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禅林宝训笔说
13348700000009

第9章

此節問何故重小而輕大。君子不幸。偶然略有些。小過差。見聞指顧之不暇。不暇者。連忙指說也。如小人竟日造惡。人皆不以為然。何也。

晦堂曰。君子之德。比美玉焉。有瑕生內。必見於外。故見者稱異。不得不指目也。若夫小人者。日用所作。無非過惡。又安用言之(章江集)。

此節答原因德重而身輕。此答謂君子所養之德如美玉無瑕玷。有些些瑕玷在內。其迹必現於外。故見玉者稱異。稱異者。驚歎其有玼也。不得不指顧之。若是小人。日用中所作所為。無非過惡。如瓦礫然。又安用言之古來賢豪。寧為人所責。毋為人所容。良有以也。

此篇言道本無二。由得之有深淺也。

晦堂曰。聖人之道。如天地育萬物。無有不備於道者。眾人之道。如江河淮濟。山川陵谷。艸木昆蟲。各盡其量而已。

此節舉聖凡所證不同。聖人所證之道。至深至廣。如天地覆載萬物。何法不在其中。至如眾人所得之道。隨其自力深淺。受用不同。故有如江者。江有三江。松婁東。水出岷山。又川之大者曰江。又有如河者。河水出積石山。自乾位來。千里一曲。九曲而入海。亦有如淮者。淮水出河南汝寧府。至直隷淮安府入海。至有如濟者。濟水出常山。然則四水各有遠近深淺。而總皆歸之于海也。山川者。眾流入海曰川。陵谷者。大阜曰陵。谷。溪谷也。草木昆蟲。昆。諸也。此總舉一切有情無情。雖靈蠢不同。而所存之理。皆各盡己量而已。

不知其外。無有不備者。夫道豈二耶。由得之深淺。成有大小耶(答張無盡書)。

此節方出大同之道。竟不知自我所知所見之外。還有箇無不包容。無不具足的大境界在。所謂道無方。行者莫能至。然道豈有大小長短差別耶。由得者有淺有深。故成者亦有大有小也其外無不備的境界。非思量分別所及。唯佛與佛。乃能究盡。學者當細心體究。

此篇教住持涉世免害之方也。

晦堂曰。久廢不可速成。積弊不可頓除。優游不可久戀。人情不能恰好。禍患不可苟免。夫為善知識。達此五事。涉世可無悶矣(與祥和尚書)。

謂凡久廢之事。不可祈以速成。速成必易壞也。積聚弊病。不可頓為革除。頓除返增弊也。優游之境。不可久長留戀。久戀必易變也。人情世故。不能全美恰好。恰好必難得也。禍害患難。不可苟且求免。苟免必多事也。夫為善知識。達得此五種事緣。涉歷世間。自然無所憂悶矣難得到這般田地。到得即克昌運祚矣。

此篇見古人有愛人恭孝之心也。

晦堂曰。先師進止嚴重。見者敬畏。衲子因事請假。多峻拒弗從。惟聞省侍親老。氣色穆然。見於顏面。盡禮津遣。其愛人恭孝如此(與謝景溫書)。

謂我先師進退舉止。威嚴尊重。見者無不敬之畏之也。或衲子因有事緣告假者。多峻絕拒止不許。唯聞人有欲歸省親老者。氣色和穆。自然現于顏面。而更盡以禮物津送之。此其愛人恭順孝敬之心如此此乃聖賢肝膽。非常人可及。何故。恭孝乃聖人至要。不可斯須去己也。

此篇見古人之量度。足為後人法式也。

晦堂曰。黃龍先師。昔同雲峯悅和尚。夏居荊南鳳林。悅好辯論。一日與衲子作喧。先師閱經自若。如不聞見。已而悅詣先師案頭。瞋目責之曰。爾在此習善知識量度耶。先師稽首謝之。閱經如故(已上竝見靈源拾遺)。

南嶽雲峯文悅禪師。南昌徐氏子。嗣大愚守芝禪師。南嶽下十一世。謂昔同先師行脚時。休夏于荊州鳳林寺。悅和尚每好辯論。一日與衲子大聲喧閙。先師閱經自若。與常日一樣。如不聞見。已而喧譁之後。悅往先師案頭。張其目而責之曰。爾在此裝模作樣。學善知識量度麼。先師但作禮謝之。然後仍復閱經如故雲峯威不可犯。黃龍慈不可當。總是天生成的。非恒情可擬。

此篇教學者勿躭外物有廢己業也。

黃龍南和尚曰。予昔同文悅遊湖南。見衲子擔籠行脚者。悅驚異蹙頞。已而呵曰。自家閨閣中物。不肯放下。返累及他人擔夯。無乃太勞乎(林間錄)。

黃龍舉往事而激勵于人。謂予昔同悅和尚遊湖南。見衲子有擔著箱籠行脚者。悅見之驚。而且歎以為異事。攢其眉蹙其頞久之。更呵叱其僧曰。你自家閨閣中物尚不肯放下。閨閣物者。房室中物。謂情識不捨。戀外物也。返累及他人與你擔夯。肩挑為擔。背負為夯。豈不自勞而勞人耶閨閣中物既放得下。更有何事留戀。此真造道第一捷徑也。

此篇誨住持要情通上下。知損益否泰之由也。

黃龍曰。住持要在得眾。得眾要在見情。先佛言。人情者。為世之福田。葢理道所由生也。故時之否泰。事之損益。必因人情。情有通塞。則否泰生。事有厚薄。則損益至。

此節先明情通。謂住持人第一要深識人情。安撫大眾。先佛有言。人情者。為世間第一種致福良田。葢一切事理。一切道法。皆由人情而生也。故時世之否泰。事物之損益。皆必因人情所致。情通則泰生。情塞則否至。事若豐厚情必至。故於事必益。事若微薄情必疎。故于事必損矣。

惟聖人能通天下之情。故易之別卦。乾下坤上則曰泰。乾上坤下則曰否。其取象。損上益下則曰益。損下益上則曰損。夫乾為天坤為地。天在下而地在上。位固乖矣。而返謂之泰者。上下交故也。主在上而賓處下。義固順矣。而返謂之否者。上下不交故也。是以天地不交。庶物不育。人情不交。萬事不和。損益之義。亦由是矣。

此節引聖以證。唯獨聖人自能通天下之情。何以知然。豈不見易之別卦。乾下坤上則曰泰。謂坤上乾下。名地天泰卦。泰者通也。小往大來。小。陰也。往居於外。大。陽也。來居於內。陽氣下降。陰氣上升。二氣相交。而萬物化生。則天地通泰也。以人事言。大為君。小為臣。君推誠以任下。臣盡忠以奉上。上下之志通。而天下皆通泰矣。乾上坤下則曰否。謂乾上坤下。名天地否卦。否者。閉塞也。大往小來。陽往居外。陰來居內。陰氣不上升。陽氣不下降。二氣不交。而萬物不生。故至天地否塞也。以人事言。君不下孚於臣。臣不上奉于君。上下不交。人情則否塞矣。其取象。損上益下則曰益。謂巽上震下名風。雷益卦。益。增益也。巽為風。震為雷。雷激則風怒。二者相助。所以為益。以人事言。在上者施其澤以及下。在下者盡其誠以奉上。是兩相增益也。故本義云。損上卦初畵之陽。益下卦初畵之陰。故曰益。損下益上則曰損。謂艮上兌下名山澤損卦。損。減損也。損兌澤之深。益艮山之高。取內於外。所以為損。以人事言。在上者取民以自厚。在下者專己以薄君。必至上下俱損矣。故本義云。損下卦上畵之陽。益上卦上畵之陰。故曰損。且夫乾本為天。坤本為地。天本在上。而返居其下。地本在下。而返居其上。論其位固乖違矣。而返謂之泰者。由上下之氣交通故也。主在上而賓處下。義固為順。而返謂之否者。由上下不交通故也。是以天地之氣不交。則使萬物皆不能生育。人情之道不交。以致萬事皆不能和悅。前之所言損益之義。正如此之說也。

夫在人上者。能約己以裕下。下必悅而奉上矣。豈不謂之益乎。在上者蔑下而肆諸己。下必怨而叛上矣。豈不謂之損乎。故上下交則泰。不交則否。自損者人益。自益者人損。情之得失。豈容易乎。先聖甞喻人為舟。情為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順舟浮。違則沒矣。

此節明上下交通。夫在上者。自能簡約以寬裕於人。下必歡悅而承奉之。豈不謂之益乎。在上者若輕蔑於人。而恣肆乎己。下必怨恨而叛逆之。豈不謂之損乎。故上下情能交通。即為之泰。不交。則為之否。自肯損者使人益。自若益者使人損。人情之得失。豈容易而能致乎。先聖甞喻。孔子答魯哀公語。人喻以為舟。情喻之如水。然則水本能載舟。忽然風逆浪生。覆舟亦為水也。故謂水順則舟浮。違之則沒矣。

故住持得人情則興。失人情則廢。全得則全興。全失則全廢。故同善則福多。同惡則禍甚。善惡同類。端如貫珠。興廢象行。明若觀日。斯歷代之元龜也(與黃檗勝書)。

此節總結通情。故住持得人之情則法道興。失人之情則百事廢。人情到處俱通。是謂全得。于事則全興。使人情處處不通。而全失。則事無可濟。而全廢矣。故與善人同居者則福多。與惡人同處者必禍甚。善惡兩種。本同其類。如黑白相承。正如穿貫其珠。無二也。興之與廢。由善惡所致。其事理明白猶如觀日。歷歷可見也。善惡與興廢的道理。全在人情之到與不到。即此用情一事。便如歷代之元龜也元龜。莊子云。宋元君夜半而夢人。披髮闚阿門曰。予自宰路之淵。為清江使河伯之所。漁者余且得予。元君覺。使人占之。曰此神龜也。君曰。漁者有余且乎。左右曰有。君曰。合余且會朝。明日余且朝。君曰。漁何得。對曰。且之網得白龜焉。其圜五尺。君曰。獻若之龜。龜至。君再欲殺之。再欲活之。心疑。卜之曰。殺龜以卜吉。乃刳龜七十二鑽。而無遺筴。仲尼曰。神龜能見夢于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網。知能七十二鑽而無遺莢。不能避刳腸之患。如是則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類德通情。千聖持身要訣。豈但知之。當銘諸座右。

此篇謂凡人作事。立志要濶大。境界不跼蹐也。

黃龍謂荊公曰。凡操心所為之事。常要面前路徑開闊。使一切人行得。始是大人用心。若也險隘不通。不獨使他人不能行。兼自家亦無措足之地矣(章江集)。

荊公姓王。名安石。字介甫。臨川人。宋神宗熙寧間拜相。封為荊國公。問道於黃龍南禪師。師謂凡人操心欲為一件正徑之事。立意先須要濶達。勿以一己之私為是。於面前行徑之道理。必須開闊。使天下古今智愚遠近。皆可能行。始見是大丈夫用心處。若是作用巇險立意阻隘。不獨使他人行之有礙。兼且自家亦無安身措足之地也者等說話。也要是者般人方領會得。不然多作等閑看過。

此篇教人戒謹於人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以絕其欺也。

黃龍曰。夫人語默舉措。自謂上不欺天。外不欺人。內不欺心。誠可謂之得矣。然猶戒謹乎獨居隱微之間。果無纖毫所欺。斯可謂之得矣(答荊公書)。

夫。起語辭。凡世人於一語一默一動一靜之間。自己信知我上不敢欺天。外不敢欺人。內不敢欺我自心。此實可謂得不欺也。然而猶要戒謹慎獨于幽隱微細之間。諦審此心。果無纖毫欺昧處。斯可謂真有所得也果然纖毫無欺。即入初地位矣。

此篇謂既當長老之名。必以行道為任。乃不虗其名也。

黃龍曰。夫長老之職。乃道德之器。先聖建叢林。陳紀綱。立名位。選擇有道德衲子。命之曰長老者。將行其道德。非苟竊是名也。

此節謂立名須當知義。長老亦一職事也。此職乃是載道乘德之器具。如百丈建立叢林。陳列紀綱。樹立住持之名。堂頭之位。先必選其有道德之衲子。命之名曰長老。本欲使之行道德。非謂苟且私竊做箇長老之虗名也。

慈明先師甞曰。與其守道老死丘壑。不若行道領眾於叢林。豈非善守長老之職者。則佛祖之道德存歟(與翠巖真書)。

此節顯利己不若利人。慈明先師甞曰。衲僧家與其抱道藏拙。老死于丘壑。獨善其身。不若奉行道德。統理大眾。為法於叢林。豈不是善能持守長老之職者。使佛祖之道德恒存而不亡也陳紀綱立名位。要一團骨氣。不是支吾名件。做得的事。

此篇謂學道固在專勤。尤要絕嗜好。以擴充予道也。

黃龍謂隱士潘延之曰。聖賢之學。非造次可成。須在積累。積累之要。惟專與勤。屏絕嗜好。行之勿倦。然後擴而充之。可盡天下之玅(龍山廣錄)。

隱士。不求榮顯。以道自樂者。潘延之名興。號清逸居士。問道于黃龍。師謂為聖為賢的學問。非造次可以成得。造次者。急遽苟且之謂。要在積功累德。而積累之緊要。又在專切與勤懇耳。更須屏絕口所欲的。與心所愛的嗜欲。行之勿容懈倦。如是十年五載。然後使道理推擴之。心量充滿之。始得盡天下至極之妙。豈不美哉積累二字。不可以歲月論。更要在專勤上著眼。自然領會。

此篇謂師法威嚴。乃異時之良模也。

潘延之聞黃龍法道嚴密。因問其要。黃龍曰。父嚴則子敬。今日之規訓。後日之模範也。

此節謂持法全在規訓。延之見黃龍持法行道。威嚴而謹密。因而問其綱要。黃龍答曰。如世之為父道者嚴。使兒孫必生恭敬。如馬援征交趾。以書戒子姪曰。莫貪嗜好。勤學事業。子姪從而不敢違。故知子敬由父嚴也。我今日之規矩教誡。乃將來與人為模範也。

譬治諸地。隆者下之。窪者平之。彼將登於千仞之山。吾亦與之俱。困而極於九淵之下。吾亦與之俱。伎之窮。妄之盡。彼則自休也。

此節喻明持守之力。譬如世人平治諸地。隆。高也。窪。深也。凡高處削之使卑。深處填之使平。然我所以用法嚴密者。非無意致。乃因人而施之也。彼若欣欣然欲登于萬仞之巔。我亦隨彼而與之俱登。彼若弊弊然困極于九淵之下。我亦隨彼而與之俱下。待彼欲高之伎倆窮。欲下之妄想盡。彼則自然而休也。吾豈肯縱之由高由下耶。故如治地者無以異也。

又曰。姁之嫗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吾欲無言可乎(林間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