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市场化进程中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
10165000000014

第14章 农村金融与“三农”问题(4)

四、模型设定、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计量模型

由于在中国农村,可利用的样本观测值是有限的,这就使简单模型的应用成为必要,这些模型只能考察我们所关心关系的基本内容。我们在这里引入了总生产函数的传统分析框架,在这一思路中金融发展水平被当作一项“投入”用于生产过程。这种方法已被大多数研究者采用,包括Feder(1982)、Greenwood and Jovanvic(1990)、Odedokun,M.O.(1992,1996)、Pagano,M.(1993)、Murinde,V.(1994)等等。

其中Y代表总的农村经济系统的总产出,K是农村总的资本投入,L代表农村劳动力投入,F代表农村金融发展水平。

表示农村经济的最大生产能力,此时一旦达到最大劳动力容量,农村经济就面临恒定的规模收益,总产出就取决于农村总的资本投入与农村金融发展的水平。

由于农村总资本的增长dK通常难以获得相关资料,本研究中用农村投资的滞后变量TZ予以替代。而对于金融发展程度的衡量,已有相关研究作了一些共性的选择。King&;Levine(1993),Atje,R and Jovanvic(1993),Murinde,V.(1994),Odedokun,M.O.(1996)在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中都涉及了货币存量对GDP比率(M2/GDP)和信贷存量对GDP比率,他们认为前者可以用来衡量银行体系对帐单的负债方对经济增长的效率(资金来源的效率),后者可以用来衡量银行体系对帐单的资产方对经济增长的效率(资金运用的效率)。据此,本研究同样从资金来源LY(农村储蓄)和资金运用YY(农村贷款)两个角度考察农村金融成长水平。

这一计量模型表示农村投资水平,以及农村储蓄水平、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水平的提高都能够对农民收入增长产生影响。

2.数据说明

本研究涉及的变量和数据资料主要包括农村经济变量和农村金融变量两个方面。对于农村经济的总量指标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利用1978-2003年的农业总产值和乡镇企业增加值之和作为整个农村的总产出,再除以1978-2003各年内的农村平均人口数,得到农村的人均产出(RGDP);此外,本研究还选择了中国1952-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1978-2003年农村人均消费、人均农业投资等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而对于农村金融成长绝对水平的衡量,本研究选择1978-2003年人均农村居民储蓄和人均农村贷款指标予以分析;农村金融成长相对水平的衡量,本研究选择1952-2003年的农村居民储蓄比率和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比率作为分析的指标,并利用它们考察农村金融成长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本研究所涉及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奋进的四十年1949-1989》、《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史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9》。

3.实证分析方法

为了避免模型出现伪回归的现象,在本研究中首先将利用Dickey&;Fuller(1981)提出的考虑残差项序列相关的ADF单位根检验法,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对于非平稳性的变量进行处理使之成为平稳时间序列。如果变量是单整的,那么我们将对相关变量进行协整检验(Cointegration Test)分别确定整体金融成长和农村金融成长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协整理论是研究分析非平稳时间序列的一个重要方法。Engle and Granger(1987)指出,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非平稳时间序列(含有单位根的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能构成平稳的时间序列,则称这些非平稳时间序列是协整的,称得到的平稳的线性组合为协整方程,可以认为协整方程的存在说明这些变量(即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本文将采用Johansen提出的协整检验(JJ检验)方法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得出协整检验的结果以后,如果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我们将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进行短期因果关系分析;如果变量间不存在协整关系,我们将利用变量的差分进行格朗杰因果关系检验法(Granger Causality Test)以展开对这些变量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分析。格朗杰因果关系的基本原理是,如果变量Y2过去和现在的信息有助于改进变量Y1的预测,则说变量Y1是由变量Y2格朗杰原因引起的(Granger-caused)。格朗杰因果检验中最重要的是滞后时间长度的确定,在实际分析中检验的功效取决于最优滞后期数的确定。如果滞后期数随机确定,会导致检验结果的错误。在该项研究中,最优滞后期数的确定是按Schwarz评价标准(SC)确定的。

五、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1.单位根检验

2.协整检验

由单位根检验可知,RGDP与TZ、DK和CX都是单整的。因此,可以利用Johansen检验(JJ检验)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而Johansen协整检验是一种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检验方法,在检验之前,必须首先确定VAR模型的结构。根据AIC和SC准则可以确定式(9)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数为2。同时,利用Q统计量检验、怀特检验和JB检验进一步检验滞后期数为2的这一VAR模型,发现其拟合优度很好,残差序列具有平稳性,的确是最优模型。在此基础上,这四个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农村人均GDP的增长与衡量农村金融发展绝对水平的农村人均贷款和农村居民人均储蓄,以及农村投资之间在1978-2003年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农村居民人均储蓄、农村人均投资与农村人均GDP之间存在正向作用关系,而农村人均贷款与农村人均GDP之间是负向作用关系。这说明1978-2003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储蓄、农村人均投资的增长,从总体上来说,有利于农村人均GDP增长;而农村人均贷款的提高,在1978-2003年,对农村人均GDP的增长显然是不利的因素。我们省略投资因素,单独进行农村人均GDP与农村金融相关变量的协整检验,发现农村金融成长与农村人均GDP的这一长期均衡关系仍然存在,而且符号相同,说明这一关系是稳定的。

同样的原理,对农民人均收入FR与衡量农村金融成长水平的绝对指标农村居民人均储蓄、农村人均贷款和农村人均投资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农民人均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储蓄、农村人均贷款和农村人均投资四个变量之间并不存在长期关系。由于,在1952-2003年之间,农民收入FR与衡量农村金融成长水平的相对指标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比率RL和农村居民储蓄比率RS也是单整的。因此,同样利用Johansen检验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结果表明,这三个变量之间也不存在协整关系,即农民收入增长与衡量农村金融相对成长水平的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比率和农村居民储蓄比率之间在1952-2003年间同样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3.短期因果关系检验

由于协整检验反映出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成长之间存在长期关系,因此,本研究进一步利用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变量间短期因果关系的考察,在最优滞后期时DK不是RGDP的Granger原因,RGDP也不是DK的Granger原因,这说明在1978-2003年期间,农村贷款的增长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短期因果关系。虽然,RGDP是CX的Granger原因被拒绝,但是,在1%的显著水平下,可以发现CX是RGDP的Granger原因,这说明在1978-2003年期间,农村居民储蓄的增长在短期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与协整检验结果一致,农村储蓄的增长与农村GDP增长之间是正相关关系;说明在1978-2003年期间,农村居民储蓄的增长是促进农村GDP增长的正向原因。

由于FR与CX、DK,FR与RL、RS这两组变量之间均不存在长期的关系,我们进一步利用格朗杰因果检验对变量间的关系予以分析。在最优滞后期时,无论是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比率RL还是农村居民储蓄比率RS,在10%的置信度下都没有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格朗杰原因,农村金融中介的发展并不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显著性因素,与协整检验结果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农民收入增长是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比率提高的格朗杰原因也被拒绝,农民收入增长只是农村居民储蓄比率上升的原因。Greenwood和Jovanovic所揭示的收入水平提高推动金融组织和金融交易发展的观点,在中国农村信贷发展中也没有得到验证。

农民收入与农村金融绝对水平的格朗杰因果检验的结果。在最优滞后期时CX是FR的Granger原因,这说明在1978-2003年期间,农村居民储蓄的增长是农民收入变化的原因;而DK与FR之间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这说明在1978-2003年期间,农村贷款的增长是农民收入变化的原因,而农民收入的变化也引起了农村贷款的增长。

农村居民储蓄、农村贷款的增长都是农民收入增加的原因,因此,建立农民收入关于农村居民储蓄和农村贷款的VAR模型以进一步分析。

农村居民储蓄、农村贷款的增长对农民收入作用的符号关系。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农民收入与农村贷款的增长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农村储蓄的增长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在1978-2003年期间,农村贷款的增加是农民收入增长的负向原因,而农村储蓄的增长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正向原因。

六、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

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1、从资金运用角度看,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显著地约束了农村经济增长。农村正规金融的农村贷款不仅对农村经济增长效应促进不显著,而且对农民收入和农村GDP增长有显著的约束效应。这是因为农村贷款或是仅在名义上存在,实际投向非农化,或是由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缺乏应有的金融能力,只是形式上存在而已,其运动的结果必然是农村贷款投向错误、运用效率低,不仅不能促进农村经济规模化、科技化、产业化,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反而可能扭曲农村资源配置,甚至导致贷款“血本无归”、“自身难保”。直接说明了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不仅不能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反而抑制了农村经济增长。2、从资金来源角度看,农村居民自身积累能力的提升显著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表明中国农村农业的小农经济生产经营特征明显。农村居民储蓄对农村经济发展各项指标均有促进作用。将这一结果与本研究的其他实证结果相结合,并置于中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中,可以发现,该结果所说明的正是我国农村经济增长中,农村的有效资金来源仍然处于小农经济的自我积累自给自足阶段,农村正规金融只充当了“保险箱”或“储钱罐”的角色。同时,农村居民通过自身资金的积累与自有资金配置的能力不断提高,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生产能力,并对农村经济增长产生了远远高于正规金融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