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武侠郎在江湖
10889300000064

第64章 山雨欲来

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小人,我想世界大同将不再是梦想,将很快就可以实现。遗憾的是,现实生活没有如果。

钦天监正彭德清与刘球是同乡,可两人的品性却是完全不同。刘球刚正不阿,清直廉洁,而彭德清却和他的名字一点都不符合,品德丝毫不清,每日里只知道阿谀奉承,结党营私。他是王振发展已久的第一批下线,如今王振的生意越做越大,隐然有成为全国超级首富的可能,所以彭德清对王振……哦不,应该说是对王振手中的财富有着强烈的依附忠诚之心。

钦天监是个清水衙门,但其署理的事物很重要。我们看小说的时候,那些智谋之士比如诸葛亮,经常夜观天象,发现某某情况,今夜或者明天如何如何,然后做好准备和布置,大破敌军等等。现在的人无神论者居多,看这些内容往往感觉很幼稚很可笑,但对那时候的人而言,却是一等一的大事;所谓敬天地,畏鬼神,钦天监就是观察天象,领会神仙意图的机构,天象有变,神灵有意,那么钦天监就要把这变化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意思,上奏皇帝,也好供皇帝及时作出符合天意的决策。

其实说穿了,丫就是一个合法的专门负责装神弄鬼的权威机构。老天爷的意思到底是什么,随它解释,可以说,它掌握着老天爷的话语权。

不过,彭德清很明白,钦天监掌握了老天爷的话语权,但朝廷诸公却掌握着钦天监的话语权。

天象有变,老天爷有旨,到底是什么意思,钦天监说了算;可钦天监到底该怎么解释,却不一定就是他自己说了算的。

钦天监不光他一个人,能做钦天监监正的也不只是他一个人,吏部可还有很多候补官员眼巴巴地等着每一个空缺呢。

他更明白,王振毕竟是太监,虽然掌握了权力,但这种事情是有违天道有伤人和的。所以,每次天象有变,他都隐匿不报,怕有人利用天象攻击王振。可雷击事件却是无论如何隐瞒不住,毕竟发生在大家的眼皮子底下。

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他总不能说:诸公,是你们眼花了、耳鸣了,那琉璃瓦片是自己调皮,自己跑到地上玩去了?

他害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很多人利用天象,准备攻击他的靠山王振干爹。作为干儿子,彭德清很愤怒,王振的死活跟我没关系,可他能够给予自己的权势和财富,却是实实在在的。看着每日里有那么多朝廷大臣前来看望自己,那感觉怎一个爽字了得?

你让王振不爽了,王振自然没办法让我爽!这怎么能行?

再说了,平日里那么多大臣都来我的门前拜谒,可你刘球算个什么?虽然清贵却没啥实权的人物,竟敢无视本监正?竟敢不来拜谒本监正?咱俩作为同乡,凭什么大家说你好,却不说我好?要知道我现在可是比你威风呢!

不平衡,越想越不平衡,极度不平衡,这就是小人的最大特征:心理很容易失衡。

彭德清忌恨刘球,便摘引奏疏中揽权的那段话,怂恿起王振来:王公,这可是对您****裸地挑衅,那啥?不搞他一下?

王振本来就因为刘球反对麓川的事情很生气,起初还没有注意到这一段,经彭德清一提醒,便更加愤怒了。于是,王振再一次展现出了自己的恐怖,向皇帝控诉刘球无德无能,对皇帝大不敬,说什么皇帝不好好读书,还欺君罔上,非议朝政等等若干罪名,将刘球逮捕关入诏狱。

所谓诏狱,就是锦衣卫关押犯人的地方,其黑暗之处,了解明史的人都知道。王振的这一举动,顿时引得朝野震动。

刘球是什么人?皇帝的老师,就算有些建议提错了,你可以罚俸,可以罢官,但关入诏狱,有点欺人太甚了吧?真拿这些外臣不当干粮?

翰林院更是群情激奋,没办法,刘球作为侍讲学士,那在翰林院可是一等一的存在。刘球被下诏狱,姑且不说大家和刘侍讲之间的情谊,单说这件事对翰林院的影响,就让大家不能接受。

抹黑翰林院?没门!

怪异的是,虽然大家群情激奋,议论纷纷,可上书抗议的却是寥寥。为何?不过是畏惧两字而已。

但别人可以畏惧,作为内阁首辅的杨溥却是不能。他的资历、他的威望、他的地位等等,都注定他不能哑然失声。不过,杨溥本性谨慎,甚至谨慎的有些过度。人家当了阁臣,得了权势,总是扬眉吐气的,他倒好,莫说平时,就连上朝时也总是低着头,挨着墙边走。就是因为这份谨慎小心,所以在杨士奇和杨荣去世之后,杨溥独木难支,无法抵挡王振的攻势,让王振专了权,干了政。

现在,他还是不想赤膊上阵,还是想着先造起气势来,他再令旗一挥,长枪一指,直接将对方杀得溃不成军。

再者,杨溥也曾经被关在诏狱十年,虽然知道那根本不是人待的地方,可想想自己在那里一待就是十年,而且十年中不忘苦读,终于置之死地而后生,修炼成精,哦不,是得到正果。现在刘球也被关入诏狱,不应该向自己学习么?将来从诏狱出来之后,定然是名动天下,平步青云了。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首先,在他的步步退让之下,朝廷大臣们要么投靠王振,要么明哲保身,居然没人敢伸张正义。

其次,更悲剧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刘球被关入诏狱的第二天,侍读学士高谷、侍讲学士李应庚等十一名翰林院官员集体上书,怒斥王振专权干政,肆意攻击朝廷大臣,打击异己,结党营私,妄议军政,蛊惑皇帝等等各项罪名达三十二条。

奏疏的最后,甚至说什么不杀王振不足以平民愤,不杀王振不足以振朝纲,不杀王振恐怕又将引来靖难之事等等。

到底是谁给了这些人那么大的胆子?莫非他们都吃了熊心豹子胆?

在这个万马齐喑的朝廷,居然有人振臂高呼,要铲除奸贼,要诛杀王振……这对王振而言,简直是致命的。万一群臣响应,百官哗变,那可是会死人的。

死的不单单是王振自己,甚至还包括他的党羽,以及他的家人,他的九族……甚至是十族?想想太宗皇帝诛杀方孝孺时的情景吧,十族的人全部拉到方孝孺的面前,一个一个地砍头,而且还要让方孝孺眼睁睁地看着,那是怎样一份折磨?!

山雨欲来风满楼,一时之间,群臣倒也没敢妄动,都在观望失态的发展,又似乎……在暗中积蓄力量,策划什么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