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來書三代以降列聖。相承政通人和。道傳統續。不以佛教未來為欠。周姬訖籙。更秦換漢憲網刑巢。蔽空落野。不以佛教已至而革。四海派分。異說捷出。由唐而至五季為甚。庶務萬機。理亂非常。奉佛之教奚益。間有草衣木食。巖棲澗飲。不過獨善其身耳。又有名而異行。假而非真。教化未孚。弊乃生焉。然師必有辯。佇聞其說。
此篇誨行道者。捐己利人。以不貪為要用也。
大覺曰。夫為一方主者。欲行所得之道。而利於人。先須克己惠物。下心於一切。然後視金帛如糞土。則四眾尊而歸之矣。
一方者。或一省一邑一郡一鄉。總曰一方。主者。乃行教化之主人。所得之道。是昔所參所悟之學。為自利。今欲以斯道覺斯民。是利人。大凡為他師法者。須是模範端正。且先要克除自己私心。以專澤及人。更要謙下其心。以待一切。然後將錢穀布帛輕視如糞土。如此持身接物。則四眾自然尊敬而歸服之矣。四眾。出家二眾。在家二眾通篇只有六句。萬卷書意。皆盡於此。
此篇誡人安不忘危。當深思而不可忽慢也。
大覺曰。前輩有聰明之資。無安危之慮。如石門聰棲賢舜二人者。可為戒矣。
此節教安危須謹襄州石門寺蘊聰禪師。嗣首山念禪師。南嶽下九世。住石門日。甞好積古人墨蹟。太守入寺見之。去後使借三次。師不允。太守怒使擎師重責。師既歸。眾僧迎於道側首座趨前問訊曰。太守無故屈辱和尚師以手指地曰。平地起骨堆。隨手湧一堆高三尺。太守聞知。令人削去三次。復湧如初。太守懼之。朝夕不悅。不月內全家喪于襄州南康雲居曉舜禪師字老夫。瑞州胡氏子。嗣洞山聰禪師。青原下十世。住廬山棲賢寺。寺後多大樹。太守入山見之。意欲伐起公所。師弗之。後被人挾讐乘隙訐告。太守捉師苦責。令還俗。民其衣。大覺。昔曾入舜之室。故往京都訪之。大覺讓舜正寢。璉居側室。仁宗數詔入內問道。竟不言舜事。偶一日聖旨勅淨因飰僧。見大覺侍舜甚恭歸奏帝召見之。乃歎曰。道韻奇偉。真山林達士。遂於扇書曰。免咎為僧。復住棲賢。更賜紫衣金鉢。遣使送歸。舜罷棲賢日。有二力士。舁轎至羅漢寺前。二人相謂曰。今不是我院長老。不須遠送。棄轎而回。舜既再來。令人安撫曰。你當時做得是。但安心不必疑懼。入院上堂曰。無端被譖枉遭迍。半載有餘作俗人。今日再歸三峽寺。幾多歡喜幾多瞋。今大覺舉謂前輩有聰明之資。耳利為聰。眼利為明。無安不忘危之慮。如石門以不自防忍而罹襄州之辱。棲賢以不自調攝而有南康之追。二師豈不是天資粹美之人。且有斯失。誠可以為後人之戒。
然則人生定業。固難明辯。細詳其原。安得不知其為忽慢不思之過歟。故曰。禍患藏於隱微。發於人之所忽。用是觀之。尤宜謹畏。
此節教須當覺察。然則人生固有定不可迯之夙業。本難明辯。細詳審其根原。豈得不是忽意怠慢不思不察之過歟。歟。疑辭。謙退而未敢決也。故曰。人之禍害憂患。藏于幽隱微細之間。何以發之。發于人之一時忽略而不謹也。以二師觀之。愈宜敬謹而畏懼之也。尤。愈也忽慢二字。各有其失。忽失于心不細。慢失於心不恭處世行事。不可不時時戒畏之也。
此篇教人用情必在平日情至而事自得也。
雲居舜和尚字老夫。住廬山棲賢日。以郡守槐都官。私忿罹橫逆。民其衣。往京都訪大覺。
此節明因事故訪。雲居在江西南康。稱江左首剎。此述師往事。故曰住廬山棲賢日。以因也。因郡守槐都官。南康府前有古槐。故稱槐都。私忿。非正法也。罹。遭也。橫逆。不順理也。出孟子。民其衣。著民之衣。京都。即帝京。
至。山陽(楚州也)阻雪旅邸。一夕有客。擕二僕。破雪而至。見老夫如舊識。已而易衣拜於前。老夫問之。客曰。昔在洞山。隨師荷擔之漢陽。幹僕宋榮也。老夫共語疇昔。客嗟歎之久。凌晨備飯。贈白金五兩。仍喚一僕。客曰。此兒來往京城數矣。道途間關備悉。師行固無慮乎。老夫由是得達輦下。
此節明昔情所遇。路次楚州。阻雪旅邸。旅邸。即客店也。一夕是將暮。又有一客。擕。隨帶。僕。用人也。破雪者。帶雪而至。見老夫如故舊相識。已而者。不久也。乃更換其衣。致禮於老夫之前。老夫因問其致敬之故。答曰。昔在洞山。隨師荷行李。之。往也。往漢陽。幹辦事務之僕使。姓宋名榮也。疇昔。即往昔。共語往昔之事。罹難之故。客咨嗟歎息不已。凌晨。即次早。備飰。送路費五兩。仍復喚一僕。客曰。我此子京城來往數次。道途中所有間關。崎嶇屈轉處。一一備知。師此去不必慮也。老夫因此得達輦下。輦。是天子所乘之車。
推此益知其二人平昔所存矣(九峰集)。
此節結明深情有在。推此者。是集書人推詳此段因緣。我固知他二人主賓之情。平時愛惜之私。有存乎胸中矣施恩者。情必至也。人受恩而情存。情存。則事無不濟矣。
此篇明古人立志堅強。不以老而怠其行也。
大覺曰。舜老夫賦性簡直。不識權衡貨殖等事。日有定課。曾不少易。雖炙燈掃地。皆躬為之。甞曰。古人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戒。予何人也。雖垂老其志益堅。或曰。何不使左右人。老夫曰。經涉寒暑。起坐不常。不欲勞之。
賦稟也。謂老夫生來之性。簡而不繁。直而不曲。權。即秤錘。衡即秤竿。以財變物日貨。積聚生財日殖。如戥秤賣買一切世故俱所不知。每日功夫。俱有一定之課計。曾不少改。雖極小事。如然燈掃地。皆親自為之。每常自警。引百丈大智禪師。每日力作以償其供。有勸止者。則曰。我無德以勞人。眾不忍而藏其作具。徧索不得。遂不食。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語。流播寰宇。古人尚且如此。我何等人。敢生懈怠。垂。將也。年雖老而志轉堅。或曰。些細之事。何不令左右執侍者為之。老夫曰。經嚴寒。歷酷暑。動靜不常。不必煩之噫。而今人只要寬袍大袖。何曾曉得古人置足處。
此篇謂人操守貴真實。虗妄無所益也。
舜老夫曰。傳持此道。所貴一切真實。別邪正去妄情。乃治心之實。識因果明罪福。乃操履之實。弘道德接方來。乃住持之實。量才能請執事。乃用人之實。察言行定可否。乃求賢之實。
此節貴一切真實。代代相承曰傳。拳拳執守曰持。此道。即無上玅道。所貴的貴字最重。一切二字總舉。下略開五條。使人知所持守也。真者不妄。實而不虗第一治心者。要先分別邪心正心。虗妄心。邪妄者。當遣去之。正直者。當究竟之。此即治心之真實也。第二操履者。守志不改曰操。所行合理曰履。先須知有善惡因果。罪因何致。福由何生。時中敬謹不敢錯因果。致罪招愆者滅之。合理生福者為之。此即操履之真實也。第三住持者。住法王家。持佛法事。必要弘彰聖化。力行道德。持最上之法印。惟誠惟確。接四方之學者。不矜不慢。此即持法之真實也。第四用人者。宜先量度孰有才略。當幹何事。孰有力能。當司何執。調和爕理。內外悅豫。此即用人之真實也。第五求賢者。先須審其言行相應否。察其內外如一否。當其可用不可用之間。尤貴有先見之明。稍失覺察。利害即見。此乃求賢之真實也。
不存其實。徒衒虗名。無益於理。是故人之操履。惟要誠實。苟執之不渝。雖夷險可以一致(二事坦然葊集)。
此節結一切真實。前五者大槩言之。至于一切所作如不存真實。徒然賣一虗名。於理何益。衒。彰賣也。所以住持人。操守行履。必要真實。若果能執守此真實二字不變不遷。雖是平夷險阻。皆可同歸一轍。無二理也。渝。變也。夷是平夷。險是險阻。致者。理也造得到真實二字。是佛祖儕類。
此篇教人立堅固志。毋懷名利。喪至德也。
舜老夫謂浮山遠錄公曰。欲究無上玅道。窮則益堅。老當益壯。不可循俗。苟竊聲利。自喪至德。
此節先明存守至德。舒州浮山法遠圓鑑禪師。鄭州王氏子。嗣葉縣省禪師。遠甞與達觀頴。薛大頭七八人遊蜀。幾次遭迍。師以智脫之。眾以曉吏事。故稱之為遠錄公。謂學人要研究無上妙道。乃佛果也。必須立決定志。身雖窮困。其志須增益而轉堅。年雖衰老。其力當增益而轉。壯。切不可順隨流俗。苟且希圖聲名利養。自喪大德。循。順也。苟且。不正貌。苟容而取安也。
夫玉貴潔潤。故丹紫莫能渝其質。松表歲寒。霜雪莫能凋其操。是故節義為天下之大。
此節喻明堅持節義且玉之所貴。在乎潔淨溫潤也。玉有七德。謂堅實況仁。不變況義。貴佩況禮。潤彩況智。色潔況信。難污況忠。覩悅況樂。縱以丹砂硃紫塗之。亦不能染變其素質。表。耐也。松。耐盡寒威。故嚴霜重雪。亦不能傷敗其青英。以此而知。人不可無玉質松操之節義。乃天地間至大之要也。
惟公標致可尚。得不自強。古人云。逸翮獨翔。孤風絕侶。宜其然矣(廣錄)。
此節嘆美囑其自勉。惟。獨也。公指遠錄公。獨公之標格品致。可嘉可貴。豈得不自強以立志乎。節義謂有節操。而行合乎義理也。標。舉也。言其超卓傑立之極也。自強。易云君子之道。終日乾乾而自強不息。逸。縱也。翮。羽勁也。古云大鵬展翅。乘六息而背負青天。豈凡鳥能及。宜乎其然也節義乃聖賢根本。佛祖靈苗。學者宜謹守珍惜之。
此篇明親師友不可自怠。怠則學無成也。
浮山遠和尚曰。古人親師擇友。曉夕不敢自怠。至於執爨負舂。陸沉賤役。未甞憚勞。
此節勸人力行。謂上古之求道者。近明師。擇良友。朝勤夕惕。不敢自求安逸。爨。是炊爨。取其進火謂之爨。取其氣上謂之炊。負舂是搗米。寧與世違而不圖顯。著曰陸沉。賤役者。人所差為。難行之事。謂至於執爨負舂。不以為勞。陸沉賤役。不以為耻。終不敢生怠墮疲厭之心也。
予在葉縣。備曾試之。然一有顧利害較得失之心。則依違姑息。靡所不至。且身既不正。又安能學道乎(岳侍者法語)。
此節以己作證。如此等事。我昔在葉縣參省和尚時。備細而曾試之。汝州葉縣廣教院歸省禪師。冀州賈氏子。嗣首山念禪師。南嶽下九世其住持枯淡嚴密。衲子畏之。浮山遠。天衣懷。聞其高風。特往參叩。正值雪寒。省呵罵驅逐。將水潑地。衣褥皆濕。他僧怒去。惟遠與懷整衣敷具。復坐如故。省到呵曰。你更不去。待我打你。遠近前云。某二人數千里特來參和尚禪。豈以一杓水潑之便去。省笑曰你兩個果來要參禪。卻去挂搭。遠充典座。眾苦其枯淡。省偶出庄去。遠私取油麵作。五味粥方熟。省忽歸。粥罷命典座。遠至。省曰汝竊取油麵。係盜用常住。遠云實取油麵。願乞責罰。省令算估衣盋還訖。更打三十挂杖趕出院。道友勸勉。省不允。友曰若不容歸。只乞隨眾聽法。省亦不許。省一日出街見遠旅邸前立。省曰。此是院門房廊。汝何住此。令人追筭店錢。遠無難色。遂持盋於市化還之。省歸謂眾曰。法遠真參禪之法器也。遂令歸。上堂對眾付衣嗣法焉。謂凡諸逆順境界。一一經歷。若我當時有一念顧惜利害之心。較量得失之意。則依違之。亦何有所定出小雅。姑息者。苟容取安也。出禮記。若如是者。於身既爾不正。又何能治心。以學道乎者般做處。是第一等人流。學得的是好手。
此篇明學道要在志力堅行。不可疑信相參也。
遠公曰。夫天地之間。誠有易生之物。使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亦未見有能生者。
此節先譬一暴十寒必不生。先舉世間萬物生長者為譬。誠。實也。謂凡物雖是易於生長者。設使一日方得暖氣蒸熏。而又為十日寒雨浸漬。亦未見有能生長者。藉以比學者用功之不恒也。
無上玅道。昭昭然在於心目之間。故不難見。要在志之堅。行之力。坐立可待。其或一日信而十日疑之。朝則勤而夕則憚之。豈獨目前難見。予恐終其身而背之矣(雲首座書)。
此節方明一信十疑必不悟。無上妙道。昭昭。即了然也。了了然在於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有何難見。然雖要在立志堅卓。如生鐵橛相似。行之勇猛。如與萬人敵一般。如此管取立地搆去。其或一日方有信力而行。且又有十日疑而不行。早起方纔勤力而作之。至夜則又畏憚而止之。如是求道。不獨目前難得成辦。予恐盡此一生背馳不得見矣膏肓之針。起死之藥。俱在勤字中收。
此篇明住持人凡事取捨。宜當細審也。
遠公曰。住持之要。莫先審取捨。取捨之極定於內。安危之萌定於外矣。然安非一日之安。危非一日之危。皆從積漸。不可不察。
此節舉其大槩。謂為住持之緊要。莫先於審察其取捨。看何者為急務。此宜該取。何者為無益。此宜當捨。取捨之籌極定於胸中。則安危之萌芽即定於外矣。然致人之安非一日能安。致人之危亦非一日便危。咸從積累漸浸。久之方發。斯不可不察也。
以道德住持積道德。以禮義住持積禮義。以刻剝住持積怨恨。怨恨積。則中外離背。禮義積。則中外和悅。道德積。則中外感服。
此節細分利害。葢所察者有三焉。若常時我以道德行住持事。則所積之人。皆能修道德矣。我以禮義行住持事。則所積之人。皆能行禮義矣。若我刻苦眾利。剝削賢良。則人人口出惡言。胸含毒意。積成怨恨矣。怨恨既積。則內外無不生離散背逆之心。中以近言。外以遠論。禮義既積。則內外無不和悅。道德既積。則內外無不感服。
是故道德禮義洽。則中外樂。刻剝怨恨極。則中外哀。夫哀樂之感。禍福斯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