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民民小说大学
10455300000078

第78章 尽礼是谄媚的,意志是自由的

第二十四章尽礼是谄媚的,意志是自由的

5—38正青智者问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步石答:“事君尽礼,人以为谄”可以证明礼不等于奴隶制,因为你不可能对君主使用奴隶制对吧?有人说并不能证明,恰恰是指奴隶制,那好,那就是“你与君主共事、相处全是奴隶制,就是谄媚君主了,那么恰好证明孔子主张改革了,对不对?所以,孔子所说的礼不等于奴隶制。

在这里应该指礼仪和礼物。你看辫子国的臣民的“草民”、“贱民”、“微臣”、“罪臣”等等自称;“万岁,万岁,还有万万岁”、“皇恩浩荡”等等他称;跪拜的自我下贱,所有这些统统是对君主竭尽礼仪的谄媚!你看有个别人,过年过节不送亲戚朋友礼物,但对“上”礼物却是周到安排,春天来了送个茶叶;中秋节到了送块月饼;春节到了送张购物卡;“上”有红白之事送个“份子”;吃个小饭、喝个小酒什么的,反正礼物是发展的,要竭尽的,哪里是送礼?分明是在谄媚吗!请客送礼、温顺礼貌很容易演变成“下”对“上”的谄媚!

孔子并没有反对“下”对“上”有礼,但既是提醒“下”也是提醒“上”的是“下”对“上”“有礼”这件事情呀是很容易弄成谄媚的!“下”对“上”尽礼是主动谄媚,是自动出卖人格尊严!“上”对“下”要求“尽礼”是强取他人的人格尊严!并不是行贿受贿那么简单了。孔子在论语中有几处建立道德伦理而进行道德授罪的例子,比如“祭祀他鬼属于谄媚”;比如“事君尽礼”属于谄媚等。

孔子提醒人们注意有关方面的行为,“人们”指“下”、“上”和“群众”。提倡对有关言行加以注意,并有正确的道德评判和社会舆论监督。提醒“下”,你的“尽礼”很有可能被包括“上”在内的他人认为是无能的表现。提醒“上”,你的这个“下”很可能是无能无耻的。是很可能坏你的事的马屁精。一个人连人格尊严都不要了,那是相当危险的。

不要谋取他人的人格尊严。

孔子认为处事用忠。匹夫是什么人?素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之勇”,匹夫应该是最下层的劳动人民了。大家都知道三军没了统帅的后果,所以我们完全能够理解孔子对于基层劳动人民的意志坚定的认知。那么任何人必须顺从民意、顺从历史潮流,人民是国家的真正主人,从孔子的话可以顺利发展出民主意识。所以孔子不可能是复辟奴隶制的顽固派!因为“不可”含“不可以征服”。“匹夫不可夺志”应该理解为哪怕是社会最底层的匹夫,他的意志也是不可夺的,即所有人的意志都不可夺。那么所有人的意志你都不要去征服。只能是和而不同了,对不对?

上面的理解是一种常见的理解,在这种理解中的“那么所有人的意志你都不要去征服”是对孔子的误会,而“不可以征服”的理解也有偏颇。再加上对“礼让为国”的片面理解,造成软弱个性而又回过头来责怪孔子是腐儒、书呆子。实际上孔子只是在分析,在概念上与是不是实施武力打击并没有丝毫的关系,完全是两码事。可以理解他分析研究商纣王的教训,武力征服是可以奏效的,但存在着隐患,这种隐患是根本性的,压服心不服,它的最深层次的逻辑就是“匹夫之志不可夺”——意志是人的本质特征,意志被剥夺,不是原来那个人甚至不是人。

(1)所以,要是到了决策,正如苏秦讲的摄心为上,动武为下策或下下策。

(2)滥用武力是不道德的,道德规范就应该这样确定,否则世界就不存在道德,不存在公理了。

(3)武力征服的时效性是不确定的,有的很短,有的几年、几十年,有的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都有过。

(4)天下有个人、有社会,所以道理有大道理与小道理,仁义也有大仁义与小仁义,大仁义管小仁义。比如国家统一是大道理,那么有人搞分裂,必须以霹雳手段打击之!即便是不使用武力于人,也是不首先使用,也必须做好武力的充分准备,因为你不压迫别人,别人造样有可能压迫你。到那时你凭什么反抗?所以,在论语里孔子也谈到了“足兵”。

敌人的意志不改就消灭他,由以上分析可得对“匹夫不可夺志”的正确全面的理解。其实,“匹夫之志不可夺”是一种信念,他可以用来规范决策者有顺民心的决策选择。孟子秉承了这种信念,提出“仁政”的政治主张、政策方针和家国之治的政策措施。泛化,孔子的这句话用现代语来说就是要尊重人性。有的人将不少现代概念理解成象孙悟空那样突然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或是空投的,这样很不好。请问:民主、自由是近现代人的发明吗?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以积极的心态来追求上知的话,可以理解孔子第一他并没有看不起粮农和菜农。第二他借机鼓吹他自己所开办官员培训班,列举了跟他学习的“好处”。

即便在今天从他的论调中仍然能获得积极的意义,比如你从来都没有看不起工人农民,但是你却立志做一名政治家、理论家、科学家等,即便采世俗的眼光,这也无可厚非,因为老王卖瓜还知道自卖自夸呢,难道就不允许孔子自夸一下?

孔子要招生了,结果冒出一个人来学另外的,这就是逻辑否定,孔子自然要“否定之否定”的宣传了。如果说孔子的话是为了稳定生源、维护办学性质而有的应激反应,是无意的,但论语作者一定是有意的。论语作者肯定孔子对樊迟“小人”的评论是有道理的。大家看看“人往高处走”、“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有不有道理?我们不能无视语境,而这里的语境所涉及的是志向与职业。

所以,此处的“小人”它并不是道德论的,并不是指职业的贵贱,而是指志向的大小,论语作者是想借助此指出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至于是当菜农的志向大还是当士的志向大,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个人自己可以作出属于自己的不同判断。国家、社会和文化应该鼓励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树立大志向。

在论语中不同地方的“君子”和“小人”的含义可能是不同,要根据不同章节的具体语境作出具体的判断而不能一概而论地相同于现代。如果消极地理解这一章的问题很多,它提醒我们要放正心态、抽象理解,不能死钻牛角尖,能改变的只能是我们自己,转念一想豁然开朗。死钻牛角尖,越是长篇大论,越是释放负能量,中毒如果不计较,也要考虑是否白白浪费自己和读者的时间与精力。

君使臣以礼,强调合乎制度与礼贤下士。臣事君以忠,强调忠心耿耿,在礼方面身为臣子的要注意“事君尽礼,人以为谄”。在那时事君以忠即“事国以忠”,本质是为国尽忠,明白你为什么把礼、志、忠、礼让、学稼几章放在一起的道理:

(1)一方面“匹夫志不可夺”,另一方面文化、道德和社会舆论、国家政策要对年轻人立志施加好的影响。使我们人才辈出、人才全面并能为国效力。

(2)借用一句现代语来描述礼、志和礼让的关系:人性化管理。

(3)礼让原本是政治术语,是指制度与妥协相结合。

在上面石在引用“人性化”一词的时候石使用了“借用”一词以表示石对“人性化”概念保持清醒的头脑。“人性化”一词是中西文化都使用的词汇,而对中国文化而言,它好象有点进口的味道。听说从美国进口木材要进行病虫害检查,进口粮食要进行农药残留检查,那么我们进口概念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进行一些检查呢?一检查,问题大得很!

周所周知,社会科学是有立场的,人性化的概念显然属于社会科学,中西文化不同,那么它的立场与含义就有可能不同。事实上就是不同,本质的不同——时空意识的方向性不同,刚好相反。中国传统文化决定人的思维和道德观念——我要对别人讲道德;我要对别人主动作出礼让。凡是考驾证的人都知道必考礼让,它的标准答案就是按这样的思维和道德观确定的。

如果找一句通俗的语言来形容中国的“人性化”那就是“我要照顾别人的感受”,而人家的则是“别人要照顾我的感受”,大家看是不是方向性刚好相反?科技发展、交往频繁,问题将要出现:大家都接受人性化理论——他对你说,“你要照顾我的感受”,你一听,心里想是啊,我要照顾他的感受,于是作出让步以满足要求。如不醒悟,那么他一再要求,你一再让步,实际是一再吃亏,总是吃亏,吃亏的总是你!有的时候也会觉得老是这样总不是个事情,便心有不甘,但已经被理论套牢,在理论上处于十分的被动地位,没有话语权,眼睁睁继续。其实,破也简单,善于脑筋急转弯,法则——对等原则,同一标准。

当他向你诉求“你要照顾我的感受”,你要立即对等起来思考——“他照顾我的感受了吗?”然后再做决定。在国际,他对你说“你这个地方涉及我的国家核心利益”是什么意思?你怎么办?如果让他的话成立,那么他派人扛枪到你的地方看护他的国家核心利益不成了自然的事情了吗?越是美丽动人的概念越是要检查,弄明白它里面不同的甚至是对立思维与逻辑!

对“匹夫之志不可夺”的意志自由的理解,是采取了求上知的跨级认知的结果。“匹夫之志不可夺”并不否认意志可以发生变化,但变化要合乎自愿,即意志自由。进一步可以跨级认知为信仰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