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民民小说大学
10455300000052

第52章 论语新论

第五篇论语新论

5—1正青智者问君、子与君子。步石称赞:好问题,具有学者风度。名词的概念是会发生变化的,读者不能用今天的概念去理解古文中的名词,否则不可能正确理解古文。继而答:从“君临天下”而知君是领导者。从“百家为子与后代为子”而知子如同“种子”,子是继承与发展的本体。那么君子原本就带有“王子”之意。自孔子,君子一词就开始蜕变为道德论的名词的过程。孔子口中君子有时是指社会地位高、经济条件优越的人,有时是指修养、道德高的人。而现代的君子一词则完全是指品德、素质修养达到较高水平的人,即几乎完全属于道德论的概念了。正青智者问小人。步石答:与君子一词相似,有变迁。现在这个词属于道德论的并带有贬义。

5—2盛东风问秦国在哪里?步石答:伟大的问题。人们只知道六国被秦国所灭,并不知道秦国为谁所灭。人们只知道咒骂秦始皇的****,并不知会他的功绩。秦国只不过不甘落后、奋发图强、顺应时代潮流而为之罢了。

5—3正青智者问孔子的出身。步石答:周朝的世袭制度,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世袭。你可能说,你这不是废话吗,恰恰相反,角度已经发生转变,我们以前讲封建的分封世袭制度,眼睛总是盯着继承者,看到的是他们子子孙孙、千秋万代永远富贵,但这对封建制度有误会。一人继承爵位,其他子孙就要沦为庶民,比如孔子,到他老子还有武士一职位,也算是国家的人了,但孔子是老二,所以孔老二出生,恐怕什么爵位也没有了。什么“正业”也没有,自然地“为了生活,四处奔波”,所以什么鄙陋事情都情愿做都做过,既是为生活所迫,也算是坦然对现实,但孔子是什么出身呢?仓库保管员?反正出身无正业、穷苦,孔子出身已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老百姓、穷苦平民。事情到此结束,那就落入俗套了,自然也就没有为我们后人所认知的孔子了。但他从小就敢于面对现实、不怨天尤人,但同时也琢磨开了——出身已经就这样了,但出路呢?(顺便要说的,这就是我从小做和想的)他一定进行过选择,很可能因为学文成本最低才在这方面自学成才的。慢慢地成为一名释疑者、老师,出名、一度为官,他的主业应该是教育,并在教学相长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在周游列国和为官中验证自己的知识,晚年孜孜不倦修订文化典籍,可以被认为是有意为文化传承做贡献了。其实孔子的出身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孔子、墨子他们能够成才、成名、成功,反映了那时社会政治的真实情况,说明为苏秦、孔子他们所追捧的文王的仁人政治是真实存在的,在中国自古以来,仁的信仰并不是说着玩玩的。一个人的成功是个人努力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所以,同样是封建制度,东西方的效果就截然不同,在西方封建领主一人继承,其余扫地出门,形成强盗文化。而在东方讲仁政,早已注意基层人民的上升机会问题,到了唐代,更有科举制度的运作,不多说。

所以,一个社会要给最基层人希望和机会。

5—4盛东风:有人说论语是碎片化的,是这样的吗?步石答:《论语》恰如其名,非系统理论,而是交谈为主的言论集合,因而显得碎片化。当然这些言论都是经过精心挑选而又慎重编辑的。所以读者读《论语》既要注意文字、语境,还要注意编辑的情况而又可自主编辑的。它包罗万象,给人的思想巨大的启发性和空间性。

整个论语500句不到,虽然分章节、有章节名称,但那是后人加的,而加的办法是根据每章第一句的情况而定,包括标点符号也是后人加的,根据需要我们也可以改动,它不具备理论的系统性,甚至可以说整个一本书没有作者提供的统一的宗旨、精神和要领。正因为如此,读论语那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论语之名恰如其分,而它采用的实名制,真实地反映孔子收集了文王之治的文化情况,是当时文化的反映,是孔子等人对文化的思考,对政治的思考,我们今天的人要接过来思考而不是直接使用。任何社会都需要当代精神,正因为论语没有统一的“宗旨、精神”,后人可以根据时代需要从中挖掘总结而创新,所以对论语的合乎时代的诠释很是重要。即对它的诠释应该随时代而变化。即论语的思想精神是可发展的,这就是它的优点,可以说它不会过时,其中,仁的信仰永远不会过时。论语是朴实的,这就是它的生命力。因为它所说的是社会生活所遇到的问题,它告诉我们他那个时代是那样解决的,这些问题今天也会遇到,每个社会都会遇到,他所说的涉及每个人而通俗易懂,需要普及而易于普及,易于普及的东西理论水平往往不能高。它供行者执行,思者思考。孔子把树立当代精神的重担交给每个时代的人,有的人因此而恨他。

5—5盛东风:论语是一本讲道德的书吗?步石答:可以认为《论语》里面没有讲道德。孔子讲的仁义并不是出于理想主义的想象,更不是吹嘘,很朴实,没有半点虚妄之言,但是他并没有讲道德,并且他说“知德者鲜”。这是我最尊敬孔子的地方。有人说儒释道一家,那么他们为什么能够成为一家的呢?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都尊重人民的信仰自由,提倡自我觉悟。他们都不自为大,道德经里说的很明白,自为大、居功自傲、主宰欲,都是不道不德的,这是对《论语》中孔子没有讲“道德”的一种理解。有人认为,孔子不知道德概念,我不多做探究。那么孔子是不是谦虚,明明讲的道德,却不说是道德,不是的,在论语中有道和德两个单独概念,道包括自然之道,德包括对自然的认识,而孔子明确表示他只是讲了人文的一部分,即文化的一部分。在论语中,孔子主要就讲了一个仁字,讲人应该有仁的信仰,培养一个仁慈心,在这样的基础上通过内省内修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逻辑:道德一时难以得到,但仁慈心只要你想要,立即就能拥有,这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与外界接通的方法主要有“约之以礼”和“见义勇为”。孔子不好讲自己的理论是什么道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道德经对仁义礼的论述,道德经大家都看过,肯定知道老子是怎么评价的。

道德一词在苏秦、韩非子,在法家那里出现了,道德即对道的认知,即对道义、道理的认知,从而产生正当法。特别要指出的是“认知”包括对天下大势、人民在哪条道上及其形势的认知。正当即综合符合道义、道理、天下大势和人民意愿。法家追求道德的目的是为获得科学认识,是为指定制定正当法,然后人民依法行动作为。进一步则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平公正的道义要求。

“我讲的都是道德”=“你们必须要听信与我”,可这样一来就没有信仰自由了。气魄最大的说法—“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孔子认为,一个人必须要有仁慈心,否则不能算是人,提倡道德自我修养,不提供道德标准,更不搞道德评判,孔子不苛求人,具体章节有证据。所以道德评委往往都是最不道德的人。“自我修养”论决定中华民族拥有真正的信仰自由,现实意义十分重大,你肯定听说过韩愈力阻皇帝用行政推行佛教的事情了吧?

5—6盛东风问孔子所开办的学校的性质。步石答:有的人天生的依赖性,丧失精神自主生产能力而依赖外在的宗精神过日子,一旦失去则成为惶惶不可终日的丧家犬,还反咬孔子,真是厚颜无耻的很啦!

注意:精神自主生产(含自主选择)才是真正的信仰自由、精神独立;他生产好了传给你执行、信奉,那是宗教。看以往的资料,给人一种印象,那就是孔子开展了平民教育,甚至有人拿它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平民教育相提并论了,这是错误的。

孔子是开展的平民教育,对吗?孔子开办学校实现,说明了他个人的因素,同时也说明了当时中原地区的富裕与文明程度;凡是送十条干肉的,孔子没有不认真教导的。即要交学费。孔子的教学对象是平民子弟,仔细一想也只能是如此了。但是他的教学目标并不培养有知识的工人和农民。即不是知识化劳力者,而是培养治人的劳心者。相当于政治学院、储备干部学校。这也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对“人的上升”的理解,即劳力者得到知识不被理解为“上升”。我从小就经历了一段“读书无用论”的时期,因为读书之后还是回生产队做农民。母亲即时教育我“做人要做明白人,不怕知识烂肚瓜”。至于读书做官论和官本位思想是不是源自论语和孔子是很值得质疑的。以我看根本原因在于各项社会事业,仅仅官道平坦一点、福利多一点,其它都太艰难困苦。所以关键在于逐步缩小各项事业的利益差距。平民教育的对象是平民,教育出来的还是平民,奔赴各劳动岗位,孔子教育出来的是准备入仕的文人,在入仕前要保持一个清高,入仕为士要保持一个忠诚。中国文人好清高可能源头在此。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看到,中国人大多数都有领导才能,讲一个仁义、讲一讲关系、人情人面,讲笼络人心,讲团结在一起做成事情,如果再精明一点,都能成为优点,即孔子开办政治学院,只有功劳,没有过错。希望年轻人认识自己的文化素养,你做老板能行,不一定争当公务员,但要争当老板,老板越多越好,打工的太不缺了。我有一只上过小学一年级的朋友,现在开公司了。他就会仁义和用人。

有人说,孔子自己做官都很不成功,意思是事实证明他的思想、理论并不中用什么的,这样的观点并不正确,因为思想家与理论家已经就有区别了,而理论家与实践家、政治家并不是一回事情,孔子做官做得如何我们并不在意,我们只是拿他的言行言论理论来分析出他的思想,并结合现实继续思想而理论而已。

5—7盛东风问论语的思维品位。步石答:基本上属于定性分析,而意识基本上是分配意识,容易使读者染上客人意识而缺失现代人不可缺少的主人意识。生产意识的缺乏并不能被总结出来,这就好比我们平时并不特意指出数学里没有化学知识一样。

5—8盛东风问如何处理论语。步石答:论语的理论应该在重新诠释的基础上,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实施教育。但不应该再成为国家政治理论。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他们接受优良的传统理论,在此基础上创新,确保政治的活力、文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新颖性。

顺便请考虑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把老子、孔子等人任意地说得低微呢?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要防止犯傻啊!智者看出奥妙,越来越聪明,愚者揭短,越来越愚蠢。论语之名和实名制,无声地表明它是记录的当时的言和事。说明中国人民有思想、在思想,论语是一个诚实的“孩子”。

5—9步石:一切人文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