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小脚丫丈量大世界
10705300000010

第10章 新的随身小行李(4)

由于有了坐飞机去都柏林的经验,这一次我们胸有成竹了许多。不过长途和短途飞行毕竟不一样,何况还有整整八个小时的时差要倒 。出发前我特地给航空公司打电话,确认飞机上是否会给小Y提供婴儿摇篮。工作人员很仔细地询问了小Y的年龄、身高和体重,然后告诉我婴儿摇篮对小Y来说可能太小了,不过可以帮我们准备婴儿躺椅。躺椅虽然不能像摇篮一样让孩子躺平,但小Y一直很喜欢Bouncer这一类的躺椅,所以反而更合适。

我最担心的是时差问题,每次我们自己回国,时差都要倒好几天,一个小宝宝恐怕更免不了昼夜颠倒了吧。回国前我专门制定了一个倒时差的时间表,计划花上一个星期,逐步调整小Y的时差。

我们一直很注意让小Y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那时候他每天上午十点左右会睡大约二十分钟的小觉,然后中午一点半开始睡午觉。我们回国的航班是下午四点多起飞,为了让小Y在飞机上多睡觉,出发那天,我故意没让他睡上午的小觉。大约十一点,我们就从家里出发去机场了,小Y在汽车上摇摇晃晃地睡了半小时。我们到机场时才十二点半,办完登机手续后,我们就带着小Y到机场的儿童游乐区玩,尽量消耗他过剩的精力。游乐区里玩具多小孩子也多,加上在车上睡小觉的时间比平时推迟了,小Y兴高采烈一直玩到我们开始登机,没有再睡午觉。登机以后,已经四个小时没有睡觉的他,早就已经筋疲力尽。飞机才刚起飞,安全带指示灯都还没熄灭,小Y就靠在我身上呼呼大睡起来。这算是初战告捷了!

飞机开始平飞后,我把小Y放在座位前方的婴儿躺椅上,开始悠闲地吃晚餐,看电影,还和老公玩起了“大富翁”。小Y非常给力地一口气睡了四个小时,直到晚上八点半才饿醒,超过了他平时吃饭的时间差不多两小时。吃好饭,喝好奶,飞机上光线很暗,加上每天晚上八点睡觉形成的生物钟,小Y很快就又倒头睡了。那之后小Y又睡了差不多四小时,直到飞机着陆前不足一小时。虽然中间每个小时都会醒一醒,但哄哄就又睡回去了。十个小时的飞行,小Y自己在躺椅上睡了差不多八个小时,完全没有出现要我们抱着睡的情况。我和老公一路上超乎想象的轻松,心里暗自庆幸!

北京时间第二天上午十点半,小Y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虽然没有像平时晚上那样睡足十二小时,但下飞机之后的小Y显得神采奕奕生龙活虎。那天下午一点多,小Y和平时一样睡起了午觉,晚上八点又准时梦起了周公,不费吹灰之力就从伦敦时间过渡到了北京时间。起初的两天他虽然半夜会醒过来,但我们坚持不开灯不说话,他很快就能又睡回去,没有出现明显的时差问题。他的表现让我惊讶得大跌眼镜,原来小孩子是看天色过日子的,天亮起,天黑睡,适应能力比大人还强啊!我回北京前准备的那个时差调整计划,完全成了废纸一张。

现在回想起来,小Y的第一次长途飞行能如此顺利,一方面得益于他平时规律的作息和登机前有计划的作息调整;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我们在都柏林之行中积累的宝贵实践经验。我们正是在这一点一滴的摸索中,带着小Y越飞越高越走越远了!

1岁,第一次在旅途中生病

小Y在北京机场受到了亲友们明星一般的接待,他好像也很享受这种前所未有的关注,非常主动地展示自己的各种本领。大家都抢着抱他逗他,在英国时出门必须坐推车的原则,立刻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到了北京之后,亲戚朋友的聚会一个接着一个,时间全都安排得满满的。我和老公只能晚上趁小Y睡着以后,溜出去逛逛前门或者看一两场话剧。北京的冬夜很寒冷,我们却觉得充满了家的温暖。到北京的第三天,我们终于有一点时间带小Y去天安门看看了,可是那天天气很不好,PM2.5值有200多,整个天空都灰蒙蒙的。但是我们在北京的时间有限,所以还是带着小Y出门了。老公开玩笑地说,要让小Y经受一下PM2.5 200的洗礼。

第一次到天安门,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广场,小Y表现得非常兴奋,骑在爸爸脖子上不畏严寒地东张西望。老公第一次到北京是两岁,我则是上了大学之后,而才一岁的小Y,就已经到过天安门了!对于他来说,这有着认祖归宗的特殊意义。但是,去完天安门的当天晚上,小Y就发起烧来,没有经受住我们对他的考验。这是他第一次在旅途中生病。

在英国,生病不吃药是经常的事情,一般的感冒发烧嗓子疼,大家都懒得去看医生。因为不管你自己觉得多么严重,医生只会告诉你:回去多喝水多休息,如果发烧就吃点退烧药,病过几天自然就会好。至于像小Y这样的小孩子,医生更不会轻易使用任何药物,尤其是抗生素。据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孩子自身的免疫系统,依靠自身抵抗力而不是药物来战胜病毒。

小Y六个多月时因为“幼儿急疹”发过一次高烧,我们没有经验紧张得一个周末跑了三次医院,从医生那里学会了应付小孩发烧的两个手段。第一招,吃退烧药。在英国有两种最普遍的儿童退烧药,一般情况下吃其中一种,严重时两种交替着吃。原则上只要孩子体温能控制住,而且精神状态不错,不仅不用吃抗生素或者输液,就连医院都没必要去。退烧药其实对感冒或发烧没有治疗效果,只是起到缓解症状的作用,其实就是让孩子靠自己的抵抗力硬扛! 第二招,脱衣服洗冷水澡物理降温。医生告诉我们小孩子发烧不能“捂汗”,因为他们体内液体比成人少很多,非常容易脱水。正确的做法是把孩子身上的衣服全脱掉,自然散热物理降温,需要的时候还可以用35度左右低于体温的凉水洗澡。当时小Y的爷爷奶奶也在英国,对这些做法完全难以理解。幸好医院的一位医生来自香港,会讲中文,我特地请她用中文给小Y的爷爷奶奶详细解释了一遍,他们才半信半疑地接受了。

小Y在北京发烧以后,我们没有立刻带他去医院,而是按照在英国时的方法,给他吃了退烧药。我们又把他衣服脱得精光,只穿个尿布。北京的室内都有统一供暖,但是温度难以调节,我们就把窗户打开来降低室内温度。十二月的北京,室外温度在零度以下,只穿了个尿布的小Y让家里的亲戚们看得心惊肉跳。他自己的精神状态倒是很好,觉得不穿衣服又舒服又爽快,兴高采烈地爬来爬去。我们取消了小Y的所有外出活动,让他好好休息。平时作息规律的他,在生病期间想吃就吃想睡就睡,如同放假一般的自由。而且因为一直还没有吃过糖,他完全把甜甜的退烧药水当成了我们对他的奖赏。孩子的复原能力是惊人的,三天后他就已经好得上蹿下跳了。

关于带孩子旅行,我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孩子会不会容易生病,生病了怎么办。孩子生不生病有很多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合理地安排行程来减低他们生病的可能,尽量不打乱他们平时的生活习惯。但是如果真的生病了,也只要和在家里一样冷静处理就行了。如果因为怕孩子生病而不敢带他们出门,恐怕就成了因噎废食了吧!

1岁,中国初体验

小Y第一次回中国,从北京到杭州再到成都,绕着中国转了大半圈,我们笑称这是第一届“小Y中国巡展”。其实回国前我非常担心,怕一路奔波加上三个地方气候条件差别很大,小Y会不适应,甚至还因为行程问题和老公爆发争执。没想到除了在北京发了两天烧以外,小Y一路上吃得好睡得香,尤其是对天南海北的中华美食,完全来者不拒。

在这三个城市探亲访友之余,我们总是尽量抽时间带小Y到处走走看看,让他用自己的眼睛看看中国,看看爸爸妈妈长大的地方。北京的天安门,杭州的西湖,成都的杜甫草堂,都留下了小Y稚嫩的足迹。一路上,小Y的推车总是常常吸引别人的注意,除了轻巧灵活之外,雨布还能方便有效地挡风遮雨。他的便携式换尿布垫,也常常在没有母婴设施的公共场所派上大用场。不过,我们在欧洲积累的那些带宝宝出游的经验,并不都适合中国。比如坐地铁,非高峰时期的车厢里依旧站满乘客,有时候一连等上好几辆车,都没办法推着婴儿车挤进去,所以婴儿背带绝对是比推车更实用的出行装备。

我们选择年底大冬天的回中国,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是想让小Y过一个地地道道热热闹闹的中国年。我想,再没有比春节更能让孩子体会到浓浓的中国味了。小Y第一次像模像样地穿上唐装,爬上麻将桌大闹天宫,吃年夜饭时学大人的样子干杯,还跟在表哥表姐后面给长辈们拜年讨压岁钱。在我心目中,这就是过年的感觉,是每个小孩子一年当中最开心的日子。

回到中国的小Y,在许多长辈们眼里是一个多少有些不一样的孩子。几乎所有见到他的人都说:这孩子怎么穿这么少。虽然是冬天,但只要在室内,他几乎总是光着脚丫满地乱爬,即使是在户外,他也总是比别的孩子穿得单薄。在饭桌上,刚一岁的小Y总是很喜欢自己用手抓东西吃,饭菜凉了也还照吃不误,而且全都是大块大块地往嘴里塞,完全不吃泥状食物。每次我们和别人吃饭,一定有人对我说:“你为什么不喂他啊,用手吃多不干净!”“冷的东西就别给他吃了,会拉肚子的!”“给他弄小块一点,噎着可怎么办,用勺子刮成泥再喂他吧!”不仅如此,我们还不允许他吃盐和糖,家里的长辈总是难以理解地对我们说:怎么能不吃盐呢,吃盐才有力气啊!小孩子都喜欢吃糖,哪有不准吃糖的道理!其实,他穿得少,是因为孩子新陈代谢旺盛怕热多过怕冷;我们允许他用手抓东西吃,是为了增强他自己进食的兴趣;凉的饭菜也可以吃,是因为他从小就习惯吃室温的食物;吃东西不用打成泥,是给他机会锻炼咀嚼能力;而不吃盐和糖,是为了保护他的味蕾让他习惯食物自身的口味。面对这些善意的质疑,我总是尽量向别人解释原因,也坚定地贯彻着对小Y一贯的喂养方法。

不过,我们也发现,一些在英国不知道该怎么解决的问题,一回到中国就自然而然地迎刃而解了。小Y从大约十个月开始变得有些“认生”,英国的医生告诉我们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还有一个非常学术的名字叫“分离焦虑”。我们在英国的生活环境比较安静,虽然我们也尽量带小Y去各种儿童活动中心,但毕竟次数有限。回到中国以后,小Y每天都会跟着我们接触到很多陌生的亲戚朋友,被各种不同的人逗来逗去。回国没多久,他就变得什么“焦虑”都没有了。

小Y出生在国外,今后可能还会经常在国外生活,我们不可能要求他成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孩子。但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是我们希望能帮助他建立的。在海外华人圈,对华裔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很多父母的困扰。许多人在节假日把孩子送去中文学校,但常常收效甚微,甚至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我们希望尽量经常带小Y回中国,熟悉中国的亲人,体验中国的生活,让他明白中国是他另一个家。我们相信,中西方不同的育儿方法以及教育理念,包括文化和传统的差异,其实都各有利弊。处在两种文化之间的我们,如果能平衡好两者的关系,在不同的教育理念中取其精华,就可以达到中西合璧博采众长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