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民民小说大学
10455300000125

第125章 学习的动机与目的(1)

第六十章学习的动机与目的(1)

5—76步石:石再来澄清“学问”——学问不在箱子里。研究能够找准方向、提问能问到点子上属于质疑,叫有学问。学问不在箱子里,不在多少。

5—77正青智者问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步石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者是早已有之,我思故我在,但学者的德性在孔子看来发生了变化。我早已多次说过,我在这里发言是为了我自己,正如易道思维兄所说的那样是为历练我自己。

因为面对众多网友高手,便可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压力感,压力化做动力,于是我更加勤奋地学习、研究、质疑而思考,我思考我获得我进步,即为我自己。我有一个信念,虚心才可进步,压力决定速度。那种“虚心使人进步”的说法,可以使人误会只要虚心就进步了,可是你光知虚心而不知努力,进步可能要打问号的。虚心提供进步空间,努力提供进步实践。

按孔子的理论,学者为自己,即学者勤于学问是为崇德、徙义而解自己之疑惑。那么如此的持之以恒,便可使自己仁知有德、学高,自然获得为人师的德与才两重资格,但学者并不以谋取这样的资格为勤学好问的目的,仅仅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与知识修养为目的。这完全符合老子关于做学问的“六不可”原则。当有求学者自愿前来可以传授道德的知识。那是后事是不在计算之中的事是自然的事。

大家看到现在有的学者学问并不用来修为自己以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知识有修养的人,而是为了开门立户、建帮立派,谋求修为他人而收取弟子与学费。而对自己则是一味的放任自流,道德下行没有止境。甚至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以剪除其他、惟我独尊。这是思想与学术的悲哀啊!孔子所说的为人就是为自己谋取名利。为人——对他人进行作为,比如用学术傲视人、捆绑人等。

学问,为己而利人;为人而利己。

学术、医术都不可强加,所以有求学、求教、求医之说!强加则必然行排斥异己之事。学者之间和而不同是学术自由的主义!学者不能把自己退化为怀疑论者,也莫要追求“文武”双全!你以怀疑办事,你哪里能被称为学者呢?文武全来,哪里能算是和平使者呢?

学者啊!还是先为自己吧!你的德不够厚,就去为人就可能害人啊!在理论上,可以将人分为学者与行者两类,那么学者总是应该为己的,而行者可以为己可以为人。志于学者,安心学问。打枪放炮,不务正业,伤风败德。

101404203网友:只为己无好果!若无自己的那事,就不来此发言,是否?真是如此只为己,法言就没有好的结果。步石回复:不好意思,可能是我没说清楚,学为己,不是其它为己,学为己,通俗讲就是通过学修理、修养好自己的大脑。一个勤奋自学的人只可能因此提高了自己。比如软件升级,自己学只能是给自己大脑的软件升级,为己与利己不同,争取再讲清楚一点,在理论上我们一旦将某人称为学者,则意味将人群至少划分为四类,那就是学者、行者、非学非行者和学行合一者,学行合一有点类似于陶行知的知行合一。学类似于知,知只能是自己知,不会“知”到别人的脑袋里去。如果有哪位朋友到我这里来发言与我理论,那么严格说来他已经不是单一的学者了,而是学行合一者,或说是知行合一者了。所以,“学为己”毫无不欢迎来发言之意,永远欢迎大家来发言。因为学需要交流集思的行。孔子说“学为己”,也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矛盾。

盛东风网友:楼主将孔子的“为人”说成“对他人作为”,不错。而从楼主的语言语气知“作为”都是些“不好的作为”,这在逻辑上来讲就有遗缺——“好的”。楼主喜欢搞积极的理解与消极的理解两种理解,那么还缺一种理解——积极的理解。愿闻其详。步石回复:回答质疑:按作为论,不是把自己先培养好而学为人,第一你学未成,则能力不够而可能伤害人。第二道德修养不够则没有资格为人。第三强加则即便是出于好心,也可能是好心得不到好报。

作为论的所谓消极理解是针对当下的社会现实而言的,现在有的人自认为是学者了,其实是半瓶水晃荡作响,四处招摇八方求证,不可一世,而个人修养可谓极差,大家看到这样的人没有?学生求学上学从来都是学成归来而进入社会作为他人作为社会的。

有的人太不自知了,哪里会是明知的人呢?更为可怕的是将孔子的“述而不作”精神丢得一干二净,至多是翻译几本文言文的经典,再加一些自己的臆作,就到处宣布是自己的大作,并将以此建立门派作为自己的伟大梦想,但这样一来学者的节操完全丧失干净。

在学术不要说翻译、诠释,就是逻辑演绎,在原则都不宣布为创新,即不能认定为自己的创作的!真是抄袭公开化、合法化了!此风一长,学术界的灾难,国家的悲哀,人民的大不幸!比如老夫在这里逻辑演绎了不少论语中的章节,有网友感到很有新意,但老夫绝对不敢宣布属于自己的大作,只敢说都孔子的意思。老夫这样做并不因为老夫有多么的谦虚,而实事求是。

即便是我逻辑演绎的好,都统统是在为孔子打工打义工。但我说错了,错误却都应该是石的!不是孔子的本意。历史的教训不是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吗?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新学”——程朱理学给社会给国家给人民到底带来了什么?????!!!!同样的道理,可以预言,以老理论为内容进行包装而成的X学绝非创新,恐将害人!

101427659网友:不明白腐,何有反腐的措施?步石回复:官员腐败与学术腐败广有联系,现在学术腐败被忽视。现在的个别人,不为五斗米折腰,那是因为看不起,直接做起盗墓贼了。

世俗的创新与学术的创新概念完全不同的,世俗的,戴一红头盖就新人了,而在学术那是要换DNA的。

按目的论,可以认为孔子在说他的古代学者的作风,并给他的当代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要把“为”与“利于”等同起来,即为己就是利于自己,为人就是利于他人。他叙述事实,没有批评任何人,鼓励他的当代学者。

按目的论,孔子是在说他的古代人中的学习的人进行学习研究的目的只是为了修养完善自己,通过学习研究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知识素养和礼仪修养等。国家三请四邀,可以为国施展自己的所学。否则就做隐士。孔子在论语中列举了一些隐士,而在他的周游列国的过程中也碰到了一些隐士,反映到孔子在世时,隐士文化还是很盛的。

我们不能因此而责怪远古高人没有为人民服务之心,而是那时还处于荒蛮时代,他们的学问太过先进,如果国家不用,他们能与谁说去?如果有国家要使用他们的所学,他们还要考察,如果不利于人民,他们宁愿去做隐士,是十分可贵的道德品质呢!所以孔子以赞许的口吻提到远古的隐士。但当提及他当世的社会中隐与现的问题时,他明确地以两可回答。

学问首先是修为自己,把自己的道德加厚加宽,知识足够广博而精深,礼仪具有绅士风度。孔子肯定这一点,肯定要使自己所学发挥正能量,否则宁愿不向社会发挥能量。但他又鼓励志于学的人们在学习的时候或更是在学习之前就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志向。

孔子关于出世与入世的价值观虽然是两可,但他自己一生坚持积极的入世态度。无论多么艰难困苦他都在社会上积极奔走。可以认为他以实际行动否定了消极的出世态度,只是他不干涉他人的自由,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可是有的人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就看不惯别人的选择并设法狭持他人。这样做严重玷污自由精神!要想想,如果没有自由你能畅行你的选择吗?

综合论:按目的论,学为己而又为人,完善自己利于他人。按作为论,学即修为修养自己,学高为师又可造就他人!孔子身体力行开办学校教育。可以理解孔子的这句话是为自己制作的开辟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事业的理论工具。当时是现实为用的。他开辟的事业现在终于发扬光大了。

这样的理解,从中又可以知道孔子绝非顽固守旧之人,善于继承好的,同时很会为自己的创新创造制作与传统密切联系起来的理论,真是做到了继承的发展!肯定过去的一点,紧接着正位自己的一个新点。

这种技巧在现实生活中不是经常使用吗?你要人家接受你的,总是经常先称赞人家的好的地方,人家感觉到你的善意甚至感觉你是一家人,然后容易接受你的。可是有个别人并不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到人家家里横冲直撞,命令人家在家里也要收敛要听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