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本草纲目
12105800000157

第157章 水部(100)

气味:微温。权曰∶甘,平,无毒。

宗 曰∶味微苦。今天下暑月多煎根汁为饮。不得甘草,则不堪饮。本文不言味。《药性论》云∶甘。是甘草之味,非虎杖味也。

主治:通利月水,破留血症结(《别录》)。渍酒服,主暴瘕(弘景)。风在骨节间,及血瘀,煮汁作酒服之(藏器)。

治大热烦躁,止渴利小便,压一切热毒(甄权)。治产后血晕,恶血不下,心腹胀满,排脓,主疮疖痈毒,扑损瘀血,破风毒结气(大明)。烧灰,贴诸恶疮。焙研炼蜜为丸,陈米饮服,治肠痔下血(苏颂)。研末酒服,治产后瘀血血痛,及坠扑昏闷有效(时珍)。

发明:权曰∶暑月以根和甘草同煎为饮,色如琥珀可爱,甚甘美。

瓶置井中,令冷澈如冰,时人呼为冷冻饮料子,啜之且尊于茗,极解暑毒。其汁染米作糜糕益美。捣末浸酒常服,破女子经脉不通。有孕人勿服。

时珍曰∶孙真人《千金方》∶治女人月经不通,腹内积聚,虚胀雷鸣,四肢沉重,亦治丈夫积聚,有虎杖煎∶取高地虎杖根,锉二斛,水二石五斗,煮取一斗半,去滓,入醇酒五升,煎如饧。每服一合,以知为度。又许学士《本事方》∶治男妇诸般淋疾。用苦杖根洗净,锉一合,以水五盏,煎一盏,去滓,入乳香、麝香少许服之。鄞县尉耿梦得,内人患沙石淋,已十三年。每漩痛楚不可忍,溺器中小便下沙石剥剥有声。百方不效,偶得此方服之,一夕而愈。乃予目击者。

附方:旧三,新四。

小便五淋∶苦杖为末。每服二钱,用饭饮下。(《集验方》)月水不利∶虎杖三两,凌霄花、没药一两。为末。热酒每服一钱。又方∶治月经不通,腹大如瓮,气短欲死∶虎杖一斤(去头曝干,切),土瓜根汁、牛膝汁二斗。水一斛,浸虎杖一宿,煎取二斗,入二汁,同煎如饧。每酒服一合,日再夜一,宿血当下。(《圣惠方》)时疫流毒攻手足,肿痛欲断∶用虎杖根锉,煮汁渍之。(《肘后方》)腹中暴症硬如石,痛如刺,不治,百日内死∶取虎杖根,勿令影临水上,可得石余,洗,干捣末, 米五升炊饭,纳入搅之,好酒五斗渍之,封候药消饭浮,可饮一升半,勿食 鱼及盐。但取一斗干者,薄酒浸饮,从少起,日三服,亦佳,症当下也。此方治症,胜诸大药也。

(《外台秘要》)气奔怪病,人忽遍身皮底混混如波浪声,痒不可忍,抓之血出不能解,谓之气奔∶以苦杖、人参、青盐、白术、细辛各一两。作一服,水煎,细饮尽便愈。(夏子益《奇疾方》)服二钱,日三次。忌酒色鱼面 酱生冷。(《卫生家宝方》)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拾遗》)校正:并入有名未用《别录》马唐。

释名:马唐(《别录》)、马饭(《别录》)、羊麻(《别录》)、羊粟(《别录》)、蔓于(《尔雅》)、轩于。

藏器曰∶马食之如糖如饭,故名马唐、马饭。

时珍曰∶羊亦食之,故曰羊麻、羊粟。其气 臭,故谓之莸。莸者,此草茎颇似蕙而臭。故《左传》云∶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是也。孙升《谈圃》以为香薷者,误矣。即《别录》马唐也,今并为一。

集解:《别录》曰∶马唐生下湿地,茎有节生根,五月采。

藏器曰∶生南方废稻田中,节节有根,着土如结缕草,堪饲马。又曰∶莸生水田中,状如结缕草而叶长,马食之。

气味:甘,寒,无毒。藏器曰∶大寒。

主治:马唐∶调中,明耳目(《别录》)。煎取汁,明目润肺。又曰∶莸∶消水气湿痹,香港脚顽痹虚肿,小腹急,小便赤涩,并合赤小豆煮食,勿与盐。绞汁服,止消渴,捣叶,敷毒肿(藏器)。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音 畜。《本经》下品)释名:扁竹(弘景)、扁辨(《吴普》)、扁蔓(《吴普》)、粉节草(《纲目》)、道生草。

时珍曰∶许慎《说文》作扁筑,与竹同音。节间有粉,多生道旁,故方士呼为粉节草、道生草。

集解:《别录》曰∶ 蓄,生东莱山谷,五月采,阴干。

弘景曰∶处处有之,布地而生,花节间白,叶细绿,人呼为扁竹。

颂曰∶春中布地生道旁,苗似瞿麦,叶细绿如竹,赤茎如钗股,节间花出甚细,微青黄色,根如蒿根。四、五月采苗,阴干。《蜀图经》云∶二月、八月采苗日干。郭璞注《尔雅》云∶似小藜赤茎节,好生道旁,可食又杀虫,是时珍曰∶其叶似落帚叶而不尖,弱茎引蔓,促节。三月开细红花,如蓼蓝花,结细子,炉火家烧灰炼霜用。一种水扁筑,名KT (音督),出《说文》。

气味:苦,平,无毒。权曰∶甘、涩。

主治:浸淫疥瘙疽痔,杀三虫(《本经》)。疗女子阴蚀(《别录》)。煮汁饮小儿,疗蛔虫有验(甄权)。治霍乱黄胆,利小便,小儿 病(时珍)。

附方:旧七,新二。

热淋涩痛∶扁竹煎汤频饮。(《生生编》)热黄胆疾∶扁竹捣汁,顿服一升。多年者,日再服之。(《药性论》)霍乱吐利∶扁竹入豉汁中,下五味,煮羹食。(《食医心镜》)丹石冲眼,服丹石人毒发,冲眼肿痛∶扁竹根一握,洗,捣汁服之。(《食疗本草》)蛔咬心痛∶《食疗》∶治小儿蛔咬心痛,面青,口中沫出临死者∶取扁竹十斤(锉)。

以水一石,煎至一斗,去滓煎如饧。隔宿勿食,空心服一升,虫即下也。仍常煮汁作饭食。《海上歌》云∶心头急痛不能当,我有仙人海上方。 蓄醋煎通口咽,管教时刻便安康。

虫食下部,虫状如蜗牛,食下部作痒∶取扁竹一把。水二升,煮熟。五岁儿,空腹服三、五合。(《杨氏产乳》)痔发肿痛∶扁竹捣汁,服一升。一、二服未瘥,再服。亦取汁和面作 煮食,日三次。

(《药性论》)恶疮痂痒作痛∶扁竹捣封,痂落即瘥。(《肘后方》)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荩草

(音烬。《本经》下品)释名:黄草(《吴普》)、绿竹(《唐本》)、草时珍曰∶此草绿色,可染黄,故曰黄、曰绿也。 、 ,乃北人呼绿字音转也。古者贡草入染人,故谓之王刍,而进忠者谓之荩臣也。《诗》云∶终朝文》云∶ 草可以染黄。《汉书》云∶诸侯 绶。晋灼注云∶ 草出琅琊,似艾可染,因以名绶。皆谓此草也。

禹锡曰∶《尔雅》∶绿,王刍。孙炎注云∶即绿蓐草也。今呼为鸱脚莎。《诗》云∶绿竹猗集解:《别录》曰∶荩草,生青衣川谷,九月、十月采,可以染作金色。

普曰∶生太山山谷。

恭曰∶青衣县名,在益州西。今处处平泽溪涧侧皆有。叶似竹而细薄,茎亦圆小。荆襄人煮以染黄,色极鲜好。俗名绿蓐草。

气味:苦,平,无毒。普曰∶神农、雷公∶苦。

之才曰∶畏鼠负。

主治:久咳上气喘逆,久寒惊悸,痂疥白秃疡气,杀皮肤小虫(《本经》)。

治身热邪气,小儿身热(吴普)。洗一切恶疮,有效(大明)。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蒺藜

(《本经》上品)释名:茨(《尔雅》)、旁通(《本经》)、屈人(《本经》)、止行(《本经》)、豺羽(《本经》)、升推。

弘景曰∶多生道上及墙上,叶布地,子有刺,状如菱而小。长安最饶,人行多着木履。

今军家乃铸铁作之,以布敌路,名铁蒺藜。《易》云∶据于蒺藜,言其凶伤;《诗》云∶墙有茨,不可扫也,以刺梗秽。方用甚稀。

时珍曰∶蒺,疾也;藜,利也;茨,刺也。其刺伤人,甚疾而利也。屈人、止行,皆因其伤人也。

集解:《别录》曰∶蒺藜子生冯翊平泽或道旁。七月、八月采实,曝干。

颂曰∶冬月亦采之,黄白色。郭璞注《尔雅》云∶布地蔓生,细叶,子有三角,刺人,是也。又一种白蒺藜,今生同州沙苑,牧马草地最多,而近道亦有之。绿叶细蔓,绵布沙上。七月开花黄紫色,如豌豆花而小。九月结实作荚,子便可采。其实味甘而微腥,褐绿色,与蚕种子相类而差大。又与马 子酷相类,但马 子微大宗 曰∶蒺藜有二等∶一等杜蒺藜,即今之道旁布地而生者。开小黄花,结芒刺。一种白蒺藜,出同州沙苑牧马处。子如羊内肾,大如黍粒,补肾药,今人多用。风家惟用刺蒺藜也。

时珍曰∶蒺藜叶如初生皂荚叶,整齐可爱。刺蒺藜状如赤根菜子及细菱,三角四刺,实有仁。其白蒺藜结荚长寸许,内子大如脂麻,状如羊肾而带绿色,今人谓之沙苑蒺藜。以此分别。

子修治: 曰∶凡使拣净蒸之,从午至酉,日干,木臼舂令刺尽,用酒拌再蒸,从午至酉,日干用。

大明曰∶入药不计丸散,并炒去刺用。

气味:苦,温,无毒。《别录》曰∶辛,微寒。权曰∶甘,有小毒。

志曰∶其性宣通,久服不冷而无壅热,当以性温为是。

之才曰∶乌头为之使。

主治:恶血,破症结积聚,喉痹乳难。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本经》)。身体风痒,头痛,咳逆伤肺肺痿,止烦下气。小儿头疮,痈肿阴溃,可作摩粉(《别录》)。治诸风 疡,疗吐脓,去燥热(甄权)。治奔豚肾气,肺气胸膈满,催生堕胎,益精,疗水藏冷,小便多,止遗沥泄珍)。

附方:旧九,新八。

服食法∶蒺藜子一石(七、八月熟时收取)。日干,舂去刺,杵为末。每服二钱,新汲水调下,日三服,勿令中绝,断谷长生。服之一年以后,冬不寒,夏不热;二年,老者复少,发白复黑,齿落更生。服之三年,身轻长生。(《神仙秘旨》)腰脊引痛∶蒺藜子捣末,蜜和丸胡豆大。酒服二丸,日三服。(《外台秘要》)通身浮肿∶杜蒺藜日日煎汤洗之。

(《圣惠方》)卒中五尸∶蒺藜子捣末,蜜丸胡豆大。每服二丸,日三服。(《肘后方》)大便风秘∶蒺藜子(炒)一两,猪牙皂荚(去皮,酥炙)五钱。为末。每服一钱,盐茶汤下。(《普济方》)月经不通∶杜蒺藜、当归等分,为末,米饮每服三钱。(《儒门事亲》)催生下衣,难产,胎在腹中,并包衣不下及胎死者∶蒺藜子、贝母各四两。为末,米汤服三钱。少顷不下,再服。(《梅师方》)蛔虫心痛吐清水∶七月七日采蒺藜子阴干,烧作灰,先食服方寸匕,日三服。(《外台秘要其汁煎如饴,服之。三十年失明∶补肝散∶用蒺藜子(七月七日收),阴干捣散。食后水服方寸匕,日二。(《外台秘要》)牙齿动摇,疼痛及打动者∶土蒺藜(去角生研)五钱,淡浆水半碗。蘸水入盐温漱,甚效。或以根烧灰,贴牙即牢固也。(《御药院方》)牙齿出血不止,动摇∶白蒺藜末,旦旦擦之。

(《道藏经》)打动牙疼∶蒺藜子或根为末,日日揩之。(《瑞竹堂方》)鼻塞出水,多年不闻香臭∶蒺藜二握,当道车碾过,以水一大盏,煮取半盏。仰卧,先满口含饭,以汁一合灌鼻中。不过再灌,嚏出一两个息肉,似赤蛹虫,即愈。(《圣惠方》)面上瘢痕∶蒺藜子、山栀子各一合。为末。醋和,夜涂旦洗。

(《救急方》)白癜风疾∶白蒺藜子六两,生捣为末。每汤服二钱,日二钱。一月绝根。

服至半月,白处见红点,神效。(《孙真人食忌》)一切疔肿∶蒺藜子一升,作灰,以醋和封头上,拔根。(《外台秘要》)花主治:阴干为末,每温酒服二、三钱,治白癜风(宗 )。

苗主治:煮汤,洗疥癣风疮作痒(《千金》)。

附方:旧二,新一。

鼻流清涕∶蒺藜苗二握,黄连二两,水五升,煎一升,少少灌鼻中取嚏,不过再灌。(《圣济录》)诸疮肿毒∶蒺藜蔓洗,三寸截之,取得一斗。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纳铜器中,又煮取一升,纳小器中,煮如饴状,以涂肿处。(《千金方》)蠼 尿疮,绕身匝即死∶以蒺藜叶捣敷之。无叶用子。(《备急方》)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白蒺藜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补肾,治腰痛泄精,虚损劳乏(时珍)。

发明:颂曰∶古方皆用有刺者,治风明目最良。神仙方亦有单服蒺藜法,云不问黑白,但取坚实者,舂去刺用。

时珍曰∶古方补肾治风,皆用刺蒺藜。后世补肾多用沙苑蒺藜,或以熬膏和药,恐其功亦不甚相远也。刺蒺藜炒黄去刺,磨面作饼,或蒸食,可以救荒。

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谷精草

(宋《开宝》)释名:戴星草(《开宝》)、文星草(《纲目时珍曰∶谷田余气所生,故曰谷精。

志曰∶白花似星,故有戴星诸名。

集解:颂曰∶处处有之。春生于谷田中,叶茎俱青,根花并白色。

二月、三月采花用,花白小圆似星。可 马令肥根微赤,出秦陇间。

时珍曰∶此草收谷后,荒田中生之,江湖南北多有。一科丛生,叶似嫩谷秧。抽细茎,高四、五寸。茎头有小白花,点点如乱星。九月采花,阴干。云二、三月采者,误也。

花气味:辛,温,无毒。藏器曰∶甘,平。

大明曰∶可结水银成砂子。

主治:喉痹,齿风痛,诸疮疥(《开宝》)。头风痛,目盲翳膜,痘后生翳,止血(时珍)。

发明:时珍曰∶谷精体轻性浮,能上行阳明分野。凡治目中诸病,加而用之,甚良。

明目退翳之功,似在菊花之上也。

附方:旧一,新九。

脑痛眉痛∶谷精草二钱,地龙三钱,乳香一钱,为末。每用半钱,烧烟筒中,随左右熏鼻。(《圣济录》)偏正头痛∶《集验方》∶用谷精草一两为末,以白面糊调摊纸花上,贴痛处,干换。

《圣济方》∶用谷精草末、铜绿各一钱,硝石半分。随左右搐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