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武侠郎在江湖
10889300000066

第66章 囚服喊冤

莫名其妙地进去,莫名其妙地挨一通毒打,又莫名其妙地放了出来,什么说法都没有,这让大家如何受得了?而百官见没有性命之忧,只是一通毒打,便肆无忌惮起来,攻击王振也越发厉害了。

在那些中间派看来,只要能保住性命,挨一顿打怕什么?反而能博得一个清名回来。

可是,当刘球被杀的消息传出来之后,宫中受到的奏疏顿时锐减一半。大家只是想博个清名而已,没必要把自己的小命也搭进去。命都没了,再大的清名只能留给后人瞻仰了。虽然文丞相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志向,可对大部分而言,还是眼前的利益安危更重要一些。

英雄之所以是英雄,就在于他们做到平常人不敢做或者做不到的好事情。因此,英雄们的行为和事迹是不能用常人的心态想法来衡量的。

那些以己度人,总爱恶搞英雄的人,其实斗不过是小人心理作祟而已。因为英雄们做到了,而自己做不到,所以心理失衡,所以恶搞攻击。

英雄是少数的,但总还是有的。真正是那些刚正不阿的大臣,对王振的攻击也更加激烈起来,比如侍讲学士李应庚。

李之郎也从来没有老爹会在这件事上表现的如此激烈,他虽然是穿越人士,但毕竟不是神仙,能掐会算的。他来到这个世界已经十七年,有些事情已经偏离了前世的历史轨迹,而且有关他父亲的事迹,在前世的历史上也没有详细记载,他更是无从预料。

这些年,父亲忙于政务,而自己只是一门心思地闭门苦读。其实准确来说,自己是在家享受幸福的少爷生活。每天抽时间读读书,和朋友聊聊天,然后回来就是调戏调戏小丫头们。

诗雨和茗烟也都长大成人,出落的美丽大方。当初李夫人将她们二人买来,就是存了用来做通房大丫头的心思。虽然李之郎为了练习内功,一直在克制自己,但这并不妨碍他口花花几句,或者动动手脚。

因为早有心思,所以李夫人平日里对两女也颇为照顾,从吃穿到打扮,硬是给儿子养出两个娇滴滴的大美人。一般来说,这个年纪的女孩子早就嫁人了,但因为儿子的坚持,李夫人倒也没有急着报什么孙子,就这么一直养着,也费不了多少口粮不是?

当然,李府的另外一位小姐此事也是渐渐成人了的。李秀秀如今已经十二三岁了,也是样貌可人,活脱脱一个美人胚子。因为李侍讲前程锦绣,所以前来提亲的人也很多。虽然不是亲女儿,但俗话说生不如养,好歹是李大人养大的,总是要有些感情的,将来多少也会有些照应不是?

不过,毕竟孩子还小,再过个两三年定亲嫁人也不迟。再者,因为是养女,李应庚也不希望将来落个心性凉薄的骂名,让别人说三道四。

“呀,养女?那能有什么地位?富贵人家养个女儿,可不就是用来利用么,没啥好下场的,你看侍讲学士李大人府上……”被人拿来当反面典型,总是不好。

李侍讲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要说这样的人不适合混官场;但因为前面有个李御史告变有功的功劳罩着,后面有个天才儿子撑着,这几年到也算平步青云,居然给他暗中使什么绊子。

顺利的久了,人心也就安逸了,总会疏忽很多潜在的危险。这一次,侍讲学士刘球被砍头分尸实在是太过残忍,正直善良的李应庚进士根本无法接受。

干出这种事,这还是人么?是畜生!是禽兽!哦不,是畜生不如!禽兽不如!

再想一想,自己可不也是侍讲学士么?那个侍讲学士能杀得,这个侍讲学士就杀不得?今天能杀刘侍讲,明天就不能杀李侍讲?

人在恐惧和愤怒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两种反应:其一:畏缩;其二,反抗。但不管最终选择哪一种,其目的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

很显然,李应庚根本就没有想过要躲。在他看来,躲是躲不过的,今天能杀刘侍讲,就算明天不杀李侍讲,但后天、大后天……再往后终究是会碰上的。李应庚看得明明白白,皇帝已经被王振迷了心窍,所以这往后拖得越久,王振的势力就越大,自己就更无法应对。

但是若让自己投靠阉党,那是万万不能。杀头也不行,灭家也不行,李应庚做人做官是有底线的。

惹不起我躲得起,要是躲都躲不起……那就只能杀官造反,以命相搏了。

这一天早朝,因为夏天天亮的早一些,上朝的官员们在即将抵达宫门的时候,朦朦胧胧地看到外面跪着一个人。等到走进了一看,却是翰林院侍讲学士李应庚,披头散发,身穿白色的囚服,胸前背后都写着两个血淋淋的大字:冤枉!

这一幕真是惊天动地啊,千古奇闻,有史第一啊!只在那些戏文里听说过百姓进京告御状,可现在是仁宣盛世,大家还真没见过此情此景。更难得的是,原告似乎和戏文里有冲突,不是什么平头百姓,而是极为清贵的翰林院侍讲学士,当今皇帝的老师。

虽然大家都很惊奇,但没人敢站在一边看笑话,大家心里明白,这是冲着王振来的。那些已经明确投靠了阉党的官员,看到这一幕,冷着一副脸面匆匆过去,也不搭理。那中间阵营的官员,少不得过来劝慰一下。这个说什么退一步海阔天空,那个说再耐心等等,阉党猖狂,自有恶报。

而那些反对王振的官员,自然是精神振奋了,少不得过来对李应庚表示一下钦佩和支持,可惜这些人也都是敢说不敢干的主儿,刘侍讲被杀头的威力已经开始显现出来,敢顶风而上跳出来反抗的毕竟还是少数,大部分人最终选择了退缩。

几位内阁大臣倒是不怕王振,首辅杨溥还专门过来劝解一番,同时表态一定要在皇上面前据理力争,还大家一个公道。

还有内阁大臣马愉,同样是义愤填膺,对李应庚表示出了强烈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