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广义虚拟经济论文集1
12972100000007

第7章 虚拟价值的人类活动论依据[1](3)

被马克思扬弃了的劳动价值论其实质就是生活价值论。当我们确认生活价值论的成立时,剩余价值不但包括劳动剩余价值,也显然包括生活剩余价值。当刘翔、李宇春作为广告代言人获得高额收入时,他们所得到的是生活剩余价值的那一部分。这是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的合理依据。唯其如此,才能解释非生产价值的正当性和非劳动收入的合法性。唐伯虎的一幅画在明代的价值与当代的价值不可同日而语,其中并没有增加任何人的劳动,而是社会生活的沧桑剧变赋予其新价值。科技发明、管理、炒股炒汇、艺术创作、休闲旅游、体育活动等,有时表现为非生产性的间接劳动,有时表现为纯粹的消费和生活,显然不能以是否参与生产作为其有无价值的尺度。只有用生活对象化,生活价值论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劳动价值论是伟大的,但难以否认的是,这种认识具有局限性和相对性,适用于在商品经济还不很发达的物资短缺的年代。劳动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它也许应该成为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但它只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而已,而人的生活是复杂的,人是灵与肉、自然与社会、感性与理性、生理与心理的统一。因此,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扬弃结果,必然是使今天的时代从劳动价值论与时俱进地发展到生活价值论。至此,劳动价值论作为价值理论的狭义形态而成立,而生活价值论作为价值理论的广义形态而得以发展。

四、虚拟价值催生了财富标志

随着商品的大爆炸,商品的内涵和形式出现极大的扩展和增加,随着价值主体的需求深化、多样化,传统的价值量的考量尺度显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新的价值观必然要对基于物本经济的旧的价值衡量尺度提出挑战,当我们今天发现虚拟价值的大量涌现,发现虚拟经济活动结果的表现形式(也就是商品)是如此缤纷多彩时,我们的思维已经远非当年马克思所批判的那样,对心理学总是仅仅从外表的效用方面来理解而没有同人的本质联系上。应该说这样一种思维变化,足以让马克思在天之灵欣慰的,就是人们更多地采用了人本的心理时空。也正是这种变化,使得今天心理学领域可以广泛地研究心理时空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经济学中的心理时间和心理空间的产生也就成为可能。而所谓心理时空,其实指的就是在虚拟经济活动中,即生活对象化(经济活动形式)过程中,人的心理所能感受的时间和空间,并且是以人在经济活动起始状态下的心理感受状态为中心的。

在经济学研究中,从物本到心理的思维转变,无异于自然科学中绝对时空观的逝去和相对时空观的建立。正是心理时空观的建立,才真正意义上使从劳动对象化到生活对象化的新的人类活动图式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得以成立,才使以人为本的、和谐的经济走进今天的时代得以成立。

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人类生活创造的财富不断累积,在人类的心理上和文化形式上,这样一种财富累积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人类过去生活对象化的一种“记录”,而财富标志就是作为这样一种“记录的”载体(或形式),也就是说作为这样一种“记录”的“存储器”应运而生。这个“存储器”可以用“硬件”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就是财富标志物;也可以用“软件”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就是蕴含在我们生活中的各种财富标志形式。

货币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种交换的等价物,这种等价物最后发展成了一种特殊的商品。可是当人们购买消费这种特殊商品时,恰恰是作为生活对象化(财富)的“存储器”(财富标志)来买的。这样一种财富标志具有这样的功能,它可以把过去的人类生活(对象化)存储起来,一旦需要的时候,在不同的空间或不同的时间变现还原为人们的生活(对象化)。这样一种变现还原,斯密把它称为是轮子的运动,斯密认为货币是个巨大的轮子,这个轮子的不休止转动会推动整个人类经济活动。但他没看到,货币这个“轮子”是个不静止的记录机,是个巨大存储器,可以把无数的人类生活结果(对象化)记录存储其中,恰恰是财富标志的这种记录存储的功能,使人类的历史在经济的意义上绵延不断。

由于人们心理上对财富累积的这种无限性由财富标志所表现出来,当财富标志成为商品供人们消费(持有)时,边际效用递减和边际效用相等是不可能存在的。这两个金科玉律在实体经济领域是可行的,在虚拟经济中就失灵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最大分水岭其实是一个哲学问题。实体经济对人类本身是悲观的,而虚拟经济对人类本身是乐观的,实体经济循着“物本”的思维认为财富是有限的;而虚拟经济循着“人本”的思维认为财富是无限的。尽管边际学派关注到了心理因素对价值形成的影响,但他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不敢越雷池一步,果敢地迈进纯心理领域,绕来绕去还是绕回生理需求的窠臼。结果终于得出一个不完全的结论,也就是所谓的边际效用理论。我们不否认,这种理论在微观经济的分析中,仍不失为一种工具,尽管这种工具的作用随着虚拟经济的进程,也正在不断减弱,这是因为当人们在消费(持有)财富标志时,永远不会有最后一个单位效用满足这一类不可思议的问题。今天即使不是财富标志,一般的生活用品,比如时装,边际效用递减似乎也从来没出现过,这就是为什么较富有人家总有一堆“衣服垃圾”的缘故,这类例子在虚拟经济到来的今天举不胜举。

作为边际效用论的先驱和奠基者,戈森是一个不彻底的物本主义者,因为他没有把人完全作为一个生理人,承认了价值形成中心理作用的存在,比较完整和系统地论述了以消费者心理感觉为基础的效用价值理论。但是他也不是一个彻底的人本主义者,当他在描述论证效用价值理论时,不敢走向对独立的心理需求的探索,而是回到人们对物质欲望的生理承受作为基础来研究。他正是在介于物本主义和人本主义之间这么一个复杂的状态下,得出了著名的戈森第一定律和戈森第二定律。

戈森第一、第二定律成立的基础还是生理的人,或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只有到最后的转折关头上,心理才起一下作用。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其心理需求仅仅在人们的生理需求处于满足与未满足之间时才起作用。因此,边际效用价值论,仅仅是描述人的瞬间心理需求,其结果必然是使经济学完整的人本思维无法建立。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一样,对人的本质的异化仍然存在,并没有回归到生活对象化的生活价值论上来。而人一旦进入到纯粹心理需求领域,最典型的比如消费财富标志,决不可能出现所谓的递减规律,当然也不会有边际效用相等规律存在,因为边际的前提已不存在了。实际上当人们消费财富标志时,无论是金砖还是钻石,从消费第一件时,就没有什么效用差异。

又比如消费时尚品,如果消费点在时尚和品味上,那么每一个不同的时尚品对消费者来说都有相同的效用,互相不能替代。花第一个单位货币时,效用就相同,而不是花在最后一个时效用相同。这样一种几乎纯粹的心理需求,在今天的人类生活规律中越来越多。或者说,从纯粹心理需求的意义上来说,完全是一种非边际的范畴,要么边际永不存在,要么边际无时不在。边际永不存在和边际无时不在即虚拟价值的非边际化,这就是虚拟价值的本质真相。应该说虚拟价值的这种本质特征使得理性人的假设很难确立,心理的感性作用(非理性)在今天的经济活动中大大凸显了。然而理性的追求又是人类的理想,在这其中唯一能够满足人们这样心理需求的,唯有财富标志。这正是财富标志之所以得以诞生的全部原因。

虚拟价值有标志化虚拟价值和非标志化虚拟价值。标志化虚拟价值永无边际,非标志化虚拟价值则边际无时不在。虚拟价值正是在这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中存在,并且在这样的对立统一之中催生出财富标志。

五、结束语

从斯密到马克思,从经济学的理论抽象历程来说,也是“从劳动对象化到生活对象化”的认识过程。价值的本体是人的生活。劳动对象化的人类活动图式把人当成追求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简单的经济人,只有生活对象化的人类活动图式才能把人还原为包括物质、精神、本能、欲望、思想、感情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真实现实的人,这是人本经济学存在的首要前提。价值和财富是属于灵与肉、自然与社会和谐统一的现实的人的,而不是属于抽象的经济人的。人本经济学所坚持的时空观是人作为类的心理学意义上的时空观,具有强烈的社会历史性、主体性。人们把自己的生活对象化,所以人们之间的生活才可以交换,正因为生活有差异,才有必要交换,对象化的生活对别人来说又是生活的对象。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别人的生活才可能成为自己的生活。也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自己的生活必然地成为别人的生活。人们不仅生产衣食住行等各种生活资料,这些物质资料既是自己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自己生活的对象化;同时也是别人生活的组成部分,也生产着别人的生活。甚至人们一生的经历也会成为别人品评的对象,特别是一些戏剧性的人物又会以戏剧的形式再现为文化产品,成为人们生活的对象。劳动对象化和对象化的劳动只是生活对象化和对象化的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应是一方包容另一方的关系。从这两个不同的思维路径出发去理解价值和财富,必然得出不同的结论。从劳动的对象化出发理解的价值和财富,首先具有物质性、客体性,从生活对象化出发理解的价值和财富必然具有精神性、主体性、社会性,因为作为价值本质属性的生活是具有精神性、主体性、社会性的。我们探究虚拟价值的人类活动论依据,就是要把经济学从那种物本的思维中解放出来,实现彻底的以人为本。

注 释

[1]. 本文原载《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2]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3]亚当·斯密. 国富论[M]. 杨敬年译.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2.

[4]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M]. 朱志泰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