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市场化进程中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
10165000000001

第1章 序言

2007年8月4日,第七届“中国金融论坛”在广州隆重举行。本届论坛由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和广东省信用社联合社联合主办,《金融时报》社、《中国金融》杂志社、《金融研究》杂志社、《南方日报》社、《银行家》杂志社等五家媒体协办。广东省政府宋海副省长,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张红宇司长,中国人民银行调统司常斌副司长,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局龚明华副局长,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黄达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丁任重教授,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刘锡良教授,中国社科院王松奇研究员,辽宁大学白钦先教授,广东省信用联社罗继东理事长等政府监管部门、金融机构、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300余名国内代表出席了论坛。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剑桥大学詹姆斯,莫里斯(James Mirrlees)教授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徐滇庆教授等国外代表也出席了会议。参加此次会议的还有全国31家省信用联社及广东省99家联社的代表。

本次论坛以“市场化进程中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为主题,采用主会场与分会场结合的方式,两个分会场分别围绕“中国农村金融——体制与机制”、“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与创新”展开讨论。旨在为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加强对农村的金融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若干理论探索和支持。会议着重讨论了以下议题:

一、市场化进程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及其对农村经济金融的本质诉求

今天的“三农”,从内涵、目标、政策和标准上,同以往任何时期相比,都是历史性的转折,由此,也必然出现一个崭新的发展期。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能的发展路径与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其对农村金融带来的挑战是什么?为什么不能将城市金融移植到农村,而必须重新建立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在新农村建设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可能发挥什么作用?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新问题。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必须跳出以往的思维定势,深入探索农村金融体系的历史任务和市场定位,重新确立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刘锡良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农民如何摆脱小农经济的范畴,实现资本的集约化经营?二是乡村如何实现工业化,发展县域经济,逐步扩大农民收入的非农业化?三是如何提高农民的组织性,摆脱小农业的松散生产状态?研究农村金融改革的问题,必须从大背景上考虑。现有的大背景是农村问题的社会意义大于经济意义,现在中国面临由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过渡的新转折点。还须从农业部门及农村需求的角度研究农村问题。发展农村金融,必须创新理念、深化改革,这要求首先要解放思想,同时还必须尊重基层群众的创造,如果能够解放思想,能够尊重群众的创造,那么农村金融一定能逐步跟上。”

二、中国农村金融机制与体制的创新

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政策设计基本遵循了从需求到供给的研究思路,即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是规范发展适合农村金融需求特点的金融组织,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作用,建立农村信贷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在评价过去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力图发现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差距,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次上为解除农村金融压抑提供一个较好的突破点和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发展之路。代表们讨论了:现代农业需要什么样的金融功能?这些金融功能应由什么样的金融机构来承担?财政、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及民间金融的边界如何划分?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如何体现?具体来讲,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功能与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如何进行协调?资本的效率如何体现?商业性金融是否适合农村经济发展?是否必须发展合作性金融?政府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作用是什么?直接融资市场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发挥的作用?如何全方位地吸引社会资金的进入,放松金融管制,培育竞争性的金融市场,构建一个多层次的动态农村金融体系?在未来的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金融体系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放宽农村金融管制。解决农村融资问题,中国要建千家村镇银行,同时必须重新设立一套新的金融监管体制,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撬动农村经济循环。

三、中国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

必须扩大农村金融的研究视野,打破区域限制,立足于农民收入增加与农业发展,从城乡统筹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农村金融体系,构建一个包括信贷、股权、保险、期货、租赁、基金等在内的大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下问题代表们的关注:如何在注重农民需求的现实性、多样性、特殊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进行农村金融服务工具的创新?如何构建一个包括补贴、贴息、抵押、担保、期货、农业保险等在内的农村风险补偿与分担机制?如何降低农村金融机构资金配置成本,提高金融机构运行效率?如何为农业产业化及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服务?如何在现有土地制度基础上进行创新,解决农民的初始信用及抵押品等问题?农村金融要为农村发展注入活力,要建设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方面,还需尽快将保险、理财、租赁、银行卡等一些比较成熟的产品推广到农村地区。最后是要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要给予良好的信用文化和信用意识,创造新型的农村担保机制和方式。

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前瞻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既往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改革成败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金融改革的进程。大会重点讨论了以下问题:如何评价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阶段性成果?如何在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农村信用社商业化改革的目标与农村的距离是否越来越远?是否要进行合作化改造?在改革进程中,对于央行票据兑付、不良贷款处置与增资扩股等具体问题如何解决?

本届论坛得到了大家的大力支持,收到了很多优秀论文,这里选取一部分集结出版。遗憾的是,由于版面原因,有很多的优秀论文我们没有收录,大家可以进入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的网站下载电子版本。最后,对支持本届论坛的学者、专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