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斯洛伐克是内陆国,它的西端呈三角形,深深楔入德国东部。这个三角地带称为苏台德地区。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与纳粹德国之间发生了一次冲突,起因是对苏台德区主权的争执。
苏台德区包括三部分:捷克斯洛伐克东北部易北河与奥得河间的苏台德山脉,捷克斯洛伐克西北部奥雷山脉地区,捷克斯洛伐克西南部的波希米亚森林。包括波西米亚、摩拉维亚与奥属西里西亚的部分地区。
一战前,苏台德地区属于奥地利帝国及后来的奥匈帝国的领土,以讲德语的居民为主。一战后,奥匈帝国战败,该国被一分为三,即奥地利、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归属了捷克斯洛伐克,当地350万讲德语的居民也从奥匈帝国的主体民族降为捷克斯洛伐克的少数民族。苏台德地区问题由此而起。
20世纪30年代,以英国首相张伯伦为代表的英、法、美等国的绥靖主义者,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求得一时苟安,不惜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谋求同侵略者妥协,企图将祸水引向苏联,坐收渔利。1931年“九一八”事变,容忍日本侵略中国东北。1935年3月容忍希特勒重整军备。1935年8月美国通过中立法。1935年10月容忍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3月放任希特勒武装进占莱茵区。1936年8月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1937年7月纵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后又策划太平洋国际会议,阴谋出卖中国,同日本妥协。1938年3月默许希特勒兼并奥地利。这些都是绥靖政策的例证。最典型的体现则是1938年9月的慕尼黑会议。英、法及幕后的美国,企图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在欧洲实现“普遍绥靖”,求得“一代人的和平”,实质上是推动德国进攻苏联。历史证明,张伯伦等所推行的绥靖政策是一种纵容战争、挑拨战争、扩大战争的政策。它无法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却鼓励了侵略者冒险,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从1933年开始,以康拉德·亨莱因为首的亲纳粹的苏台德人不断加强自主运动。这个运动开始只是地区性内部矛盾,但是纳粹德国的霸权政治很快就开始利用这个运动,由此危及到法国和英国的安全利益。1938年3月德国与奥地利合并后,苏台德区问题成为欧洲外交政治的焦点。
1938年3月28日,希特勒在柏林召见康拉德·亨莱因,命令他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就民族问题提出“无法满足我们”的8项要求。其中包括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平等、完全自主,以及赔偿德国人从1918年开始蒙受的所有不平等造成的损失。
1938年9月12日,希特勒扬言要对捷克斯洛伐克采取军事行动。德军开始大规模向边境集结。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立即实行军事动员,欧洲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英国首相张伯伦内心恐惧,9月13日晚向希特勒发出一份特急电报:“鉴于局势日益严重,我提议立即前来见你,以寻求和平解决的办法,我提议乘飞机来,并且准备在明天启程。”
9月15日,张伯伦得到法国同意,乘飞机抵达慕尼黑后,转乘火车到达伯希特斯加登的希特勒别墅。希特勒并未按照外交礼仪前去迎接,而是在别墅台阶上等候。这对一国政府首脑来说,的确是不平常的冷遇。
张伯伦到达的当天,就同希特勒举行会谈。希特勒恐吓张伯伦说,如果因苏台德区问题而引起冲突,他将“准备迎接任何战争,决不会后退一步”。他问张伯伦,“英国政府是否同意割让苏台德?”张伯伦当即表示赞成,并表示把这个意见带回英国,争取内阁批准,并和法国磋商。他乞求希特勒不要使用武力,希特勒同意在“两人再次会晤前,德方不采取任何军事行动”。
9月16日,张伯伦飞回伦敦召开内阁会议说,只有把苏台德割让给德国才能避免战争。9月18日,法国总理达拉第和外交部长庞纳应邀到伦敦,在张伯伦建议下,英法两国政府制订了一份要求把“凡是苏台德区日耳曼籍居民占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全部领土,都直接转让给德意志帝国”的联合方案。
9月19日,英法政府向捷政府发出照会,强迫捷总统贝奈斯接受这个方案,被捷政府拒绝。对此,英法政府十分恼火,威胁贝奈斯政府说,如不改变态度,就要负起“挑起战争的责任”。英国以不给捷援助、法国不履行法捷条约相要挟,终于迫使贝奈斯政府就范。9月2l日下午,捷政府照会英法政府,“以沉痛的心情接受英法两国的建议”,并发表广播说:“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因为我们被人抛弃了。”
9月22日,自命为欧洲“和平使者”的张伯伦,违背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意愿,无视世界舆论的责难,第二次飞往德国,继续与希特勒进行政治交易。这次会谈在莱茵河畔戈德斯堡举行。张伯伦以为希特勒应该表示满意了,但希特勒向张伯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几天之内,捷军队和警察立即撤出苏台德区,由德国对苏台德区实行军事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其他所有操德语的地区也要统统归并德国。希特勒说,如果这些要求遭到拒绝,“只好寻求用战争解决问题的途径。”张伯伦以“调解人”的身份,答应把希特勒提出的戈德斯堡备忘录转交给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并要求在进行“调解”期间,德国不要使用武力。
9月25日,捷政府拒绝了希特勒提出的新要求,坚持9月18日的英法联合方案。9月26日,张伯伦同法国总理达拉第和外交部长庞纳进行商谈,发表了公报,声称两国政府在所有问题上意见一致。
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拒绝戈德斯堡备忘录后,9月26日,希特勒发表演说,再次进行战争威胁:“如果到10月1日,苏台德区还没有交给德国,我希特勒将亲自作为第一个士兵去同捷克斯洛伐克作战。”随后,德国宣布三军总动员。对希特勒的演说,张伯伦心神不安,再次给捷政府施加压力。9月28日,他向希特勒表示愿意再次去柏林,并建议召开英、法、意三国代表参加的国际会议,努力使希特勒不经过战争,就能实现自己的要求。希特勒表示同意张伯伦的建议,立即向英、法、意政府首脑发出了邀请。9月29日,张伯伦第三次飞往德国。
9月29日深夜,四国首脑举行慕尼黑会议,捷克斯洛伐克代表被冷淡地领入了另一个房间等待。按照事先达成的交易,英国、德国、意大利和法国领导人很快就决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及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捷克斯洛伐克惨遭肢解。几个小时以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被迫宣布接受慕尼黑协定。
30日早晨,张伯伦与希特勒继续会谈,签署英德宣言,宣布两国“彼此将永不作战”,决心以协商办法“解决一切争端”。张伯伦对这纸互不侵犯的宣言十分满意,回到伦敦后宣称:“从今以后,整整-代的和平有了保障。”“现在我请你们回去,在你们的床上安心睡觉吧!”
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贝奈斯曾希图依靠英、法、苏等国支持,抵抗希特勒,但由于英、法推行绥靖政策,他不敢发动人民,也不愿单独接受苏联援助,不得已接受了《慕尼黑协定》。1938年10月5日被迫辞去总统职务。
《慕尼黑协定》墨迹未干,1939年3月,希特勒的军队入侵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张伯伦感到被欺骗,断然放弃绥靖政策。宣称如果纳粹进攻波兰,英国将给予武装支援。张伯伦利用绥靖政策期间加速英国重整军备计划,健全了雷达防御系统和空军的更新,这为后来丘吉尔领导的英国保卫战起了关键性作用。
不久,希特勒又向波兰开刀。在舆论的压力下,张伯伦政府于1939年9月3日对德国宣战。张伯伦无可奈何地说:“这对我们大家来说都是一个可悲的日子,而对任何人都没有比对我来说更为可悲了。我曾为之奋斗过的一切,我曾希望过的一切,在我的公务生活中我曾信奉过的一切,都毁灭了。”张伯伦在对德宣战的同时改组内阁,丘吉尔担任海军大臣并主持军事协调委员会,艾登担任殖民事务大臣。张伯伦虽然仍为首相,但是影响力已大为减弱。德国入侵波兰后,英国和法国表面履行保障波兰安全的诺言,实际上并未出兵援助波兰,英法军队宣而不战。希特勒利用这一时机,于1940年4月9日对丹麦和挪威发动闪电攻击,英国远征军在随后的挪威战役中遭到失败。
5月7日至8日,英国下院就远征军失败举行辩论。国会对张伯伦政府举行不信任动议投票,有40位原来支持政府的议员投了反对票,张伯伦很清楚自己该下台了。5月10日晚,张伯伦向国王递交辞呈,推荐丘吉尔继任英国首相。
张伯伦辞去首相职务后,丘吉尔仍然请他留在战时内阁。1940年11月张伯伦病逝,享年7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