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枪雨中的精灵
13148600000008

第8章 千方百计的引进和仿造

乱象丛生——北洋政府时期的步机枪(仿制步机枪的开始)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在北京另组中华民国政府,历史称之为北洋政府。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分裂,从此形成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的局面。各地军阀为扩大军事实力,不惜耗巨资改建、扩建和新建一批兵工厂。因此,这一时期兵器生产的规模较清政府时期有较大的发展。许多工厂竞相仿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出现的新兵器,特别是机枪的制造生产技术水平普遍有所提高。

北洋政府时期,正遇上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国家忙于战争,无暇东顾,中国的民族工业因而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为兵器制造所必需的原料、材料、燃料工业有较快发展,这就为兵器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国家对原有兵器进行了很多改进,并研制出一批新兵器,各地军阀为加强军事实力,千方百计引进仿造。因此,这一时期兵器制造种类增多,其战术技术性能和质量有了提高,枪械种类繁杂多样。

步枪由多种口径逐步减少到只生产6.5毫米、6.8毫米、7.9毫米三种口径。1913年1月,北洋政府陆军部将7.9毫米毛瑟枪定为制式步枪,因而7.9毫米步枪的生产得到迅速发展。除元年式步枪外,中国也进行了1898年式毛瑟枪的制造,广东兵工厂、上海兵工厂曾仿造1898年式毛瑟枪。东三省兵工厂建立初期,由丹麦技师设计,建立了仿捷克式7.9毫米1898年式毛瑟枪的枪厂,1924年正式投产,称辽13年式7.9毫米步枪。此外,广西兵工厂、巩县兵工厂也曾制造此枪。

机枪的战斗威力远远超过其他枪械,因此,四川、金陵、上海、汉阳、广东、巩县、山西、东北兵工厂竞相仿造。

在仿造的重机枪中,四川兵工厂制成奥式守瓦兹洛色重机枪,月产1~2挺。1919年广东兵工厂仿制日本38式重机枪。为日本仿造法国哈奇开斯式重机枪而成,口径6.5毫米,属气退式,即击发后火药气体经导气孔推动活塞带动枪机后坐,在复进簧的作用下完成自动循环。1924年山西军人工艺厂亦曾造过此枪。1924年,广东兵工厂开始生产7.9毫米马克沁重机枪,制造了水冷机关枪。1924年东北兵工厂仿制日本大正3年式重机枪稍有改良,称13年式重机枪,原口径为6.5毫米,后改为7.9毫米。

重机枪的仿造。国内先后仿造了6个品种,制造工厂多达9个。其中,马克沁机枪和三十节重机枪,生产数量最大,制造工厂多。马克沁重机枪在制造中经过多次改进。制造工厂除金陵制造局外,还有上海兵工厂、广东兵工厂等地方兵工厂。生产三十节重机枪的除汉阳兵工厂外,还有上海兵工厂等。其他品种,因数量少或时间短,未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各时期重机枪的仿制能力。在晚清时期,生产重机枪的工厂较少,仿制能力较低,问题不少。北洋政府时期,生产重机枪的工厂增多,生产能力提高,一般可月产20~30挺。

轻机枪最早是广东制造军械总厂于1908年仿制成功的麦特森轻机枪。1927年将此枪口径改为7.9毫米,与步枪口径一致,定名为7.9毫米气冷式机关枪。该枪除自带两脚外,另有三脚架,可进行平射及高射。1915年上海制造局仿制法国哈奇开斯轻机枪,称7.9毫米轻机枪。至1923年共生产180挺,最高月产达50挺。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亦曾制造此枪。该枪口径7.9毫米,属气退式,可装15发枪弹,更换枪管时间只需15秒钟。1922年金陵兵工厂仿制法国M1915年式绍沙轻机枪,口径8毫米,曾生产100多挺,因不甚适用,即行停造。1924年东三省兵工厂曾仿制日11年式轻机枪,称13年式轻机枪,在扩大生产规模并改进工艺后,进行了批量生产。该枪口径为6.5毫米,属气退式,每一弹夹装弹25发。

北洋政府时期的兵器工业在技术装备、工艺水平上都有了显著进步,出现了设备超千台、员工超万人的大型工厂,引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出现的新式兵器,如轻机枪等。在工厂管理上实行了厂长制,兵工生产单位由局改称工厂,工厂内部的机构设置与管理方法均学习西方经验,因而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北洋政府时期,兴建了一批兵工厂,对兵器工业发展起了一定推动作用,同时由于各派军阀之间连年混战,也使不少工厂遭到严重破坏。

北洋政府时期,中国近代步枪和轻重机枪的发展都经历了一个由单一品种发展到多品种的过程。这主要与当时国内政局由统一到分散有关。加之又缺乏稳定长远计划,计划多变,致使技术经验不能得到有效积累,技术储备明显不足。加之造兵器时间较短,对机枪的发展特点及其规律认识不足,特别是枪械向自动化、制式化方向发展时,对是否引进图纸等全套技术资料,维护枪械质量好坏有决定作用没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导致枪械自动化的质量与当时先进国家相比,相差很大。致使步机枪向自动化、通用化和制式化发展相当缓慢甚至是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