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红色记忆:中央苏区故事集(第一辑)
13138800000011

第11章 一棵吊茄树的故事

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叶坪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开始,也标志着与国民党对峙政权的建立。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也加紧了对中央苏区的进攻。经历了四次反“围剿”后,1933年4月,中央执行委员会从叶坪迁驻沙洲坝,贺子珍还有他们的儿子毛毛也就跟随毛泽东搬到沙洲坝居住。当时,毛泽东一家就居住在老樟树下的那个庭院。

这棵老樟树很是神奇,经历当年的连天战火,虽遭伤残,但依然枝繁叶茂。这里是纳凉的好地方。当年毛泽东和贺子珍住在这里的时候,毛泽东经常在树下思考问题、批改文件,闲暇休息时也常在这里散步。贺子珍是机要秘书,协助做些文件分发、整理工作等,相对而言不是很繁忙。此时的毛泽东也由于受到李德和博古的排挤,除打理中央政府日常事务外,基本赋闲在家。所以大树下常会听见小毛毛和贺子珍的欢歌笑语,常看见毛泽东一家其乐融融的欢聚场景。

可是留给毛泽东深刻记忆的不仅仅是这棵老樟树,还有庭院后面的一棵吊茄树。这棵长在庭院后面的大树,长满了藤蔓,这些藤蔓到夏天的时候就结满了可做凉粉的果子,在瑞金那边叫茄。现在在江西的很多地方仍然可以见到这种绿色植物和绿果子。当年中央苏区,由于国民党的封锁,粮食物品和生活用品等物资非常的缺乏,所以就把藤蔓长出来的果子采下来,然后掰开,取出里面的仁,做成夏季很好的消暑食品——凉粉。凉粉在当时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好东西。

毛泽东一家搬迁过来以后,不久就是夏天,后面的大树上的藤蔓吊满了茄。清闲之时,毛泽东总是陪同贺子珍,带着毛毛去后面的大树那里打这种果子。毛泽东拿着竹竿去敲打,小毛毛和贺子珍则在树下面捡。现在想想,那时候的他们肯定不会因为艰苦而不快乐。以至于在毛泽东回忆小毛毛的时候,毛泽东时常发出这样的感慨,在中央苏区那段日子里,小毛毛给了他无穷的快乐和幸福。

全家人把果子打下来后,贺子珍就向当地的老表讨教方法,开始做凉粉。心灵手巧的贺子珍,一学就会,而且越做越好。在炎炎夏日,能够吃到一碗凉粉就是非常幸福的事情。凉粉做好后,不光是毛泽东一家人吃,还常常用来招待来串门的中央领导同志,朱德、周恩来、陈毅等,都吃过贺子珍亲手做的凉粉。由于张闻天的居住地和办公的地方就在毛泽东的隔壁,当属张闻天最有口福了。

1934年7月,中央人民委员会迁驻云石山。毛泽东一家人也搬到了云石山,这棵吊茄树就这样静静地被留在了这里。

新中国建立后,为了把这个庭院确定为毛泽东旧居,瑞金政府向中央递交申请。但是在材料和照片呈交到毛泽东手里的时候,他说:“这不是我住过的房子,我记得我住过的房子后面有几棵大树,其中一棵大树是吊茄树,一到夏天就会吊满了茄,这个是没有的。”因此申请被驳回,当时的瑞金政府领导非常着急,召集以前的老同志共同商量。老同志们一致认为应该和毛泽东说清楚情况。“毛主席啊,在您走后,不知怎的,这棵吊茄树和树的藤蔓都枯死了,以后也再没有长过这样的果子了。”毛泽东听到这样的解释之后说:“原来是这样啊,那就没错了,那是我住过的房子。”

经过了这些周折之后,这个庭院才最终被确定为毛泽东旧居。也是由于这棵吊茄树,差点让这个庭院最终不能正名。这也说明了毛泽东对于瑞金的工作生活岁月还是怀有深刻感情的,连这棵吊茄树都记得这么清晰。

(舒 芳 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