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辨正论
13353400000028

第28章

太子瑞应等经云。二月八日者。乃是四天王捧太子马足踰城出家。因此有行城之法。为追太子马迹表恋圣之情。比见诸州县道家亦行斯法。行城之时。仍唱愿我坐道场。香花供养道。唯改佛字为别。但道家既无此法。明知虚妄不实。若言有者。出何经诰。即以此为准。诸事多附佛仪。

依法朝拜。

四分律及诸经皆云。白衣礼僧僧不恭俗。若依道家老子是师。称臣拜帝。比见道士不拜君王。虽顺道士之情交违老氏之诰。苟贪进己弗悟乖宗。但欲达身宁期失旨。若依本师之法。即合道士称臣。女官云妾。元正冬至。并皆持笏曳履朝拜主上。斯则更易道士之浇风。还敦老氏之本教。

请立经目。

案古及今佛家立一切经目。具辩翻译帝代并注疑伪别部。恐惑乱黎民故也。今道家先无翻译。仍立记目。或依傍佛经。或别头假造而不记年月。不详世代装潢带轴与真经一种。诈言空中自出。或道谷里飞来盛行于世疑误下愚。近如大业末年。五通观道士辅慧详三年不言。改涅槃经为长安经。当时禁约不许出城门。家内见着黄衣执送留守。改经事发为尚书卫文升所奏。于金光门外被戮。耳目同验。事发者既尔。不发者有之。请令大德名僧儒生道士。对宰辅朝俊详检内外经史。刊定是非。立目为记。以息邪伪。令慕道之侣得依宗楷学。永绝迷妄。

太玄是都。东华是宫(四见论云。三界之外次四民天。所谓东华南离西灵北真。行仁者生东华宫。行礼者生南离宫。行义者生西灵宫。行信者生北真宫言三界之内大劫交时。有四行者。堪为种民。王母迎之登上四天。为下民种也)

释名云。都者睹也。言华夏之地帝王所居。万邦归凑。处华物丽谓之陆海。有所睹观故云都也。纂文云。京都皆大也。大谓之都。小谓之邑。天尊所治。故称玄都。释名云。天子所居曰都曰宫。诸侯所居曰第曰宅。止客曰馆。集贤曰观。如今鸿胪及弘文也。是以张衡两京左思三都。不言观也。今以都宫而为观者。非其义也。释名云。观者。于上观望也。汉宫殿名长安。有五十七观。尔雅释宫了无观字。若改都为观。便是降尊就卑。以观代宫。复是退大作小。且四民天宫。非是天尊所坐之处。今为道观。理不可也。名既不正。法亦是邪。何得以卑观之名废仙宫之号。

归心有地篇第十二。

梁武皇帝舍道敕文。

天监三年四月八日。梁国皇帝兰陵萧衍稽首和南十方诸佛十方尊法十方菩萨僧。伏见经文玄义理必须诠云。发菩提心者即是佛心。其余诸善不得为喻。能使众生出三界之苦门。入无为之胜路。标空察理渊玄微妙。就义立谈因用致显。故如来漏尽智凝成觉。至道通机德圆取圣。发慧炬以照迷。镜法流以澄垢。启瑞迹于天中。烁灵仪于像外。度众生于苦海。引含识而趣涅槃。登常乐之高山。出爱河之深际。言乖四句论绝百非。应迹娑婆示生净饭。王宫诞相。步三界而为尊。道树成光。普大千而流照。此土根情浅薄好生厌怠。自期二月当至双林。亦是湛说圆常。且复潜辉鹤树。阇王灭罪婆薮除殃。若不逢遇大圣法王。谁能救接。在迹虽隐其道无亏。弟子经迟迷荒耽事老子。历叶相承染此邪法。习因善发弃迷知反。今舍旧医归凭正觉。愿使未来世中童男出家。广弘经教化度众生共取成佛。入诸地狱普济群萌。宁可在正法中长沦恶道。不乐依老子教暂得生天。涉大乘心离一乘念。正愿诸佛证明菩萨摄受。萧衍和南。

敕旨。神笔自书于重云殿重阁上发菩提心。于时黑白二万人亦同发心受持。

敕门下。大经中说。道有九十六种。唯佛一道是于正道。其余九十五种皆是外道。朕舍外道以事如来。若有公卿能入此誓者。各可发菩提心。老子周公孔子等。虽是如来弟子。而为化既邪。止是世间之善。不能隔凡成圣。公卿百官侯王宗室。宜反伪就真舍邪入正。经教成实论说云。若事外道心重佛法心轻。即是邪见。若心一等是无记。不当善恶。事佛心强老子心少者。乃是清信言清信者。清是表里俱净。垢秽惑累皆尽。信是信正不邪。故言清信佛弟子。其余诸善皆是邪见。不得称清信也。门下速施行。

天监三年四月十一日功德局主陈奭。

尚书都功德主顾。

尚书令何敬容。

中书舍人任孝恭。

御史中丞刘洽。

诏告舍人周善邵陵王启敕舍老子受菩萨戒文。

臣纶启。臣闻如来端严相好巍巍架于有顶。微妙色身的的显乎无际。假金轮而启物。托银粟以应凡。砥波若之利镰。收涅槃之实果。泛生死之苦海。济常乐于彼岸。故能降慈悲云垂甘露雨。七处八会。教化之义不穷。五时四谛。利益之方无尽。并冰清日盛雾豁云除。爝火翳光尘热自静。可谓入俗化于曚底出世成此真如。使稠林邪径之人。景法门而无倦。渴爱聋瞽之士。慕探赜而知回。道树始乎迦维。德音盛于京恪。恒星不现周鉴娠征。满月圆姿汉感霄梦。五法用传万德方兆。华洛潜故竞扇高风。资此三明照迷途之失。凭兹七觉拔长夜之苦。属值皇帝菩萨应天御物负扆临民。含光宇宙照清海表。垂无碍辩以接黎庶。以本愿力摄受群生。故能随方逗药示权因显崇一乘之旨。广十地之基。是以万邦回向俱禀正识。幽显灵只皆蒙诱济。人兴等觉之愿。物起菩提之心。莫不翘勤归宗之境。悦怿还源之趣。共保慈悲俱修忍辱。所谓覆护饶益桥梁津济者矣。道既光被民亦化之。于是应真飞锡腾虚接影。破邪外道坚持政国。伽蓝精舍宝刹相望。讲道传经德音盈耳。臣昔未达理源禀承外道。如欲须甘果而种苦栽。欲除渴乏反趣碱水。今启迷方粗知归向。受菩萨大戒。戒节身心。舍老子之邪风。入法流之真教。伏愿天慈曲垂矜许。谨启。

天监四年三月十七日侍中安前将军丹阳尹邵陵王臣萧纶启。

敕能改迷入正可谓是宿殖胜因宜加勇猛也。

天监四年三月十八日中书舍人臣任孝恭宣。

与尚书右仆射蔡国公书。

济法寺释法琳。致书尚书右仆射蔡国公足下。法琳草衣野客木食山人。尤类曲针诚同腐芥。不被知于当世。分缄口以终身。既德愧内充誉惭外满匪。唯孤负慧远。实亦带累道安。是以毕志青溪归心紫盖。覆船岩下永味经书。鬼谷池前长观鱼鸟。岂谓忽辞林薮更入嚣尘。久客秦川俄离楚塞。萍流八水叶坠三阳。口腹之弊已淹。仲叔之情何寄。卧灵台而起恨。游白社而兴嗟。南巢之恋倍增。北风之悲愈切。居生坎壈禀命迍邅。空咏七哀徒吟九叹。抚躬吊影运也如何。加以病在膏肓风缠腠理。累年将息未觉有瘳。至于照雪聚萤筋力已谢。九流七略难甚缘山。万卷百家杳犹行海。前因傅子聊贡斐然。仍以未竭邪源。今重修辩正。颇为经书罕备史籍靡充。虽罄短怀未知克就。仰惟仆射公。运筹策之才。居阿衡之任。知人之器远迈山涛。接士之心还方赵武。风姿爽朗识度舍弘。既握灵蛇之珠。爰佩荆山之玉。所以弼谐庶绩变理文昌。德镜搢绅誉形朝野。加以门称笔海世号儒宗。不忘宿昔之怀。曲赐忧怜之访。寒灰更暖朽木翻荣。昔王粲阅书取资蔡氏。相如达赋必赖杨侯。意者但是诸子杂书。及晋宋已来内外文集。与释典有相关涉处。悉愿披览。谨以别录仰呈。特希恩许。轻陈所请悚息何言。

邪见信心古来共有。善人恶党今日宁无。前以傅子讇言略呈小论。既蒙上达复荷褒扬。戢在中心。但知惭德。昔三都赋未值张华。无人见赏破邪不逢君子。谁肯为珍。比者海内诸州四方道俗。流通抄写赞咏成音。回邪见之心。发愚人之善者。岂非明公之力也。必能利物薄有冥功。仰用庄严并将回向耳。请公为弘护檀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