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民民小说大学
10455300000055

第55章 口舌之快与害

第三章口舌之快与害

5—12正青智者问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步石答:(1)看到此章,首先使石想起小时侯,老百姓中有这样的一种人,他们巧舌如簧,不能自圆其说的时候就配合以装模做样的动作,甚至是装神弄鬼、赌咒发誓,任其发展他们往往会变成看“香头”的,甚至是带巫婆性质的角色。其中真的是很少有仁者啊。

石说论语是记载言和事的,是说它每言往往是在议论某社会现象或客观事实。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估计孔子在世的时候迷信色彩的活动很多。本质是糊弄、忽悠甚至是蒙骗无知的人,孔子予以坚决的揭露,每当你听到凉水点着灯、天上掉馅饼的话语,要当心要警惕!

逻辑:事物是有瑕疵的是粗糙的是矛盾的,那么描述事物的语言怎么会那样美丽动人呢?很可能恰恰没有仁吧?

(2)反映人的对事物的态度的外在形态的色,往往被他人作为语言接受,语言是人与人心灵的桥梁、思想的渠道。所以赞成运用那平实的语言,但提倡进行适当的文饰而有文采。比如,一个文人告诉我竞争的好处,他说:“竞争促使发展”。但有一农妇是这样说的——“我为什么养两只小猪?因为两只小猪争食吃,长得快”。

(3)再好的理论、主义、价值观,用命令的方式强加于人,同样匮乏仁。

(4)按逻辑和字面,孔子的话可以被理解为:巧言令色是有仁的,但是那种浮现在表面的光鲜的仁,即内里怎么样并不知道,即要警惕。也就是并没有绝对,并没有一棍子打死。石有一朋友,她平时就爱摆个造型,讲个花言,但内心也很善良,并有能力及时打住他人的遐想。所以一方面要保持警惕,另一方面不要轻易地下结论,否则你可能冤枉好人。比如她,你与她相处时间长一点,就能了解了。石读论语那是理论联系实际,并坚持如下三点式:关注点——反思点——观点。

可以认为,论语里全是记录的孔子等人的观点,这已经够读者理解时喝一壶的了。而孔子的相应关注和反思内容,更是需要读者到论语之外去搜寻了,万分辛苦的,需要乐趣的作用。当然高手这样做不会辛苦。但石觉得很辛苦。让论语活起来,成为一本老百姓的书,伟大的书。我们老百姓,物无大小、事无巨细,统统看、统统议论、统统有观点。没有思想,光有肩膀,那你真是大梁。肩膀能担当机械的大梁作用,而思想才可能担当独立自主的精神“大梁”。上面那句话,常态理解便有错误。解释:“巧言令色”的“仁”很可能是虚仁假意,哄人上当。关注点、反思点是每个人见仁见智的内容,所以我不会多说这两点了。

想起来了,“三点式”是一个专有名词,我引用的不恰当。但不是有意的。

在今天看来,巧言和令色的含义并不太清晰,后面孔子还要讲到,并加足恭和左丘明的意见,他如此重视应该有重大的作用。有人将巧言与诡辩、狡辩联系在一起,往往有不善,比如一个年轻人与位高权重的长者理论,后者先说年轻人是巧言诡辩,然后就有道德的讨伐。这样往往有大不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