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民民小说大学
10455300000057

第57章 孔子说做人的基则

第五章孔子说做人的基则

5—14正青智者问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步石答:按道德经,实现学习的组织方法:师——学——资,在论语中,“资”已经被称为弟子了。

孔子的思路:具体——泛化——原则。先具体提到孝顺与尊重师长,然后泛化为博爱精神,最后点明原则:亲善亲人、仁慈对待他人。而亲仁原则的实现,他又提出了他的实现方法:

首先要从事生产劳动,要工作——赚钱养家——行。其次,如果有余力,则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以提高自己。这其实是孔子对自己的总结。而我们现在的人们下班后则有不少去打麻将了。业余时间用于学习的渐少。相信过段时间可能会多起来。有人理解学习就是学习学科知识或业务学习,这样的理解减少了学习的范围。

从整个论语可以看出,那时孔子与他的学生之间的关系属于兄弟般的关系,所以师道尊严、体罚学生等都是后来搞出来的。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可以被理解为主张以养家糊口为主要,然后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现在人幸福多了,因为国家强大了,青少年时期有纯粹的学习生活而不用谋生,但孔子的话对于大学毕业后的人都有用。

5—15正青智者问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步石答:综合论语而分析,

(1)这一章是讲事业方面的孝顺观,

(2)中国传统文化,人喜欢用具体的数字说话,但其实在多数情况下仍然属于定性的概念。这里的“三年”是指一个有限的时间内不更改父亲那一套。但后来被当作教条了。

(3)孔子认为用观察的方法来判断一个人(年轻人)在事业方面是否孝顺,是有标准的,而这要分父亲在世与去世两个时期,父亲在世,父亲主事,这个时期就要观察他的志向了,应该有超越父辈的理想与计划,比如孔子的父亲是武士,但孔子立志于学,孔子在这一方面是孝顺的,总之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就应该有志向。父亲去世了,自己主事了,就应该看他怎么做的,他实践他的理想了吗?实施他的计划了吗?应该是有志向有切实的行动!因为你已经主事了!

(4)儿子的志向、理想与计划不一定与父亲的那一套相同,那么就有一个问题,即如何对待父亲的那一套?大多数人是念“守”字诀,而孔子说三年不改就属于孝顺了。这对于守旧的社会心态已经是很先进的了。后面还要反思君主的三年守孝,本质是给予改变一个过渡期和适应期。给予方法、道路的改革一定的过渡期、适应期是必要的。

(5)孔子主张自主立志,强调切实的行动,强调发展。不能做理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同时注意避免将改变弄成推翻!你能区别改变与推翻吗?要注意顺利平稳过渡!孔子的建议很是实在很是中肯!

5—16正青智者问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是为孝乎?”

步石答:(1)孝顺的说法可能来源于此,孝顺即“无违”。无违就是在对待父母的生活、终老和祭奠上都不违背有关礼节。即孝顺是有度的,它的度就是礼。礼节的含义是一方面要有礼,另一方面不能无限上纲上线而失去节制。礼就是制度。要让孔子评论后来的“二十四孝图”,一定会被他评为无礼!

(2)通观论语中孔子的观点,老百姓生活方面的礼与风俗习惯相通,但又不等同于自然的风俗习惯,它是国家、政治和法制所允许的甚至是提倡的传统习惯和制度。所以,当村民们搞祭祀活动的时候,孔子穿上官服尊立一旁,即既尊重村民的风俗习惯,又不苟同,甚至表明不赞同。国家的礼克制自发的迷信活动,铺张浪费和过分的草率了事。

(3)孔子的孝顺观已经基本全面了,不但要兑现、完成礼节所规定的动作,还要有情谊,关注父母的情感和生活困难。解决父母的生活困难、满足父母的情感需求才是孝顺的关键内容。他的孝顺观可简单概括为两个字:礼、情。涉及生、老、病、死、祭、心等。

(4)父子应该互为情感的港湾。儿女其实是父母的情感港湾,儿子往往忽视这一点。步石年轻时就不懂得,因而留下遗憾!

(5)涉及的是生活方面的。

时代变迁,已经到了21世纪,总结论语中孔子的孝顺观,仍然还是一个礼字,把这个情字仍然遗弃,既不合乎事实,也对不起孔子啊!反映读者的懒惰和中毒太深。

此处是石说的“把论语总结为五德使它的思想大大缩水”的一个证明。你知道为什么情被遗弃吗?很简单,你认可情,照顾感情,那么就要照顾每个人的感受,自然地,没有女人愿意做小老婆的,但这样一来三妻四妾的“夫妇有别”三纲五常封建伦理如何实现呢?情被遗弃是封建社会道德家有意为之的!你再不把情还给论语和孔子,你就是十足的腐儒、败家子也!人们应该看到了,惟有彻底杜绝程朱理学的影响、彻底杜绝对我们思维的控制、断奶。然后才能自主自由地面对它,之后其实就简单了,只要采用语文的文理分析、哲学的逻辑分析,就能发现论语中合乎时代的精神元素。这些是石埋葬程朱理学的“埋葬”论的本质原因。

对于思想者来说,他会埋葬阻断他自主、自由思想的因素。待到不成为阻断因素,再可拿出来。大家都知道,仁、义、礼、智、信五大人文元素,横看竖看都是好的,越看越喜欢,——好了,无形之中,思维被控制,思想即停止。从小,流行“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好了,有的人虽然很聪明,却严重偏科了。如果它没有99。999%正确度,如何使智慧的你相信呢?它只需要“差之毫厘”啊!石为什么没有受到其害呢?因为石酷爱语文和汉字,经常在课堂上被语文老师吹得神魂颠倒,自然地轻视数理化,所以“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论调对石发挥了正能量。

5—17正青智者问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步石答:重即原则,不重则不威,即重即威,即应该捍卫原则,所以没有必要整天处于战斗态,紧急集合状;要讲忠信,但更要做忠信的主人,比如不愚忠愚信;相信朋友有超过自己的地方,有过错于朋友则不能采取回避搪塞的态度而勇于坦诚面对并改正以求得朋友的原谅。原则的确立和做忠信的主人都需要你的智,论语后面还要讲方法,那就是“崇德”,“徙义”而见义勇为。

这一章的“主忠信”的理解一定要与论语后面的“见义不为,无勇也”联系起来。“做忠信的主人”的提出对于今天的人们也许并不希奇,但在过去很长时期被有意无意地忘却了。

注意:忠、信在当今社会,其意义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是更加重要了。越是自由的社会,越是重要,你不讲忠信,不注意选择忠信的人相交,不能做大事。忠信的对象可以是人,但这里只提到朋友。可以是事物,比如忠于自己的诺言、信守合同、忠于职守忠于事业等。

“学则不固”也可以有多重的理解,不说了,你自己发挥吧。

但石要强调本章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对于一个刚刚“主事”的青年,务必要有责任担当意识啊!主事者有主权,就有责任。社会伦理道德:权责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