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民民小说大学
10455300000026

第26章 王安石经济改革(一)

第十七章王安石经济改革(一)

2—46盛东风问经济危机。步石答:经济危机是经济人的“白癜风”,它是放任的自由经济人的基因病。因为经济不管有多么重要都不能孤立存在而应该被纳入社会五行体系之中,即纳入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阴阳五行体系。其中政治是体系的神经系统。政治信仰必须是仁义,以与经济自然的商义构成阴阳之道,否则失道而有间息性经济危机的常态表现。经济危机带有必然性的表象下掩藏的是缺少政治的统筹。

2—47新中国老兵教授网友:任社会制度的发展及进步,是离不开伟人们的顽强拼搏。如使几千年的私有制封建到公有制,使社会没有封建殖民地资本主义的-切旧毒,没有两极分化,全民过着无后顾之忧美满幸福生活,这是伟大的进步,即是自立更生,艰苦奋斗,顽我拼搏,建设全民共同富裕国家强盛,而不剥削压迫、更不欺负并支援他国也建设人民共同富俗的世界;全世界只有******缔造的中国共产党人初步实现这-伟大的进步,共产党光荣,人民看到了希望,确需后人“反哺先人”为实现共产主义而顽强拼搏才是正道!

2—48盛东风问文化与社会。步石答:文化兴亡,匹夫有责。文化如水,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每个人都浸润其中,人都是文化的人。所以,你绝对不能以“历史虚无主义”和“什么时代了”为借口而行“先人啥样就啥样”。的确先人已死。但正因为如此,孔子并不是孔子了,孔子其实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文化标签,这个符号所代表的理念和思想是可能为今天的人们所使用的,因而要认真地对待,认真地整理,所以,你更不能用什么基督教精神来引领中国人。有这样想法的人的无知在于并不知道“文化如水,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涵义。文化是社会的文化,即社会文化。那么社会又是什么呢?有人要笑话我了。

“啊呦!什么是社会都不晓得”还出来混呢。石可不管你,当一下语文老师,问一个词性。按词性,一个是名词的社会;一个是动词的社会。动词的社会即人与人结社、相会以获得一个集约化的效果。那么,石就要定义社会为“泛合作”。而名词的社会则是“泛合作”的结果或状态。各种各样的斗争可以被理解为不断地调整合作,变法、改革都是为了优化“泛合作”。而不是为了别的什么东西(讲最基本的东西)。“泛合作”的“泛”是在说合作是无形的,如果有形也是属于老子所说的“大象”。因而难以认识,不被感觉。第二就是它是不断地变化的。即“泛合作”有点变换莫测。所以,我们注重文化建设,目的是拥有文化的社会。人为的自然、自然的人为而默会社会。

盛东风问王安石的变法。步石答:我们弄清楚变法的基本目的,就可以探讨王安石变法的基本问题。否则你我没有共识、无法共同探讨。注意,这个“变法的目的”应该被理解为“应该有的”变法目的。有了共识,即有了相同道,道同则相为谋。但还应该有衡量的标准。别人说过,石尽量就不说了,否则就是搬运工甚至是小商贩。石就用阴阳五行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两把尺子来量一量王安石的变法。希望对传统的失败原因总结有一丝突破。

首先,动机如果只是增加中央财政收入,那么无论你是收权贵豪绅的,还是收平民百姓的,都有矛盾,前者可以叫伤害既得利益,后者叫增加老百姓负担。变法者良心好,变着法子收权贵豪绅的,权贵豪绅变着法子捣蛋,变着法子转嫁于穷苦百姓。很容易搞成将已有鸡蛋从既得利益者的篮子里拿出来又装进另一个人的篮子里。即变成“既得利益”转移的游戏。但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

因为主要的来讲并没有生产的理念,更没有从本质上提高生产力,一年就下那么几枚鸡蛋,变法分鸡蛋。即从变法的主义上来讲,就不是提升所有人民的,不是优化泛合作的。

我们已经讨论过社会的阴阳五行钻石体系:政治、军事、科技、经济和文化。再用前面讲过的阴阳五行来分析,可以看一看王安石的理念里有这个体系吧?在王安石的理念里有阴阳五行钻石体系吗?根本没有!特别的科技的理念与科技的生机理念根本没有!变法的意识停留在分配上面,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分配的源泉问题,即生产问题生产力提高的问题。钻石体系一摆出来,突然顿悟,并不需要说什么了。所以,西方世界在近代的进步自然也就理解了。生产与科技是根本的原因!其它与之配套而体系化,即阴阳五行体系化。

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避免庸俗,努力通俗。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体系,从中取几点:(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生产在人的意识中要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认识生产方面的问题是基础性的认识。(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有解放与提升的不同境界。解放比如提高人的生产积极性。提升则是通过掌握科技手段来发扬人的智力在生产中的作用,直观有机器生产形式。生产关系要注意调整到与生产力相适应。(3)劳动价值的“一线劳动”决定论。即注重最前沿劳动工人的对劳动价值的决定作用。他们是所有人劳动价值的最直接最终实现者。(4)社会成分划分的“阶级”论。(5)利益、权益分配的阶级斗争论。对于封建意识深厚的中国人而言,马克思向我们叙说了什么?按照我们的文化来理解,马克思说了什么?

第一、自然法则。植物是生产者,人属于动物,而动物们基本上都是消费者。封建社会遵循了这个法则,并用分封制和世袭制的先天决定论来保证一小部分人有稳定而富足的消费。但人类很早就突破了动物消费的质和量。所以分封制和世袭制的先天决定论的本质也是为了满足贵族的高质量消费而将“贱族”奴隶们变成了生产者。(1)贵族的消费即人的消费。它的质、量一直在上升。(2)至少从奴隶社会开始,“生产”就已经悄悄地逐步地融入人性。(3)在社会意识中分配意识占绝对优势。并用先天论和世袭制等制度固定分配,社会属于静态的社会。人所拥有的物质的东西则被视为财富。财富主要属于消费意识。

第二、生产成为人性的一个方面,即人既是消费的人又是生产的人。(1)用生产意识对封建意识进行革命,废除先天论的固定的社会关系,以生产为原则建立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本质是一个生产关系。(2)解放生产力、释放生产力、提升生产力。(3)使社会成为一个动态的社会。(4)生产劳动可以具体为一个简单的操作动作,它的单独发生并没有意义。即“生产”本身是一个体系,一个庞大的体系,可以称为经济。即人是经济的人。(5)人所拥有的一切可以不被理解为财富,而更应该被理解为资本、资料,使用则被理解为投资和消费两种。但都已经是属于生产意识了。

第三、阶级论调。阶级是在一定基本意识的基础上,根据某一个具有对立性质差别而得到泛化人的分类的区域。比如:(1)在分配(消费)意识指导下,根据贵贱对立性差别而得到两个区域:一个是贵族区域,一个是贱族区域。即贵族阶级和贱族阶级。(2)在生产意识指导下,马克思根据资产的对立性差别而得到资产区域和无产区域,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按这种分类,哪怕是一个百万富翁到工厂当工人也自然归于无产阶级。(3)在消费意识,人们根据财产的多少对立性差别而得到富产阶级、中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此,在学校学生基本上都是属于无产阶级。注意(2)和(3)中的无产阶级概念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