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民民小说大学
10455300000108

第108章 应聘规则

第四十六章应聘规则

5—62正青智者问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于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步石答:现在应该被理解为文化素质,应聘的素质。

石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告知,做人务必要“温、良、恭、俭、让”,但石很反感这一句话,石母亲告诉过石“好马被人骑,人善被人欺”、“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现在如果你看论语,传统的解读就自然出现了,因为论语是文言文,总是原文与解读合体而出现。而传统的解读与石从小听到的差不多。现在我们来仔细看看论语,这哪里是孔子说的呢?这哪里是做人的唯一标准呢?其实它就是应聘人、客人的行为规范!但是主人应该如何做人呢?没有说!

首先,在本章孔子并没有说一个字,而是子贡在猜测孔子为什么所到一邦,必然会“闻于政”的原因。

以猜测为做人准绳,糟糕透顶。

这个“闻于政”与“问于政”与被问政恐怕有不同呢!“闻于政”的说法说明国君虽然与孔子谈论国政,但是并不是向孔子请教。

本章的重点在于子贡明确指出的,那就是孔子能与君主们谈论国政是孔子自己主动谋求、主动争取到的,而不是君主们主动请孔子来不是他们主动向孔子请教。性质不同,想必你都清楚了。

一个人来到一个国家,能被国君接见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要有一定的方法手段,有的人献宝贝,有的人献黄金,有的人献计策等等,以石看,孔子能获得被接见,是因为他是一个文化名人,所以君主们愿意接见他,但要是被留下来继续深入地谈论国政,孔子就必须讲究一定的方法,使国君们产生与自己进一步交谈的愿望。

孔子所用的方法,子贡猜测为“温良恭俭让”。双方的目的都很明显,在国君是要考察孔子的政见和才能;而在孔子则是谋求职位,争取被聘用。所以说,孔子第一是主动登门的客人,第二是主动寻找的应聘者。你想,我们去亲戚家做客,怎么能老三老四呢?对吧。总是客客气气的,即温良恭俭让,只有这样,主家才可能热情招待甚至挽留。本质:不以教导者和强求者姿态出现,而有应试的表示。

温——平和的神态,

良——良好的心理素质。

恭——尊重对方的表示,

俭——不讲究招待的俭朴形象,

让——让人有选择的自由,即不强求。

要知道,孔子在当时并不是被普遍认可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作为应聘者,可能还有刻意的迎合吧?

徙义,就要凡事问为什么?本章的为什么——善于选择合适的态度与方式方法。本章的要义:为人处事要善于选择合适的态度与方式方法。这个要义是道德呢?还是道理呢?反正不要动不动把什么都说成道德。

好了,这样的分析在逻辑上做到与孔子的“唯有仁者能爱人能恶人”接通了。

正青智者:这样一来,“温良恭俭让”就不能作为道德教条拿来进行道德说教了,你这样做会得罪人的。步石:请问,国君接见你,你想与他谈国政,你不“温良恭俭让”你能怎么的?这个道理不是太简单了吗?但是石不能说谎,石在还原事实,还原语境,本章所指语境特殊。既然语境特殊,就不易普及,不能普及,就不能拿来作为道德标准要求人民,但它是程朱理学,封建礼教的一个理论支点。与“逆来顺受”等胡说联合起来枷锁人民,丝毫不能反抗!正青智者:请继续展开。步石:

为人处事的同一原则:有理有利有礼有节合法。

子贡的猜测得到孔子的认可吗?不知道。

孔子在陈地被围困讲温良恭俭让了吗?

孔子这样做也算是仁至义尽、道德模范了,可为什么被当时的社会称为丧家犬呢?

温良恭俭让是一壶美酒,是茅台,请你仔细想一想,温良恭俭让能不能作为道德规范使用?有人说,这都是过去的事情了,不是的,现在五德五常已经拿出来了,如果不加阻拦,那么三纲和这些东西都会被搬出来,这在有的人那里叫回归正统。

中国的传统道德家们将理论建立在猜测之上,理论就这水平,您说说看能不衰败吗?想想再说!

大家知道,法家早在汉武帝时期就被罢废了,那么中国后期无论什么无论好的坏的,你都怪不到它的头上了。第一法家在中国无法做千古罪人。而他们对后世的影响力一个是中国大统一;一个是废除奴隶制;还有君县制。这些可都是功劳啊!第二、传统文化有“拍马屁”和“马屁精”的说法与行为的,你如果带消极的态度从本章开始在论语去综合几章,论语作者描述的孔子,活象一马屁精。而后世是独尊儒术的吧?

温良恭俭让应该是出于一种自然的流露,比如你见到了爱人,肯定是这样的,你和好朋友聚会,也会是这样的,对吧?你对待父母,也是如此。但即便是自己的至亲执友,也会有矛盾的,也吵嘴的,对吧?所以道德行为规范何必那么严苛呢?对吧?所以夫妻之间讲没有隔夜仇,还是恩爱夫妻。

解释:石从没有把孔子看成马屁精。即论语作者对孔子的的观察与描述是有误会的。

再问你,老板到月不发或少发工资给你,你怎么办?整个论语,回避奴隶,消极地看就是无视奴隶的存在,而在今天就是忽视、轻视甚至是蔑视基层老百姓的存在。专门走上层路线!还道德高调漫天飞!这个走后门、走上层路线的不良作风,怪谁头上?

注意到,为回归所谓的正统,男女平等也有错了,要男主外女主内,此言一出,引来喝彩,什么人喝彩?无能无用懒惰的男人是也!现在有不有女博士难找对象的现象?如何解决?要她们回家主内?太腐朽了吧?现在,我们应该根据存在大量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的形势,鼓吹理家与外出同等重要,要有分工,鼓吹时代不同了,男人主内也光荣。

石就看过一部美国影片,讲的是老婆开直升机,丈夫在家主内,也能相互尊重、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兴旺,说明美国曾经也有这样的问题。你看人家是怎么解决的。

一遇到问题,就只知道照搬古法,无能腐朽的现象。

你想想,春秋战国时代,为什么孔子的学说不灵光?我们现在又是处于什么样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汉族到底占统治地位多少年?全世界都认同汉唐,而在汉朝,儒术才提倡,唐朝又如何?你仔细研究过吗?我们现在又处于春秋战国时代!大家要警醒!各个国家并不只是比较上层社会、中产阶级,更加会比较底层社会!石看过一个资料,在边境上,老百姓互相访问,看住的看吃的,看穿的,秦国后来都在上!于是老百姓口口相传!秦国好!秦国后来解放奴隶了!为基层老百姓做实事,他们会比较,你能否让基层群众往你这里跑?这是民心的向心力,是根本!比你那个道德要管用千万倍!

群狼环视,你务必不要只会唱道德高调,而要给予基层群众看得见的实惠,否则你没有机会了。孔子承认儒家不成器。你没有成思,又没有成器,那么你一无是处。颜回不器,被饿死了!教训是深刻的!子贡是器则屡中。实际上,成器是基础,然后才有“不器”的问题!成器—突破而不器—再成器成大器,如此循环而进步。比如说我们有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它是一个器,我们要突破它然后造就新文化的新器皿才能获得发展!

再比喻,祭奠孔子大典的礼仪是否可以变化一下?跪拜是否可以拿掉?那难懂的古祭文是否可以改一改?是否可以象台湾地区那样让它拥有更多的群众性,文化性,减少政治性?不是说民众自发吗?对于孔子,请莫要说民众自发一词,因为民众自发祭奠的人没有是说教的人,都是为他们干过事实带来实惠的人。

梁武帝从道家取一“无为”,从儒家取一“礼”而合于佛家,便儒释道一家了,自私自利于他的“君权神授”,结果不得好死。但他的所作所为也并非没有可取之处,比如他十分重视理论工作并亲历亲为、信政合一。至于他想了什么、说了什么和做了什么都不重要,甚至都可以抛弃,以此说明什么叫做批判地继承!那么我们继承孔子什么呢?

——敢于思想(他主要是思考总结过去)和注重教学。

求人有不同的求法!讲一个适时有效。

温良恭俭让,作为理想向往之是完全可以的,但不能用来强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