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民民小说大学
10455300000032

第32章 诗是实践的升华,宣告人有了情怀一

第三篇诗是实践的升华,宣告人有了情怀(一)

3—1步石:诗是实践的升华,宣告人有了情怀。诗是实践的升华,历史的结晶,结晶的文化,宣告人有了情怀,有了情怀表达法,而通过传播、代传拓展人的情怀。人不可以不关怀诗词文化。

3—2正青智者问《诗经?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判断周朝已经没有奴隶制?你看人们都自由恋爱、婚姻自由了。

步石答:第一、绝不能从中作出周朝没有奴隶制的判断。第二、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生产、商业的情况。比如可知桑蚕业的发展,人们不但可以自给,而且可以自由贸易等。第三、可知“信誓旦旦”这个词有多么古老。第四、可以判断爱情从来都是人类所追求的。你再看汉人《汉乐府》对诗经的相关发展——

上邪—汉乐府——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不绝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正青智者问:发展在哪里?步石答:忠贞!

3—3盛东风问样板戏和京剧。步石答:历史在这里沉思,历史在这里反思。我们不能因事废人,也不能因人废事,而是要实事求是。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显示毫无批判能力,甚至是被自私蒙蔽了双眼。样板戏将工人、农民等基层群众劳动人民请到舞台中央成为主角,这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关于样板戏,石把自己的看法摆出来供批判:

(1)将工人、农民等基层群众请到舞台中央成为主角,这是符合时代潮流的。(2)改变了过去那种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统治舞台的局面,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朝气和贴近基层群众的内容更能召感人民群众并给予他们积极进取的正确人生态度。(3)演员的人性获得解放,他们的性格是舒展的。(4)在它刚刚诞生之时被政治化无可厚非。

在石的眼里,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等都是国粹。京剧是老国粹。“国学”是老国学。

科举制度提升了知识分子的机遇,而科技的发展、生产力的提升,经济基础的加厚,使得更多的人进入到知识分子的队伍中来。但单一的仕途并不能容纳。教材里匮乏科学技术,知识分子熟读四书五经、才干于行文作诗。知识不能反馈生产领域,生产就不能与知识相结合,生产领域也没有建立知识型的事业。那么知识分子就缺少用武之地。再加其他原因,出现失落的知识分子是常有的事情。知识分子在不断地寻找出路。

知识分子有失落之愁、寻觅之苦,而逢宋元交替,更是万般无奈添得亡国恨。李清照看世界“是处红衰翠减”。一部分知识分子进入戏曲创作和戏剧演出领域。想象看,他们会怎么作?怎么演?给大家想象空间。刘不读网友问:知识分子没有进入之前,谁在这个领域?允许知识分子进入吗?再问:这是个好问题,唱念做打哪一样都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您是想说,会乱?步石回:人家说过,我能不说,就不说了。并继续回答盛者:再后来,我们中国的大地也出现过资本主义的萌芽(谶纬书和有人告诉石的,石以为是真)。人性、自由等思想也有觉醒,但统治者的高压政策滚滚而来。如果说以前是工作岗位不够用,到此又遭思想压制。那么进步的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内心肯定不好过,压抑得厉害!想反抗,力量又不够,那只好在戏里变相发泄怨愤、表达他们的反抗精神。男生女腔就是最为鲜明的特征。

京剧有自己的历史、文化。我们大多都不了解。对它癖好,可能引起性格和思想偏执。如果有人问我将京剧国粹纳入小学教材,怎么样。石答:石坚决反对!石认为,你对他的历史不了解,就不要轻信他,更不要崇拜他。

3—4步石:格律诗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是我说。

对于格律诗石肯定是外行,石对各行各业几乎都为外行。外行有外行的好处,摆渡一下,谈谈摆渡的感受,虽然得不到真理,但娱乐总是可以的。由于是外行,说的很可能是外行话,希望网友批评指正而使我快速进步!

先来欣赏李商隐的一首诗:

无题

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白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由于没有主题,自然得不到主题的指引,理解的时候就更加困难。那就接受专家的指引吧:“包藏细蜜,意境朦胧,含蓄多情”。—一意境幽深而广漫,“意思”的获得还要依靠读者的想象力而又锻炼读者的想象力。意境影响情感、情操。情感。情操的获得依靠读者的情感、情操而又提升读者的情感、情操。你愿意花时间和精力用它来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吗?你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来接受它的熏陶而提升自己的情感、情操吗?你需要多愁善感吗?

“多愁善感”的蜕变有两个歧化:左倾——忧患意识,催人奋进,人敏锐敏捷勤奋,成就事业,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右倾——忧愁消沉,消极厌倦,人敏感而神经质。例子:林黛玉。

石在年轻时候,有类似体验,当意念进入幽深之“牛角尖”,恰遇失意之阴郁笼罩,人便有浓厚的揶揄感。若不是及时逃逸,准得抑郁症。而当意念如那云朵漂游,恰遇得意之托举,人便飘飘然乎,不着边际。若不是及时降落,准得得意忘形、忘乎所以,不知那天高地厚。书呆子的情绪的大起大落与这也有大关系。由于意境深远,看格律诗而能懂的话,则有听音乐的效果。即它是文学艺术,是艺术有感染力。意境深远,但到底是什么具体的意思?专家也没有说出来。因为它是朦胧的。既然朦胧,就不能形成精确的概念,不能形成精确的概念,那么这种文体就不能为科学知识传播服务。它也不能因科学理论的普及而普及。我们不能请拉小提琴手把化学理论知识“拉”出来给学生听。

请看于将军的[吟石灰]: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这个“人”的思想精神描写的出神入化,艺术地表达了。石灰这种物质的化学知识并没有能够细致的表达出来。

格律提高了文体的规格,也就提高了知识分子的品位,由文雅而高雅,高雅而清高。从一个方面促使知识分子群体清晰轮廓的形成。格律诗是文人的体面和文才的表达。同时与封建礼仪礼节有很好的配套,是合作关系,它暗示礼仪礼节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因而它能兴盛起来并形成社会追求文雅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是文雅的风气简称为风雅。有钱的或有权的也就爱附庸个风雅了。或花钱买诗或花钱雇人写诗。但当没有了这个风,立即就没有了这个雅。

你把文风当成它自个的风了吧?或是当作扇子风了吧?不!它是社会风。是能深刻影响社会的风!要重视哟!中国旧知识分子一个是“文人相轻”,一个是清高表现为毛病。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否是从格律诗兴起时开始的呢?有待考证。这个清高有时是一种说不出来的味道。

我们来看被传统文化推崇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守志不阿的耿介品质和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的世外桃原的陶渊明的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