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康熙大帝
11450200000015

第15章 星火燎原(3)

就是这样一个人,被耿精忠关在最简陋的房子中,一直关了两年。

这两年时间内,范承谟没有怨恨,也没有后悔。他始终戴着皇帝送他的帽子,穿着辞别母亲时所穿的衣服,悠然自得,翻着老黄历数日子,给自己住的这破地方,起了个很文雅的名字叫“蒙谷”。要是闲着没事,范大人还拿着木炭,在墙壁上提几首诗词,一切都很安详。

生活就是这样,不在于你过得怎样,只在于你怎样去过。

当然,范大人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感动了他周围的很多人,比如有位守监狱的蒙古人,经常与范大人聊天,范大人以其卓越的识见,慷慨的陈词,高尚的品德感动了他。

这位蒙古人没有收范大人钱,也没有想得到任何好处,竟然想放范大人走。

什么叫对人心的征服,这才叫对人心的征服。天底下,对付坏人最好的方法,并不是灭了他,而是感化他,让他觉得世界是美好的,生活是有希望的,做人,其实应该是善良的。

然而,蒙古人没有能放范大人走,因为耿精忠知晓了整件事。

耿精忠彻底愤怒了,他要把蒙古人碎尸万段。然而蒙古人脸上并没有露出悲凄,他死的时候很大气,一个声响足以让他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汗颜:我愿与忠臣同死,不愿与逆贼同生!

孙延龄反叛后,他想到的是自保;而耿精忠反叛后,他想到的是进攻。

耿精忠派出三路人马,向江西、浙江等地发起了猛烈进攻,杭州将军图喇把耿精忠反叛的消息报告给了康熙。康熙释然了,难道这就是先辈们给自己留下的忠臣护卫?

当一种信任被彻底击溃的时候,那么对于当事人来说,留下的是心痛与愤恨。

康熙皇帝向全国人民声讨了耿精忠的罪行,然后下令,康亲王杰书,加上几个将军,去揍耿精忠,揍他的忘恩负义,揍他的包藏祸心,揍他的两面三刀,狠狠揍死这个人。

所有的一切,都证明了康熙急不可耐而撤藩的错误。

然而,当康熙在失望与懊悔之时,一封书信,能让这个二十来岁,通宵办公的皇帝有一丝的安慰,尚可喜给他来信,同时还派人带来了一个被绑着的人。

信有两封,一封是吴大爷写的,一封是尚可喜自己写的。吴大爷写的这封信,是要求尚可喜跟着他反水的,尚可喜自己写的这封信,是澄清自己的看法:即便天下人都反,我不反!

尚可喜派人带来的这个人,是个使者,是吴大爷派到尚可喜那里送信与劝降的。

康熙眼含泪水,在最为为难的时刻,总算出现了一个让他感动的人。什么才叫忠臣,将近七十岁的尚可喜用他的行动诠释着,所谓的忠诚,就是永远感恩,矢志不渝追随的人。

忠诚的人不会被收买,不会去背叛,也不会因为你的偶然责罚而对你心灰意冷,他始终能记得你对他所有的好,忘记你对他所有的坏,在他那里,好坏都不重要,重要是他感激你。

一次偶然的知遇之恩,就是让他感动一辈子。

有了这样一种信念,尚可喜顿时成为了康熙心中那个伟大的人。他有理由相信,尚可喜对自己的撤藩行动有过遗憾,但是,现在改正,一切都还不晚,于是,他封尚可喜亲王。

前面封了一个亲王吴三桂,他最终反了;后面封的亲王尚可喜,他至死也没有反。

信任与爱护,真正值得的不是信任与爱护,而在于你信任与爱护的对象是否值得。

当然,尚可喜虽然禀有忠心,但是,他的处境却并不乐观。

广东以西广西的孙延龄已经反水,虽然他对造反积极性不是很高,但毕竟已不是一路人;广东东北的耿精忠可不省油,他不仅反了,而且带着兵马四处干仗,有排山倒海之势。

对于耿精忠来说,尚可喜不会陌生;然而,他也并不熟悉。耿精忠的爷爷耿仲明,跟尚大爷是同事,耿精忠的父亲耿继茂,恭敬地喊尚大爷为尚叔,耿精忠自己,是尚大爷孙子辈。

不仅有这层关系,而且尚可喜他们家与耿精忠他们家还有着让人感到极其繁乱的姻亲关系,即便如此,尚可喜还是坚定地给康熙写信说:我与耿家所有瓜葛,现在一切都已结束!

当然,尚可喜的北面也不容乐观,北面是湖南与江西,都怪这些地方的清军太不能扛,也怪吴大爷的兵士实在太猛,四个月不到,吴大爷就接管了湖南大部与江西一部分,很猖狂。

我最佩服的不是尚可喜的忠诚,而是在四面楚歌,前途未卜的情况下,他仍选择了忠诚。

他背叛过明朝,但是,他没有选择第二次背叛,人生做错事不要紧,要紧的是不要做两次同样的错事。吴大爷是个多次犯错的人,而尚可喜,至少在我看来,他是个很明智的人。

然尚可喜年近七十,加上他的身体不好,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廉颇已老,尚还能饭;壮士暮年,壮心犹在。他虽然不能上马征伐,但是,他还有儿子,七八个不差的儿子。

尚之孝,是尚可喜儿子中最知书达理,但是最能打的一个,然而,他只是老二。

当耿精忠派人打到广东的时候,他冲在了最前面,把耿精忠的部下堵在了广东外围,而且连战连捷,把耿精忠的部将打得无还手之力,穷追猛打,好像打来了胜利的局面。

尚之孝他再猛,毕竟只是一个人。

一个人扛一个人,估计能扛;一个人扛两个人,奋力也行;一个人扛一百个人,就是拼命也不行。在耿精忠的部下联合台湾郑经的力量在一起揍他的时候,他只能退却,靠近广州。

形势危急,尚可喜只能向远在北京的康熙求援。

康熙很着急,但是,他没有办法。康熙下令,让江西的一部分部队去救尚可喜,但是,江西的部队一出窝,就被吴大爷的军队揍得鼻青脸肿,只能灰头土脸地退了回来。

吴大爷对尚可喜很生气,因为有尚可喜的广东窝在其作战的后方,他展不开手脚全力对付对面的康熙,这就比如你正准备和前面的敌人拼命,背后却有人时刻准备着踹你一脚。

攘外必先安内,吴大爷集中他所有的精锐,向尚可喜发动了攻击。

你以为吴大爷会和尚可喜死拼,那不是他的性格,四十余年的战场经验告诉吴大爷,困兽犹斗,哀兵必胜,他深深的懂得,最大的胜利不是战胜你的敌人,而是让你的敌人屈服。

为了实现这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伟大决策,吴大爷记挂起了一个人。

此人名叫尚之信,尚可喜的大儿子。

老子枭雄儿混蛋。尚之信是个很孬的人,喜欢喝酒,喜欢斗狠,吃喝嫖赌手艺精通,最差劲的是此人喝醉后极爱发酒疯。反正,尚可喜周围的人,很少有人喜欢他,他自己也知道。

早在几年前,尚可喜的谋士金光就跟尚可喜说:废了他吧!

尚可喜同意金光的看法,虽然他是自己的儿子,但是,他也是朝廷的臣子,纵观史书,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是因为儿子而惹祸,不得善终。与其这样,还不如现在就废了他。

尚可喜给皇帝写信,要求废掉尚之信,然而,皇帝没有同意,因为之前在康熙眼中,尚可喜算不上好人。然而,在所有人都反叛的时候,尚可喜没有叛,他坚定不移地支持着自己。

尚之孝带着兵丁,和耿精忠的部队苦熬。他老子尚可喜也没有忘记他,尚可喜又给康熙写信,让尚之孝接班。康熙没有推脱,答应了,不仅答应,而且封了尚之孝将军的头衔。

尚之信听说弟弟要接爹的班,他并没有感到羞愧,也没有发愤,他选择的是进一步的沉沦,以及沉沦后的嫉妒,嫉妒是一种可怕的东西,他可以毁灭别人,也可以毁灭嫉妒者自己。

当得知这个情况,吴三桂派人联系了尚之信。

兄弟,你老子都立你弟弟当王爷了。你这辈子是没戏了,跟着吴大爷混饭吃吧,吴大爷保你荣华富贵。尚之信立即激动起来,破罐子破摔的他,似乎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这是真的?当然,使者这样回答。

那就反吧,尚之信立即派人包围了他爹的住所。因为他爹年老,而且得病,他弟弟又在外面跟敌人干仗,所以,尽管尚之信很孬,凭借他的酒肉朋友,也足以把尚家的家当拿回来。

听说儿子反了,卧在病榻的尚可喜又急又气,大骂:逆子误我!他还能做些什么呢?他只能死,颤颤巍巍地爬下床,寻来一根麻绳,然后就要上吊,还好周围的人及时拉住了他。

大清国的亲王,叱咤风云大半辈子,从未屈服于敌人的人,居然想屈服于自己的儿子。

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有一个好儿子;世界上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有个败家子。

尚可喜拥有的,就是尚之信这样的败家子。

虽然尚可喜没有自杀成功,但是他的活着,却比死了更难受。叛臣贼子,不忠不孝的骂名,终归还是落在了自己的头上。不是因为自己的不守晚节,而只是因为这样一个败家子。

听说老爹要自杀,尚之孝跑了回来。然而,他回来后,就被他哥监禁起来,当然,他哥对他也不太差,没有打他,也没有把他关起来,更没有杀了他。尚之信只希望弟弟能原谅他。

有理由相信,尚之信并不是一个没有血性的人。尽管他夺取了老爹的家当,但是他没有大开杀戒,仅仅只剁了那个让爹废了自己的金光,他也许不是一个好儿子,但也不是禽兽。

尚可喜最终还是死了,康熙得到消息,悲痛异常。这个七十三岁而故去的老人,以他的忠臣在康熙心头镌刻下了永不流逝的回忆,直到多年以后,康熙仍时常回忆起他的音容笑貌。

尚之孝没有原谅他的哥哥,他有权利不原谅他。王位被抢了,爹被气死了,而且因为他哥的行动,尚家的所有英名毁于一旦,他离开了哥,来到北京,康熙皇帝让他做了宫廷侍卫。

然而,一颗愤怒的种子,在尚之孝心中埋下,他默默在心头说了一句:我会回来找你的!

孙延龄反了,耿精忠反了,尚之信也反了,吴三桂已饮马长江南岸。

战争如同燎原之火,在大清国的南方熊熊燃烧起来。云南丢了,贵州丢了,四川丢了,广西丢了,广东丢了,福建丢了,湖南丢了,江西、浙江、湖北、安徽,也在慢慢丢去。

康熙有过圣兵一到,吴逆必将顷刻瓦解的慷慨陈词。然而,他得到的却是这样一个结果,尽管他夜以继日,不停地调度调停,选将派兵,河山还是不断地丢去,他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不久前,康熙的皇后因难产而死去;不久前,京师出现了少有的大地震。

难道,这是上苍对自己的惩罚?

康熙想到了迁都,迁回沈阳去。迁都很容易,但是要再迁回来,就难上加难。从自己的祖父起,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才挣下这伟大的家业,康熙他不想因为自己而全盘葬送。

康熙也想到了亲征,他想到了宋朝的那个皇帝,当辽国人打到家门口的时候,毅然前往前线,增强了将士的士气,击溃了辽军。他想到了自己的祖父与爷爷沙场点兵,上阵杀敌。

然而,当康熙说出这个准备的时候,大多数人阻止了。皇帝亲征是不得已中的得已,前明皇帝朱祁镇因为率兵亲征蒙古人,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连皇帝也被俘虏,囚禁多年。

康熙能做什么呢?他第一次感到了自己的柔弱,感到了一种无所适从。

在无法改变世界的时候,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他只能调整着观察的视觉,哪一个伟大的人物,没有艰辛而坎坷的过往,所有的苦难,不过是上苍赐予的磨练。

两道防线的机会,第一道已经土崩瓦解,第二道还固若金汤。康熙要的是精兵良将,但不仅仅只要精兵良将。此时最需要的,不是粮饷,不是兵士,而是一场鼓舞人心的胜利。

只有相信未来的时候,未来才成全你的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