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武侠郎在江湖
10889300000046

第46章 却是义妹

“咦?怎么是义女?”李之郎愣了半天,方才反应过来。这秀秀难道不是父亲与清姨娘所生的吗?忽然心中一动,父亲去年方才入京,如今不过一年而已。就算刚入京就纳了清姨娘,圆了房,有了孕,此刻也只能是堪堪将孩子生出来。可眼前这女孩分明在两岁左右,这莫非清姨娘是再蘸之身,寡妇改嫁?还带了一个拖油瓶?

清姨娘解释道:“秀秀是妾身娘家姐姐的女儿,可怜姐姐难产而死,夫家见是个女儿,便将姐姐草草掩埋,又将女儿送妾身娘家,免得秀秀占了他家的口粮。妾身的父母不忍心,收留了她。去年妾身入门的时候,恳求老爷收留了秀秀,所以,妾身才将秀秀一直带在身边。这些事情原来也是都禀过夫人的,只是想着少爷还小,妾身也没提及少爷,都是妾身的疏忽,请少爷勿怪。”

“哦,无妨。咱们李府一向是积善之家,扶危济困,乃是圣人教诲,郎儿岂敢见怪?对了,清姨娘,以后无须再少爷少爷的叫了,您是长辈,但叫我郎儿就行了。秀秀既已是父亲的义女,那也就是我的义妹,以后断不会委屈了她。”

一家人解了心结,倒也其乐融融。此后的几天里,李之郎安安静静地待在家中,似乎在熟悉着自己的新家,要将这家中的一切都刻在脑子里。李应庚请了三天的休假,在家中陪了夫人和儿子几天。三天里,除了第一天迎接家人外,第二天就是招待和安排家里来的亲朋了。

李之郎的三叔,也就是李应庚的三弟李应辛留在老家主持家务,没有一起前来,但却又一封家信送到,信中请李应庚在随行来的族人中挑选一些年轻人,看着安排点事情做。

李应庚兄弟三人,父亲和长兄都去世的早,而且长兄还没有子嗣留下,所以平日里和三弟两人的关系最好,对他的请求自然不能推脱。何况他们兄弟打小就受过不少族人们的恩惠,大家看在同宗同族的血缘上,对李应庚兄弟颇为照顾。单凭这份恩情,他也不好赶人回去。

最终留下的有六个年轻人,其中两个是中了举的,此番前来京师是为了备战下一科春闱;这俩人倒好说,李府只要照顾一下他们的日常生活,偶尔李进士再指点一下学业就行。

剩下的四个人,都是不愿读书的,倒不是他们不上进,实在是看见书就头疼。其中一个家庭条件较差,此来倒也没有多大的期望,只是想在李府谋个下人的差使。大家虽是同族,但毕竟现在境遇不一样了,李应庚富贵了,家业大了,总需要一些放心的人手,而同族之人,多少是具备了这个优势的。李应庚看他比较憨厚,便让他在前院先做一个接应的差事,回头做的好了,再提拔他做前院的管事。

剩下的三个,是带着钱财来的。原来这三个人家中比较富裕,可惜他们都是庶子,家里的产业将来虽然能分一些,但毕竟是少数。老爷子们趁着还健在,便资助他们出外闯荡,有了成绩自然好,实在做不出什么结果,那将来也只能分给他们一点养家的本钱,不至于让他们流落街头就行了。

这三个人的家里,一个是卖药材的,一个是贩水果的,一个是经营酒楼的。李应庚一时之间也给他们弄不到那么多的门面,又担心他们人生地不熟的,做生意亏了本钱,在征得他们同意后,便把他们各自安排在相应的店铺里做些杂工,一边赚点生活费,一边熟悉京师的行情和人事。

直到第三天下午,李应庚方才抽出一点时间,陪着夫人和儿子逛了一下街,买了些日用的物品。

眨眼之间,时间过去半个月,李之郎也该入国子监报道了。这一天,在李之郎的要求下,李应庚并没有陪同前去,同去的是李应庚留下府中的那位族中子弟,名叫李九,之所以叫这个名字,自然是因为他在家中排行老九的缘故。李之郎对他也有一些了解,他家中一共是两个姐姐,十个兄弟,加上他自己,妥妥的十三太保,其中两个还是女太保。因此,每每想起这家女主人如此能生产,李之郎也不由得暗暗乍舌。

国子监位于北京城安定门内的成贤街。两人到了国子监,抬头望去,成贤街两侧槐荫夹道,大街东西两端和国子监大门两侧均有彩绘的牌楼,整个国子监建筑群坐北朝南,中轴线依序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主体建筑两侧有“二厅六堂”、御碑亭、钟鼓楼等,形成传统的对称格局。

那集贤门便是国子监的正门,看起来显得高大华美。门口依稀有外国人出入,这让李之郎瞬间升腾起一股民族自豪感。

在李之郎的记忆中,明朝时期由于行使双京制,就在南京和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南京国子监始建于东吴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到明永乐年间,规模宏大,延袤十里,灯火相辉,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南京国子监学习。

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中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邻邦诸国的留学生也便转移到了北京国子监学习。因此,在这里看到几个外国学生,真的一点都不稀奇。

当几个外国人走进国子监,渐渐消失在李之郎的视线之外,又见国子监里转出一个人来,身着正七品官服,在集贤门站定,抬头环顾四周,看见李之郎在那里站着,正好奇地打量着国子监的风景,便朝着他快步迎上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