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市场化进程中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
10165000000011

第11章 农村金融与“三农”问题(1)

第一节产业结构调整与增进城乡收入实证研究

倪克勤 马正兵

摘要:经济发展应实现国民产出增长、产业结构优化,更应实现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社会普遍进步。由此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让全体人民在改革发展中共享成果?从经济学的视野看,普遍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标杆。在考察各省区市城乡收入结构与产业结构之关系后发现,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与承接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弥合区域收入水平差距的根本途径,适当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降低城乡收入差距的合理性制度选择。

关键词:收入;产业结构;差异;经济发展

一、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要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过上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纲要》和温总理的讲话均表明,如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已引起了高层的深入关注。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决定了其必将成为“十一五”时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内容之一。从学术上探讨这一问题,首先必须就两个方面做出回答。第一,改革发展的成果是什么?第二,如何让人民共享这一成果。对于改革发展的成果,也许有不同的角度加以界定,可以是经济学的,社会学的,法学的等等。在经济学视野中,考察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们从改革发展的受益情况。经济学家库兹涅兹认为,经济发展不仅表现在人均产值的增长,还表现为产业结构的优化、人均收入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经济基础、文化背景、资源禀赋差异很大,加之区域经济发展上的梯度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非均衡、城乡不对称现象更加突出。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反映在各省区市人民生活水平上,首先突出表现为各地人均家庭收入的结构性差异,这种收入的结构性差异又主要受制于家庭收入的不同来源。其次,家庭收入的区域差异还表现为城乡收入差异。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造成的区域收入差距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如果这种不平衡过大,将会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定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鉴于此,本文尝试应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我国各地区城乡家庭收入的结构差异和产业结构差异结合起来开展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城乡收入结构、增进城乡收入的策略措施。

二、城乡收入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分析

(一)收入差距的描述性分析

1.城乡收入差距的总体演变趋势

考察城乡收入差距应当从显性和隐性收入两个方面着手。所谓显性收入主要是指能用货币价值衡量的居民可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收入,大致相当于目前我国统计体系中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家庭纯收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呈逐步扩大的趋势,造成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因此,如何提高农村家庭收入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上述城乡显性收入差距,尚不能反映二者之真实差距,因为还有隐性收入尚未统计。所谓城乡隐性收入是指不能直接用货币衡量的收入,但又是居民实际能享受到的福利,大致包括各种住房、物价等方面的补贴和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费用。若考虑隐性收入,城乡收入差距就更为悬殊。但由于数据统计的困难,本文主要依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因此主要是对城乡显性收入差距展开研究。

2.收入的区域差距描述

收入的区域差异主要体现在沿海较发达地区与内陆欠发达地区的差异上。京、天津、上海、浙江、广东等省市城乡收入均较高。实际上,该图也清晰地揭示了城乡收入差距。但是,综合收入的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来看,实际上收入的区域差距并没有城乡差距显著。为什么城乡收入差距如此显著,下面从城乡收入的结构差异进行分析。

3.城乡收入结构差异分析

根据现行统计指标,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是指农村住户和住户成员从各种来源渠道得到的收入总和。按收入的性质划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指农村住户成员受雇于单位或个人,靠出卖劳动而获得的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指农村住户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筹划和管理而获得的收入。财产性收入指金融资产或有形非生产性资产的所有者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资金或将有形非生产性资产供其支配,作为回报而从中获得的收入。转移性收入指农村住户和住户成员无须付出任何对应物而获得的货物、服务、资金或资产所有权等,不包括无偿提供的用于固定资本形成的资金。一般情况下,是指农村住户在二次分配中的所有收入。类似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构成。

显示了2005年各省区市城乡收入的来源。从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来看,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构成其主要收入来源,约占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91.62%。但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在各省区市的结构又有所不同: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较发达的省市,工资性收入高于家庭经营收入,而其它省区市家庭经营收入仍是农村家庭纯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就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来看,工薪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二者之和平均约占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92.51%。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经济较发达的省市,转移性收入占较高的比重。下面从产业结构的差异和城乡收入的关系进一步寻找造成差异的原因。

(二)城乡收入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计量检验与经济解释

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产业产值相关性分析

首先分析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来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关性。数据样本为2003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收入变量分别为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产业变量为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记为。以上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6)》。应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可以得到如下计量分析结果。

计量分析的基本信息:只有第一组典型变量的是显著的。其典型相关系数为0.890955,P值<0.0001,贡献率达到了92.75%,即该组变量可以解释92.75%的相关经济信息。根据这些统计量信息,可以从典型相关分析结果中提取第一组典型变量构造如下典型相关模型。其中,表示收入变量的综合指标,为典型相关中的被解释变量;表示产业变量的综合指标,为解释变量,也就是影响变量。

一方面,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四种来源中,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工薪收入(载荷值最大,为0.8269)最为相关,其次为转移性收入(载荷值为0.2398),而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的影响很小。另一方面,产业产值中,与总体产出最为相关的是第三产业产值(载荷值最大,为1.5106)。这一典型相关性表明,发展第三产业对提高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影响最为显著。

进一步,从收入来源与收入的相关性分析来看,工薪收入、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与城镇居民总体收入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17、0.3295、0.5828、0.7232。从第一、二、三产业产值与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的相关系数来看,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0901、0.5151、0.7187。这一相关性也支持了上述典型相关的经验结论。上述典型相关性揭示了产业结构调整对提高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一条基本路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居民就业→提高城镇居民的工薪收入→提高人均纯收入。

2.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产业产值相关性分析

用同样的方法对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来源结构与产值结构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可以得到如下计量结果。

在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四种来源中,最主要的为工资性收入(载荷值最大,为0.6973),其次为财产性收入(载荷值为0.4252)。尽管多数省区市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但在典型相关分析中,它对综合指标的影响并不显著,而且其载荷值为负数,这意味着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村家庭总体收入中呈下降趋势。在产业结构变量组中,最为相关的是第三产业产值。综合分析方程(3)、(4),可以发现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增进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一条基本路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产值增长及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农村家庭的工资性收入提高→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提高。

进一步,从收入来源与收入的相关性分析来看,工薪收入、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与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相关性来看,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209、-0.0681、0.7780、0.7118。从第一、二、三产业产值与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相关系数来看,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1627、0.3458、0.5661。这同样证明了发展第三产业对提高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具有较显著的作用。

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方程(1)和方程(3)的差异发现城乡收入在结构上的差异。两个方程均表明,工资性收入构成了城乡家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但它们在经济含义上存在着一定差异。城镇居民家庭的工薪收入较高,不难理解,因为城镇工薪阶层的比例高。而农村家庭的工资性收入主要来源于农村住户成员受雇于单位或个人,靠出卖劳动而获得的收入。这实际上主要是指农村剩余劳动的转移而获得的收入。从这个意义上就不难理解第三产业发展通过提高工资性收入改善城乡家庭收入的突出作用。其次,我们注意到转移性收入构成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而转移性收入在农村家庭收入中的分量相形见绌。由此说明,收入分配制度、社会福利安排是造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最后,城镇居民家庭收入中的财产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在各省区市的差异比农村家庭在各省区市的差异小。这说明尽管各省区市的城乡收入差距是普遍存在的,但其结构是不对称的:城市居民家庭收入的区域差距主要体现在工薪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上,而农村家庭收入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家庭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上。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简短的结论

本文通过计量分析各省区市城乡收入结构,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城乡收入水平、区域收入水平均与产业结构具有典型相关性,产业发展通过促进就业提高人民工薪收入进而促进城乡收入整体提高是产业结构调整增进城乡收入的基本路径;第二,通过分析产业结构与收入水平之相关性和对比城乡收入结构之差异,可以发现,城乡二元产业结构是导致城乡收入差异的根本原因,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是形成区域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而城乡收入分配、社会福利安排的分割进一步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但不是根本原因;第三,由此而来的政策含义是,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发展第三产业)以及促进产业在区域间的有效转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是提高城乡收入水平、弥合城乡收入和区域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而调整收入分配制度只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外生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