变成了八十多亩良田,又给六百多亩山坡地垒了石堰。他们把坡地整修成水平梯田,还挖了两条盘山渠、两个水库,三千多个鱼鳞坑、蓄水池。这样,就创造了粮食增产的条件。

1959年,《山西日报》发表《大寨年年有个新套套》的通讯,介绍大寨的先进事迹。

1959年,昔阳县委在全县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两级干部中,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教育运动。县委发出要求干部参加劳动的指示,并且通报推广了几个干部参加劳动、领导生产的典型及经验。

昔阳县委为号召干部参加劳动而层层树标兵,其中以陈永贵最为突出。昔阳县委把陈永贵的经验印成书,当作党课教材,发给全县生产队的党支部,让全县生产队干部和农村党员学习。县委在县城举办了大寨模范事迹展览会,组织三万多基层干部和社员来参观。县委和全县二十个公社党委,先后组织六千多人次到大寨参观。县里和公社召开基层干部会议,介绍陈永贵的经验,安排陈永贵作报告。

那几年,昔阳县每年搞一次社会主义思想教育,1960年的教育中心是学习陈永贵。

1960年2月,大寨经验引起山西省委的重视。省委向全省各级党组织发出了“学习模范支部书记陈永贵”的号召,号召全省农村所有基层干部,首先是党支部书记,开展一个学习陈永贵同志带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搞好生产、搞好工作的运动。

《山西日报》、省广播电台等新闻机构对大寨作了宣传报道。

从1960年到1962年底,昔阳县委先后开办了26期党校,总共训练了大队和生产队两级干部7180人次;许多生产大队、生产队干部受了三次到五次训练。每一次训练,都要对基层干部进行革命的传统教育,讲“三八”作风,讲党的群众路线,发扬艰苦朴素的精神,坚持参加生产、领导生产。干部在党校,要听课,要讨论,要总结检查自己的工作、思想,要“照镜子”,请陈永贵传授经验。县委召开扩大干部会、劳动模范会等会议的时候,都要对干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阶级教育、劳动教育,都要检查干部的劳动情况。

全县二十个公社,每个公社每年要搞三次大评比。第一次在春天,在春耕开始以前;第二次在夏初,正是锄苗壮青的时候;第三次在初冬,是忙完秋收、总结生产的时候。每一次评比,都要把生产准备工作和生产成绩排排队,把干部劳动排排队。然后选出最好的和不好的典型来,让参加评比的干部讨论这些典型,同时检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全县每年参加这三次评比的生产队干部在一千人以上,先进一天比一天多,后进一天比一天少。

1961年5月24日《人民日报》第3版发表了武赞庭、苏其民、武志功合写的通讯《顶着困难前进——大寨生产大队抗旱春播散记》。这篇通讯,报道了大寨大队抗旱播种的做法和经验。其中写道:

大寨最老的共产党员贾进才在旧社会扛了半辈子长工,他两个肩膀扛着一张嘴,还吃不饱肚子。农业社成立,他一头扎到社里,恨不得把全身的劲都使出来。他担负着开凿石头的任务。每天启明星一露头,他就背着家具上了山,严酷的冷风把他的双手冻裂了。手上的血染到了石头上,头上的汗珠也滚到石头上,而他还是干得那么欢。开工的第十天,一场大雪下了尺把厚。贾进才像往日一样,早上起来,拿了一把扫帚进了山,把工地上的雪扫开,打碎冰凌,又叮叮当当干起来。太阳升起来了,上工的社员给他捎来饭,揭开一看,已经冻成了冰疙瘩。贾进才拿起来就啃。有人又劝他点火烘一烘,他说:“这算得了什么!咱这苦里生穷里长大的人,没那么娇嫩!”社员们听了,更感动了,议论说:“老贾,有朝一日你下世了,大家定为你立个碑。”贾进才却笑着说:“狼窝掌二十多条大坝,哪条坝不是我的碑,还用再立!”第一生产队队长梁变良和原来的党支部书记贾来恒等四个人,在没膝的大雪里抬着大石头从山上往下走,一路不知摔了多少跤,四个人滚成雪人,却天天超计划完成定额。大寨人在冰天雪地里,大干了二十七天,比计划提前三天完成了任务。狼窝掌的工程成了维护集体经济的大堤,它经受了几十次洪水的考验,仍然稳如泰山。从大战白驼沟到闸狼窝掌,整整过了五个冬春。在那里垒起了总长十五华里的一百八十多条大坝,修下了两条盘山渠,两个水库,三千多个鱼鳞坑、蓄水池;把三百亩坡地垒成了水平梯田;把四千七百多块地修成了两千九百块,还新增加了八十多亩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