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国际经济学
11404600000009

第9章 制成品贸易(2)

3.3.3需求结构的国民差别与制成品贸易

假设有两个国家,分别为A与B,A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要高于B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因此,根据以上的分析,A国的需求结构肯定要位于B国之上,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

毫无疑问,在这种情况下,A国同时生产从(Q2~Q6)的差别产品,以及B国同时生产从(Q1~Q5)的差别产品,以便分别来满足本国居民对于各种差别产品的需求这种做法,对于这两个国家来说显然都是不经济的。因为这种平分资源去同时生产多个产品的做法将会导致规模经济的丧失。为了避免这种对于双方都不利的后果,两国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差别产品和贸易来实现帕累托改进。

其方法是,首先寻找本国需求量最大的差别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说来中产阶级的人数总是最多的,特别富有与特别贫困的总是少数。因此,可以推定,在A国中由人数最多的中产阶级的需求状况所决定的该国需求量最大的差别产品将为Q4,而在B国中则为Q3。然后,两国可以以此为根据进行专业化生产,即A国专业化生产Q4,B国专业化生产Q3。最后,两国再通过贸易来完成Q4与Q3的交换。这样做的结果是,A国将从专业化生产Q4中获得规模经济,而B国则将从专业化生产Q3中获得规模经济。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两国实行专业化生产以后,其专业化生产的那种产品的市场规模都要比过去扩大了。

至于Q4与Q3以外的差别产品,或者可以通过放松只有两个国家的假设,引进第三与第四或更多的国家来加以解决;或者分别由A、B两国作为其具有规模经济产品的附带产品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此外,在本国技术无法达到生产较高质量的差别产品,而把产品销往国外的运输成本又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不管是A国还是B国,它们也可以通过生产与出口国外需求量最大的产品来实现专业化生产的好处。但这里的一个先决条件显然是,本国生产与出口的这个产品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

3.4垄断竞争市场与贸易

3.4.1垄断竞争市场形成的机理

垄断竞争市场的形成机理大致可以区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规模经济。在有规模经济存在的产业中,垄断厂商(大规模生产的厂商)的边际成本要小于非垄断厂商(小批量生产的厂商)的边际成本。这一结果可以从图341中清楚地看到。图中的横轴为产量,纵轴为价格,D为需求曲线,MR为厂商的边际收益,MC为垄断厂商的边际成本,ΣMC为非垄断厂商的加权平均的边际成本。如果所有厂商的行为都是理性的,那么利润极大化的定价法则为:MC=MR。根据这一定价法则,垄断厂商的产量为Q(L),其价格为P(L);而自由竞争厂商的均衡产量与价格则分别为Q(S)与P(S)。结果,在一个具有规模经济的产业里,我们发现一个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反而可以增进国民福利。因此,在一个遵从经济规律的市场经济里,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不仅是必然的,而且也是应当受到欢迎的。

(2)自然垄断。自然垄断往往产生于所谓的最小规模经济(Minimum Size Effi Ciency(MSE))。这种MSE不是由厂商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而是由该产业的技术因素所决定的。例如在自来水、煤气、电力的供应上,以及铁路运输与航空运输领域,都存在自然垄断的技术要求。

关于自然垄断与自由竞争市场结构的差异,我们不妨用分析。

(3)技术专利与无形资产。当一个或少数几个厂商拥有与其竞争的同行所没有的生产技术或其他商业秘密时,这个产业也很可能从自由竞争的市场结构演变为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一个厂商要想拥有其他厂商所没有的技术专利与商业秘密,它必须有大量的R牔D投资,并需要有长期的无形资产的积累。所有这些有形的与无形的资本投入,对于已在场内的垄断厂商来说是数额巨大的沉淀资本(Sunk Capital),而对于场外的厂商来说则构成了高不可攀的进入壁垒。

更重要的是,正因为有了这种沉淀资本,厂商在增加产量,尤其是在开发新技术与新产品的时候,其边际成本总是要小于新进入的竞争者,有时这种边际成本还可能趋于零。利用这样的竞争优势,拥有技术专利与无形资产的厂商很容易垄断其所在产业的市场,从而形成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3.4.2封闭经济中的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

从以上三种垄断竞争市场成因的分析中,很容易区分出三种不同的垄断类型,即:大批量生产的垄断、自然垄断,以及知识产权的垄断。一般说来,自然垄断大多是与公用事业这类非贸易品的生产相联系的,因此,与现在所讨论的主题关系不大,可以把它排除掉。剩下的两种垄断类型在制成品的生产中则是经常可以见到的现象,因此,我们将以这两种垄断类型作为我们研究的对象。

如前所述,无论是大批量生产的垄断,还是由技术专利与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所造成的垄断,它们的一个共同特征是:都有大量的沉淀资本,这种沉淀资本可能是由大量的固定资本投资所造成的(在大批量生产的场合),也可能是由大量的R牔D投资或巨额的广告费投入所造成的。在把握了垄断竞争市场中厂商的这个基本特征之后,就可以来分析垄断竞争市场与制成品贸易之间的关系了。当然,在分析这种关系之前,首先需要对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问题进行分析,否则就会对开放经济下的均衡分析缺乏基础与工具。

为了分析问题的方便,我们选择垄断竞争市场中的一个典型厂商,并假定它有一个只使用一种生产要素(L)的生产函数。这个假设的合理性在于,这个典型厂商先期投入的固定资本已转化为沉淀资本,从而与该厂商产品生产数量的多少已经没有关系了,因而可以不予考虑。这样就可以得到如下的方程式C=W·L=W(α+βX)式中的C为总成本,总成本等于工资率乘上所使用的劳动总量,这就是式中的W·L;总成本是由两部分组成的,这是因为总的劳动投入必须划分为α与β两部分,其中的α部分是用来维持固定成本运转的,毫无疑问,α与产量的多少也是无关的,于是αW就成为只使用一种要素的生产函数中的总固定成本;另一部分劳动β是厂商用来生产产品的,假如该厂商的产量记为X,那么β就与X相关,于是就有式中的βX,若将βX乘上工资率W,就有βWX,它成为这个生产函数中的总可变成本。如果我们再把以上的C、αW与βWX都除以产品的产量,那么我们就可以分别得到平均总成本、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如果再加上一条不变的边际成本线(边际成本为上式中的βW,βW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存在规模经济)。

封闭经济的均衡点必定出现在图中的E点,因为E点是厂商的平均总成本与需求线D相切的一点(需求线的这种性质是由垄断竞争市场的性质所决定的,这个问题在微观经济学里已经解决了,这里就不再作进一步的解释)。无论在这一均衡点的左边还是右边,该厂商的产量都没有达到边际利润为零,即利润极大化的状态。在均衡点的左边会有新的厂商进入,在均衡点的右边则会有不能盈利的厂商退出。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均衡点并没有同时落在边际成本线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该产业存在规模经济的缘故。由于该产业具有规模经济,因而厂商的平均固定资本加上平均可变资本以后所形成的平均总成本总是要大于其边际成本,除非市场的规模足够大,从而能够使该厂商的需求曲线发生变化。然而在小国封闭经济条件下这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所以当均衡点出现在E点时,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垄断竞争产业尚有巨大数量的规模经济没有得到实现。关于封闭经济下的均衡,就分析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