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民民小说大学
10455300000038

第38章 10—13术

第四章10—13术

4—3—10盛东风问第十术圆方策

《反应篇》曰:“未见形,圆以导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

步石答:说,不了解情况,那么可以用“圆”法去了解;既然已经了解情况,应该以方法去处理。进退左右,目的为了掌控事物,却是在服务事物。

解说,任何事物有它自然的天性、情形。它自然的情形才是它真实的情形,才能真正代表这个事物。但这种‘真情形’有时我们并不能直接看见,而我们又想看见,那么就要设法引导它出现。这就有一个原则,即你无论选择什么方法,都不能使事物的‘真情形’变形。不使事物变形的方法统称为“圆”,所以有圆滑。目的仅仅是看见真情形。(为什么不能严刑拷打而逼供?因为那样可能使事实变形而看不到真情形。)

看见事物的真情形,我们就可以控制事物,控制事物,就要加“规矩”在事物的身上。“规矩”即处理事物的方式方法,通过“进退左右”的试验使得方式方法与事物相互适应而既服务事物又实现控制事物的目的。(在服务中实现控制。服务要了解事物,控制也要了解事物。)现在,在概念上只有“方式”、“方法”而没有“圆法”了。圆法认识事物过程结束为“了”,就可以把自己的注意力从事物身上解放移开,合称“了解”。用“方法”“处理”事物,即要进退左右地与事物相处而管理事物,合称“处理”。

4—3—11盛东风问第十一术知之始己

《反应篇》曰:“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

步石答:说,认识别人从认识自己开始。或说,认识自己是认识别人的基础。自知而后知人。

解说,“自知”与“知人”的关系是先“自知”而后再“知人”。逻辑:自己不明白自己,自己连自己都不知道是不能真正认识了解别人的。正所谓自知者明。表面来看,自己靠自己最近了,零距离,最方便观察而知道了。但事实是了解别人容易而了解自己难,这是为什么呢?没有说。细究起来,原因复杂,比如感情用事、护自己之短、忽视等等。做大事则y要克服这些平常的毛病而认识自己,然后推己及人而了解别人。

当是竞争对手的时候,你想到的对方可能也想到了。你想得到,对方可能也想得到。就会有潜在的竞争对手。自己的计谋设计自认为很好,但对手也有,自己被破,那就可能引起对内的猜疑,这是要避免的。所以,有的时候速度就非常重要。刘邦先到了,对项羽就很不利了。速度可以人为改变,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对手的,改变速度是一个技术活。

设计计谋,也要知破解法,如同制作毒药,怎么能不制作解药呢?

4—3—12盛东风问第十二术得情制人

《内键篇》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必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故圣人立事,以先知而键万物。

步石答:说,概率、类别、逻辑等这些东西看不见而行动往往适得其反。不得真情实意而加以描述则往往说得面目全非。必须得到他的真实情报,才能制定出应对之策。使用它可以向外故意放出情报,可以收集情报而供分析使用。所以圣明的人立事,总是先认知再控制。

说,概率、类别、逻辑等这些东西看不见而行动往往适得其反。不得真情实意而加以描述则往往说得面目全非。所以,这个情报工作就至关重要了。必须得到他的真实情报,才能制定出应对之策。这项技术即情报掌控术,使用它可以向外故意放出情报,可以收集情报而供分析使用。所以圣明的人立事,总是先认知再控制万物。

解说,本术主旨在于分析情报。情报现在可以叫数据或说在数据里,数据可以多得如同海洋之水,足可以淹死人。又好比是一盘散沙,不得联系、所以。要能够沙里淘金,更应该进行融合而找出他们之间的类别、类属、逻辑联系、纲、要领、关键等而把握之。“见其类,得其情”,得情制人。数据收集太多太过分,恐将有违道义,道义违背多了,恐将失道,失道太久恐将引起众怒而成为公敌,众矢之而陨落。所以法家人推崇练揣摩工夫。实际上,本术应该叫见类得情术。说明白一点,只有见“类”才算得“情”。那么你才能制人。我们已经共同讨论12术了,已经彻底知道法家并不是在玩阴谋诡计,而是说竞争讲究方式方法以在竞争中既不违反国家法律和道义而又能取得胜利。

4—3—13盛东风问第十三术环转退却

《内键篇》曰:“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键字应该是提手旁,我的电脑中没有这个字。

步石答:说,如果内心是想退却,务必将危险作为对方不追击的因送给对方。只有将因果转换变化,使对手不能认知你的所作所为,摸不着头脑。退也要弄得象模象样或装模做样,这是退却的法则。

解说,环转是一个因果、顺序的“环”的转动,转动起来,因果转化、次序凌乱,则对手搞不清楚你的因果关系。你主动,甚至能震慑对手。不能暴露胆怯而成为落荒而逃。首长暴露胆怯而不能稳重,首先就是自己的士兵“自乱”而自败了。退却与逃跑具有本质的区别。说的真退却。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当中经常需要使用退却,“不动声色”是一个很好的“环转”,“甘拜下风”是常用退却术语,具有承上启下之功效。

人说穷寇莫追,又说乘胜追击。到底是追还是不追,真的难为死人了。第一要考虑的势力状态,这包括双方以及环境中各势力存在,特别是窥视的势力。综合考虑而认清自己一方具有压倒性优势、追击有必胜把握,则可一鼓作气、乘胜追击。穷寇被逼迫可能变为困兽,拼死而战。你能经受对手的拼死吗?所以有“不要逼人太盛”。这些也都是退却者要参考的。极端的退却,原来是绝地反击。反正退却这个事情很多时候比进攻费脑筋。

我每天都有若干次退却,环转退却即玩转退却。有不需要的大辩论迎面而来,如何退却?有不能要的大礼包尾随紧追,如何使之退却?刘邦为什么先到达?答:善于退却!学会退却,人生成功大半。该退的退,该却的却,忠守主题。但多数人不善于此,于是人们反过来强调进取,强调进取必强调专心。进取项专心进取,非进取项实际是忘却。忘却可以达到忘我的境界如“忘我地工作”,可是在忘却里的确有不善的基因啊!应该退却的,却想进取,属于妄想,行动属于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