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大国崛起
13142900000004

第4章 西方的海权思想与海洋实力

纷争的国际海洋形势

不管是超级大国、强国还是一般国家,都肩负着国家发展的任务,都面临着陆地资源逐渐枯竭的困境,都看到了海洋资源、海洋经济的诱人前景,纷纷投入到当代对海洋的争夺之中。我国疆域广阔,更无法避免受其他国家争夺海洋之害。中国要有海洋战略的思维和海洋战略的作为,要把捍卫和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作为今后我国战略指导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海洋战略思维包括中国必须走出太平洋,走出印度洋;海洋战略包括建立新的海洋观和海洋文化,用一种更外向、积极、主动的方式来面对外界。

西方的大航海时代放眼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的葡萄牙,若论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与同时期的中国是无法比拟的。15世纪,葡萄牙的人口还不到100万人,但为了获得东方的香料,他们不断探索,居然开创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此后葡萄牙人的足迹遍布全球各大洲各大洋,包括南美洲在内的许多土地成为了他们的殖民地,今天的巴西就是当年葡萄牙在海外最大的殖民地,今天的巴西人多数都是葡萄牙人的后裔,也难怪巴西足球与葡萄牙足球风格几乎一模一样,毕竟血统是一样的。

紧接着葡萄牙之后迅速崛起的一股力量,就是同样位于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地理大发现以来,随着葡萄牙的强盛,西班牙也开始垂涎三尺,他们效仿邻国的做法,组建了一支强大的舰队,在全世界开始疯狂地抢占殖民地活动。西班牙人最大的成果就是对美洲的奴役。

葡萄牙航海纪念碑西班牙人从美洲掠夺的财富西班牙人发现并占有美洲大陆的土地后,首先就是对印第安人的金银财宝进行直接的血腥的掠夺。据不完全统计,1521~1544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拉丁美洲运回2900千克的黄金和3.07万千克白银。

1545~1560年间则更是高达每年5500千克黄金和24.6万千克白银。在入侵拉丁美洲的300年中,共运走黄金250万千克、白银1亿千克。

西班牙一边掠夺美洲的财富,一边利用当地土著的劳动力大量种植经济作物和发展畜牧业,成千上万的美洲土著成为了殖民者枪口下的廉价劳动力,用自己的血汗甚至生命为宗主国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当然,作为资本主义工业国家,其工业产品离不开矿产资源的支撑,西班牙政府垄断了殖民地的矿产资源,同样利用廉价劳动力将美洲丰富的矿产资源源源不断地输往欧洲本土,直接为本国工业经济服务,工业制成品再销往殖民地,进一步摧残了殖民地经济。为了保卫航路畅通和防范海盗袭击,西班牙政府于1543年开始使用军舰为自己庞大的运输船队护航,“弗洛塔”船队与“加亚阿内斯”船队构成了西班牙的“双船队制”。这两支舰队组建之后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与海盗和其他海上强国的争夺中屡战屡胜,被誉为“无敌舰队”。西班牙人从这种贸易中获利高达300%,贸易支撑起了西班牙国家的繁荣。

海洋时代方兴未艾,另一个海洋强国也出现了,那就是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荷兰独立以后,曾经一度是欧洲毛织业的重要中心,而且更重要的产业还是居当时世界首位的造船业。荷兰为各个国家建造各种船只,仅阿姆斯特丹一地就有几十家造船厂。17世纪初期,人口不足200万的荷兰拥有全欧商船吨位的4/5,是英国的4~5倍,法国的7倍。

荷兰的强大则与传统的英国、西班牙不一样,他们依靠的不是工业,而是商业贸易。在17世纪初期,荷兰全国上下各个阶层的人都深深卷入了贸易大潮中,可以说全民皆商。荷兰的船运业相当发达,可以这么说,在欧洲海域部分,包括波罗的海和北海在内全部由荷兰独占。

荷兰一个小国,当时拥有的船舶和运输的各种商品比所有其他各国的总和还要多。从欧洲各个国家转卖到世界各地的各种商品,几乎全都是由荷兰转运到欧洲国家或更远的销售地去,荷兰几乎完全控制了波罗的海沿岸的所有贸易活动。荷兰商人利用成千上万的商船走遍世界的机会,利用世界各地区的价格差异,进行世界性的转口贸易,获得了巨额利润。这是荷兰称霸海上的一个十分重要因素。

为了保护庞大的商船队,控制世界海洋的航运,进行垄断性的世界贸易、取得商业霸权,荷兰开始与葡萄牙、西班牙发生严重的冲突。

凭借着自己无与伦比的海上优势,荷兰在亚洲几乎拔掉了葡萄牙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全部实力,最后葡萄牙被赶到了非洲,荷兰仍步步紧逼。虽拥有很强的实力,但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的西班牙并不甘心被荷兰夺走属于自己的荣耀,以自己最大的资本“无敌舰队”向荷兰发起了挑战,但结果却事与愿违。1628年,荷兰将一支西班牙船队俘获,1631年再一次击败西班牙舰队,1636年敦刻尔克港之战,荷兰人将西班牙的舰队围困在港内达数月之久,基本上击垮了西班牙人战胜荷兰的最后一点信心。1639年,荷兰海军取得对西班牙舰队的压倒性胜利,同时标志着西班牙彻底交出了海上大权,荷兰作为第一海上强国的地位得到正式确认。

在与英国的商业贸易竞争中,荷兰人商船足足是英国的5倍,这波罗的海风光些船只封锁了英国同波罗的海沿岸各地的贸易,荷兰还夺取了北海和英吉利海峡的制海权,进一步加强了海上贸易。到17世纪中期,荷兰在航海业和世界贸易方面达到极盛时期,成为世界商业霸主,并长时间称霸海上。

再来说说我们熟知的“日不落帝国”,几百年乃至上千年以来,英国在欧洲一直处在一个边缘人的位置,并不为欧洲大陆国家重视。

但这样一个边缘国家却率先敲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大门,这是有原因可寻的。英国最早走上了工业革命的道路,但工业革命的成果却是一把双刃剑,因为生产能力的提高意味着必须扩大对外贸易。于是英国开始了大发横财的海上殖民时代,在全世界建立自己的殖民地,并与老牌强国西班牙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为争夺大西洋海上霸权,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此后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持续了差不多400年,虽然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纷纷独立,英国威风不再,但仍然是当今世界的强国,以他们的国力能做到这样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其后是新兴资本主义强国的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他们在各自崛起并争霸全球的过程中,所倚重的仍然是自己的海上力量。日本用甲午一战赢得了对中国的战略优势,此后一直压着中国不放,美国人的力量遍布全球,也是靠自己强大的海军远距离投送力量才得以完成自己的战略布局,就连实力已经大不如前的俄罗斯,如今在世界上占据优势的还是自己的海军实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拥有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如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眼看着这些强国过去是现在依然是在海洋上称王称霸,对全球事务发号施令,面对着浩瀚的海洋,甚至是自己的神圣领海,中国不能视若无物、不加珍惜,否则将来有一天,我们就会发现:由于一时的麻木,我们将失去一片领海。

西班牙无敌舰队“二战”后的世界海洋格局第二世界大战是全人类的重要转折,在海洋争夺上也是如此。

战争使整个欧洲几乎变成了废墟。战后,不管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疲于应付国内的一大堆矛盾和危机,大多数人再也没有那么多的兴趣为了某个小岛上的酋长不“听话”而耀武扬威了。只有在少数时候,欧洲国家还会试探一下是否还可以维持昔日海上殖民帝国的风光。

1956年,新独立的埃及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的主权。为了保住大英帝国通往东方的“脐带”,英法伙同以色列发动对埃及本土的侵略,却遭到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的谴责和反对,被迫撤军。法国曾在阿尔及利亚和越南维持局面,都被当地人民的游击战争狠狠教训了一番。

在全世界的反殖民、反侵略、追求独立的呼声面前,原来的西方列强不得不收敛起以前的老办法。无论哪个大国、强国,想靠殖民征服来抢占殖民地、建立和维持海上帝国,都可能面临当地人民的顽强抵抗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强烈反对,付出沉重代价而一无所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个殖民帝国的瓦解最直接的结果是产生了一大批新独立的国家。他们从西方国家那里学来了“民族-国家”的观念,知道了国家利益的根本是要维护领土和主权的完整,要寸土必争。而领海等海洋权益已经日益成为领土和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上,这些原来的殖民地绝大多数对海洋都是陌生的,更谈不上通过保卫海洋来保卫自己的国土安全。于是,整个近代是整个世界把所有的海洋拱手让给西方列强,任由他们在海上横冲直撞;其他国家则只能吞下海洋不设防的恶果,任人摆布。经历数百年的曲折历程,各殖民地终于获得了独立,他们当然不希望重现不堪回首的一幕。在海洋问题上,他们往往以“第三世界”的整体力量出现,反对大国和强国继续垄断和控制海洋,维护和保障自己正当的海洋权益。

苏伊士运河风光第三世界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和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之路不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是在劣势中起步的。西方国家起步的时候,既有技术优势,又有广大的殖民地;而第三世界国家不仅刚独立出来就要面对西方在整体实力尤其是在资本和技术上的巨大优势,又无法搬用西方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加快和促进本国发展的老方子。大多数国家只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靠海的国家开发海洋资源,发展航运、旅游等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既然很多国家整个的发展前途都维系于海洋,那么,各国对于海洋权益的维护和争夺——不仅是跟觊觎这些权益的大国争夺,还经常跟自己的邻居争夺——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激烈,就毫不为奇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今,大批新独立国家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只是大国、强国、帝国争夺海洋的局面,海洋争夺的舞台多了许多前所未有的角色,显得空前地拥挤,空前的热闹起来。第三世界的国家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主张,采取各自的行动,打破了大国对海洋事务的垄断。

世界各国

的海洋实力现状1.美国:维持独霸尽管第三世界国家已经占据了海洋争夺的舞台一角,渐渐引起世人越来越多的关注。不过,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些大国和强国。这些大国和强国一般都根据自身实力,提出相适应的战略,保证自己的海上利益。

美国被视为冷战后唯一拥有全球性海军的国家,独占全球海上霸权,并且把海洋当成推行霸权政策的通衢坦途。除了和普通国家一样,美国海军要维护本国沿海地区和海洋产业的安全、保护海上航线之外,美国海军还一直肩负着履行美国国家战略的重大职责。从冷战时期开始,美国针对可能出现的全球性或地区性竞争对手,提出同时打赢若干场战争的战略(如两场、两场半、一场半等)。基本的模式都是:当某处战争爆发时,先由盟军和美军少量驻军和基地稳住战场态势,然后各地美国大军迅速增援,夺取战争主动权,最后取胜。而海军在快速反应和兵力部署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因此,美国海军一直维持庞大规模,在各国都大力裁军的21世纪初期,美国海军总兵力仍超过50万人,共有12个航母编队(而美军只要动用两三个航母编队,就足以改变世界任一海域的力量对比,形成巨大压力),具备全球续航能力和强大的战略打击能力。

2001年“9·11事件”之后,美国的战略受到巨大挑战,无形的恐怖主义实力让美国无从防备,即使在其本土也是风声鹤唳。2005年,美国海军将领迈克·马伦提出“千舰海军”计划,即“在自愿基础上建立一个由海军部队、海岸警卫队、航运业及执法部门联合组成的跨国网络,打击恐怖主义,维护海上安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世界在海上安全方面的密切相关程度大大提高,同时也减轻了美国压力,也包含着美国以另一种形式继续保持其海洋控制权的意图。

2.俄国:重新出发除美国之外,还有一些实力较俄罗斯台风级战略核潜艇强的国家试图在海上占有一席之地。

这些国家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原来的西方强国,如俄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另一种是新兴的强国,如印度、巴西等。

自从苏联解体以来,俄国在战略上就一直处于不利境地。国内经济陷入10年的低迷;旷日持久的车臣战争牵制了大量兵力;西方对俄国步步紧逼,又是北约东扩,又是搞颜色革命,又是联手对付俄国的前南斯拉夫“小兄弟”。国防开支日益削减,海军装备长期得不到更新和维护,舰艇数量不到原来苏联海军的一半;四大舰队——黑海舰队被俄罗斯和乌克兰双方瓜分,基地命运也前途未卜,整个海军的士气和战斗力都非常低迷(虽然总体实力仍比英法海军要强)。2000年,俄核潜艇“库尔斯克”号沉没,震惊世界,暴露了俄国海上力量的巨大隐患,有人甚至认为“俄罗斯海军将从此销声匿迹”。普京总统上任后忧心忡忡地告诉国人:“俄罗斯在世界各大洋,其中包括黑海和波罗的海的地位已遭到明显削弱,已经出现被挤出各大洋的趋势。”

他宣示:“俄罗斯只有成为海洋强国,才能成为世界大国”,提出“俄海军应当加强在世界各大洋的存在,以捍卫俄罗斯的利益”。俄军根据这一思想,提出了新的海军战略,争取在2020年完成海军的大规模装备更新,重返海洋强国行列。

3.英国:霸主余威尽管“日不落帝国”已成往事,英国海上实力仍然不可小觑(有学者认为英国海军实力仍居世界第三位)。马岛之战显示了昔日霸主的余威。然而,英国有些海军将领担忧地认为,以英国海军目前的规模,将难以再胜任一场马岛战争。由于经费缺乏和新型战舰造价高昂,英国海军几乎是“自废武功”,刚刚进入21世纪其作战舰艇数量就削减了一半,还不到30艘,比法国海军的作战舰艇数量还要少(这还是300多年来的第一次)。马岛之战中起中坚作用的航母已经是廉颇老英国“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矣,而新型航母由于争议颇大,到现在还是设计图纸上躺着的画饼。

英国人担心,这样的“小海军”将无力独自承担作战任务,恐怕要沦为美国、德国海军的“跟班”。不过,很多英国人相信,随着新型的航母、战略核潜艇等装备服役,英国海军仍将是未来海上不可忽视的角色。

4.法国:雄鸡独立昔日霸主——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长期追随美国,隔海相望的法国与之不同。法国一直以欧洲大国自居,从1870年以后一再遭到德国的进攻,对于维护自身尊严和安全格外在意。冷战时期,法国就坚持不受北约和美国的任意摆布,保持自己的防务自主权,发展自己的战略威慑力量。而海军是其维持大国地位、确保核战略威慑、保卫本土和海外利益的重要力量。因此,法国海军的海军力量发展一向是核威慑力量和常规打击力量并重,核潜艇和航母是主要打击力量。进入21世纪以后,法国海军的航母由常规航母更新为核动力航母,是除了美国之外唯一一支拥有核动力航母的海军。为了保护自己的“海外利益”,法国在重要的海域设立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太平洋4个战区和6个分战区(这一点也和美国类似),以增强海外行动时的组织协调和指挥能力。另外,化解德法恩怨、实现德法和解与合作是法国一直以来的安全战略;在世界其他力量相继崛起的情况下,争斗了数百年的西欧各国意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维护他们的国际地位和利益,在法国和德国的强力推动下,联合起来了欧洲联盟。现在欧盟在军事上也慢慢走向一体化,法国在这方面表现积极,和各国联合研制海军装备。同时,作为北约成员国,法国还是愿意和北约各国发展海上军事合作。

5.德国:不紧不慢地复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为了海上扩张和争霸的需要,曾两度疯狂扩军备战,最后还是无法打破英美的海上优势。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德国本身被分割成两个国家,各自依附于北约和华约两个军事集团,没有独立的海洋战略,两“二战”时期德国的U型潜艇个德国的海军都是服从所在军事集团的需要,在波罗的海和北海部分海域履行极为有限的防卫任务,规模和装备水平也受到严格的限制。

1990年,德国终于再次实现统一,成为在欧洲起主导作用的大国。

1992年,德国调整了海军战略,不仅要求德国海军继续履行保卫自身和盟国海域、单独或与盟国联合采取军事防御行动的使命;还要求它能履行“国际义务”,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处理海上环境污染、实施海上救援等行动;参加联合军事演习和出国访问,显示德国的海上实力等。德国海军重新出现在波斯湾等海域,2002年还曾参与打击索马里恐怖主义势力的行动。另外,随着欧盟军事一体化的深入,德国在欧洲联合部队中将扮演重要角色,而欧盟目前已是世界一极。德国人正以其严谨、按部就班的传统,逐步增强他们的海上军事力量。

6.印度:经略印度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兴国家当中,印度是地缘政治地位相当优越的国家,在印度洋周边几乎找不到可以和印度国力相匹敌的国家。

1947年,印度实现独立,经过三次印巴战争,确立了在南亚大陆的绝对优势。于是控制印度洋,成为海上大国,就成为印度的长远战略。

印度人一直想把印度洋这个世界第三大洋变成名副其实的“印度人的海洋”。印度大力发展远洋攻击型海军,尽力保持对整个印度洋的全面控制,尽力排除其他大国在这里发挥影响。

1957年,印度从英国手里购买了“维克兰特”号航母,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第一个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世纪之交,印度迈入核门槛,随即就装备了核潜艇,具备了海上战略核威慑能力。进入21世纪,印度更进一步设想建立若干个航母编队,建造国产航母,不仅可以使印度的远洋攻击能力进一步增强,还可以控制印度洋周边的苏霍尔木兹海峡伊士运河、保克海峡、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等重要战略通道,甚至还可以将其触角向东越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南海海域。

印度作为一个第三世界国家,从立国之初就确立了成为海上大国、控制大洋的目标,半个多世纪以来虽然政府屡次更迭,但一直坚持奉行印度洋战略。印度这个落后国家现在已经成为海上强国,它的海上实力不仅在第三世界属于一流,在全世界也可以算是一流的。战略上需要的就是远见卓识和不懈努力,印度人正慢慢收获他们想得到的东西,而印度的崛起也正日益成为21世纪全球瞩目的现象。

中日钓鱼岛之争钓鱼岛及其周围岛屿位于我国台湾省基隆市东北大约92海里处。

钓鱼岛列岛由钓鱼岛、黄尾岛、赤尾岛、南小岛、北小岛、大南小岛、大北小岛和飞濑岛等岛屿组成,群岛面积达6.3平方千米。在这些岛屿中,钓鱼岛的面积最大为4.3平方千米,海拔为362米。钓鱼岛是无人岛,在中国的历史上称为钓鱼岛,也称钓鱼台,因此钓鱼岛列岛也称为钓鱼台列岛。钓鱼岛是钓鱼岛列岛中的一个大岛。钓鱼台早在1373年即由我国杨载所发现,并远在15世纪初,明朝时所著《顺风相送》一书中,就首度出现“钓鱼屿”一词。而当时日本著名的海防论者林子平在1785年出版的《三国通览图说》基于事实,将钓鱼台列屿明确标明属中国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