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习惯的打造(现代人生成功方案丛书)
10162800000004

第4章 习惯的力量(4)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世界这座大军营里的士兵,如果没有极为特殊的情况,或者说,只要我们还能动弹,我们就没有理由不按时出操。

千万不要被你的不良情绪和不良习惯左右你自己,如果是那样,你就成了你健康凶手的帮凶。也不要一感觉身体不适,就自顾自怜起来,放松自己,同情自己,那样你很快就会成为你不良情绪和不良习惯的奴隶,并且很难翻身。

有些人神经兮兮,总是怀疑自己有病,结果反倒惹病上身。如果不慎将脚弄湿了,就担心会由此患上伤寒或感冒;如果被冷风侵袭了,就万分担心染上可怕的疾患;如果打了几个寒战,咳嗽几声,就惊恐得如同得了艾滋病一样,大动干戈,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屡见不鲜,他们思想中的疾病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身体免疫力,使身体易遭受病菌侵袭,有可能真的引病上身。

因此,我们要学会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理智地控制好自己,使病菌无处可钻,而要控制好自己,首先就要保持思想健康,只有这样,健康才会与我们相伴。

能控制好自己,就相当于把自己放置在一个可以抵御病菌侵入的堡垒里,各种不利情绪和古怪想法再也无法伤害你。如果你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进取,你就会发现,诸如头、胃、肝、脚等小恙不再会令你分神,你也会更健康,但是要注意,如真的身体不适,确感有病也还是有必要去医院诊治的。

实际上,要自我感觉良好,不草木皆兵并不是一件多难办到的事,只要做到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可以了。只要不向一些小毛病屈服,坚持干自己应当干的事,这些小毛病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我们不是经常遇到早晨感觉不舒服,而到中午就什么不适现象都没有的事吗?所以我们这样做并不是胡闹,而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

生活中总感觉身体不适的人大有人在,无论睡眠质量有多好、食欲有多强、脸色多红润,当有人问他感觉如何时,他总会声音中透着忧愁地说:“不怎么舒服”、“一般”、“很不舒服”,似乎他们永远身体欠佳,总处于亚健康状态。与他们谈话,他们的谈题也总是自己,内容也只是向你诉苦,说自己消化不好、忧愁烦闷、手脚不听使唤、说话不利索等等,听后很让人感到压抑和沮丧。

这种人发病有规律可循,一般说,春夏两季发病时候较多,每到这两季气温一变化,他们就会感到身体突然不舒服起来,预感要生病,于是他们在身体上和心理上做好了预备生病的准备。即使身体清清朗朗,也会表现出一副昏沉沉的样子,并采取了一系列预防和医治疾病的措施。他们整天把自己深陷在沙发或床上休息养病。这种懒散的作风极大地磨损了他们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解能力,致使正常工作无法进行下去。因此,如果你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不能向这种倾向低头,一定要千方百计克服它。它就像一个无孔不入的狡诈敌人,时刻在寻找着你露出的破绽,一旦让它们得逞,它就会在你身体内部扎根毒害你。因此,尽管有时候身体不适,也要振作精神,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在自己身体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做好每一件事。

另外,还要注意不要与那些整天昏昏沉沉,做事提不起兴趣,喜欢自顾自怜的人接触,因为与这些人打交道很容易使你也染上这些毛病。我们还要知道,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是与他的自信心有着紧密关系的,如果内心里深信自己有力量、有能力抵御各种病菌的侵入,那么,病菌还真的无法侵袭你的机体。这种深植于内心的顽强的力量具有很强的自我保护作用,一切的身心疾病在足够强大的自信心面前都将是微不足道、不堪一击的。

当指挥官和他的士兵心生怯意时,就意味着他们将要落败。当你想到自己抵不过敌人的攻击,很快就要被俘虏了,那你真的很快就要投降了。

每一天充满热情、集中精神、努力做好每一件事,不胡思乱想,不向坏毛病、坏习惯低头,将会使你远离疾病的困扰,使你变得更快乐。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与疾病作斗争而又取得不菲成绩的名人大有人在。例如: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著名女诗人伊丽莎白·布朗宁、著名作家塞缪尔·约翰逊,还有凯恩博等等。这些备受人们景仰的杰出人士不顾疾病缠身,坚持创作,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果他们当初被疾病所俘,卧床休息,等到身体康复再进行创作,恐怕他们今天还不被人所知,只是一个凡夫俗子。同样,那些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人,也都不是一个“稍感不适”就卧床休息的人,否则,社会还怎样发展。从一个人是积极工作还是消极工作完全可以看出这个人的精神状况是不是健康、完善。

当你产生今天不想上班,或不想出去联系业务的念头时,绝不要同时产生在家懒散一天的念头。这种情况常发生在夏天,因为夏天是最易让人产生倦怠感的,你的如下念头:“我好累,今天就不去上班了,好好休息一天,明天再说吧!”“这天真闷,等天气凉快一点儿再去也不迟。”会让你遭受很大的损失。此时,你最需要的是激励,在有效的激励下,你会振作起精神,你应该成为自己精神的主宰者。你的精神就像前面提到的士兵,无论愿不愿意都必须接受训练,而你要像一位有决定权的指挥官,决不能允许你的士兵——你的精神纵容自己。

要对附在你身上的小毛病视而不见,不要让它们主宰你。你要做到当你意识到你头脑中出现这些小毛病将给你带来麻烦的念头时,就要立即驱除它,毫不留情,不要念念不忘它也许给你带来的麻烦,要用积极、健康的想法取代这些可恶的想法。如果你坚持这样做了,你会发现这些小毛病消失无踪、荡然无存了。

好习惯在于克服不良的天性

人的天性虽然是隐而不露的,但却很难被压抑,更很少能完全根绝。即使勉强施以压仰,只会使它在压力消除后更加猛烈。只有长期养成的习惯才能多少改变人的天生气质和性格。

如果你想改变你的的某种天性,那么你开始时致力的目标既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目标太大会由于受挫折而灰心,目标太小则会由于收效缓慢而汇气。在努力中不妨作些能鼓励自己情绪的事情,犹如初学游泳者借助漂筏一样。在取得成效以后,再从严严难克制自己犹如练功的人可以缚着重物走路一样。这种苦练比较难,所以其效果就更好如果某种天性太顽强,太难克服,那么可以考虑以下办法:

要长时间地严格约束自己。比如有人每当生气时。就在心中暗诵26个字母以制怒。

一点一滴地逐渐做起。比如有人在戒酒时,就采用每天比前一大少喝一点的力、法,最后戒绝。

当然,如果一个人有毅力和决心,能断然强制自己彻底根除不良习性,那是最令人钦佩的——“灵魂最自由的人,就是那种一举挣断锁链的人。”

此外古人还认为,矫枉不妨过正,用相反的习惯来改造天性,这也是不错的。只是要注意,那另一极端不要是又一种不良习惯才好。

在建立某种好习惯的过程中,不宜持续紧张,以便有机会时时回顾一下努力中的成绩和失误。人不能太相信一种大性的克服,因为天性是狡猾的,它可以在你警惕时潜伏下来,当你放松时又再冒头。它就像伊索寓言中那只猫一样,虽然可以变成一个女人安安静静地坐在餐桌前,但当一只老鼠出现的时候,她就又情不自禁地要扑上去了。对于一个人来说,或者应该有自知之明地避免这种现原形的机会,或者干脆高度警惕地多用这种机会考验自己。

在私生活中,人的天性是最容易显露的。因为那时人最不必掩饰。还有就是在一时激动的情况下,激动使人忘记了自制。

有的人的天性与他的职业要求相适合,这是很幸福的事。但是,那些能强使自己做与其天性不相合的事业的人,则是有毅力的。因此,如在治学方面,对于最不喜欢的学科,就要强迫自己遵守固定的时间。但对于那爱好的学科,就不必如此,因为思想会自然带着你向前跑去的。天性好比种子,它既能长成香花,也可能长成毒草,所以你应当时时见,因为我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这种想法,使我们没有改进自己的余地,也在通往成功的路径仁设下了障碍。想象一下,10个当代最有名望的画家齐聚一堂,围绕着一张圆桌团团而坐,一起对摆在圆桌当中的一个苹果进行素描。每一个人画出来的苹果都不会一样,因为每一个人看到的角度都不相同。

“意见”也有同样的道理。信念的异同,取决于身世与环境的各种因素,我们就是靠这些因素来决定我们的意见。固执己见的悲剧,在于它阻止了成长、进步和充实自己。它使我们自认为十全十美,但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人永远十全十美。固执己见者为了防卫自己的弱点,必然无法快乐而被孤立,这已是不争的结论。

你如何才能避免固执己见?只要你肯听听别人的想法,就可以做到。你的意见可能是错的,你应该有“闻过则改”的雅量。

固执己见是一种消极的癖性;心胸开阔才是应有的态度。前者会导致失败与孤立;后者则是获得成功与友谊的保证。

只要你肯向别人伸出友谊的手,只要你肯学习别人的长处,只要你了解别人和我们一样有获得成功的权利,你就不会再坚持己见了。你内心的成功元素会再度展开活动,而内心的失败元素自然就会偃旗息鼓了。

请记住19世纪美国诗人罗威尔的话:“只有蠢人和死人,永不改变他们的意见。”

严重的固执己见容易导致刚愎自用。

生命的意义就是改变。你每天的想法都会改变,道理很简单,因为你每天都不一样,而且每天的情况也不同,生命就是这个样子。自然界也因四季的变换而依序进展。你想象一下,如果一棵树在春天时倔强地拒绝抽发新芽,如果一朵花倔强地拒绝开放,如果一颗蔬菜或一粒果实倔强地拒绝生长或成熟,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你是否刚愎自用?你是否拒绝身体的改变与成长?你是否抗拒创造性的生活?抗拒微笑、友谊、宽恕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

16世纪的法国散文家孟达尼曾说:“刚愎与冲动,就是愚蠢的明证。”

要想从有限的生命中求取更多的生活,从小就必须开始革除消极感。这种感觉,是培育顽固、刚愎、忌妒与惰性的温床;这些习性能使你丧失抵抗力,而萎缩成微小的细菌。你是一枚微小的细菌,还是一个完整的人?答案在于自己内心。只要你能宽恕自己、友爱自己,你就能克服刚愎自用的心理。

但是择善固执与刚愎自用有所不同。假如你经过周详的考虑之后,发现你的信念对人类有价值,你应该为这个信念而奋斗。这并不是冥顽不化,而是建设性的决定。对你自己,对全人类,都有所稗益。

不要直接指出别人的错误

英国19世纪政治家查士德斐尔爵士曾对他的儿子作过这样的教导:“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

苏格拉底也在雅典一再地告诫他的门徒:“你只知道一件事,就是你一无所知。”

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个蔑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有可能带来难堪的后果。你以为他会同意你所指出的吗?绝对不会!因为你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断力,打击了他的荣耀和自尊心,同时还伤害了他的感情。他非但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还要进行反击,这时,你即使搬出所有柏拉图或康德的逻辑也无济于事。

永远不要说这样的话:“看着吧!你会知道谁是谁非的。”这等于说:“我会使你改变看法,我比你更聪明。”——这实际上是一种挑战,在你还没有开始证明对方的错误之前,他已经准备迎战了。为什么要给自己增加困难呢?

有这样一位年轻的纽约律师。他最近参加一个重要案子的辩论,这个案子牵涉到一大笔钱和一项重要的法律问题。在辩论中,一位最高法院的法官对年轻的律师说:“海事法追诉期限是6年,对吗?”

律师愣了一下,看看法官,然后率直地说:“不。庭长,海事法没有追诉期限。”

这位律师后来对别人说:“当时,法庭内立刻静默下来。似乎连气温也降到了冰点。虽然我是对的,他错了;我也如实地指了出来,但他却没有因此而高兴,反而脸色铁青,令人望而生畏。尽管法律站在我这边,但我却铸成了一个大错,居然当众指出一位声望卓著、学识丰富的人的错误。”

这位律师确实犯了一个“比别人正确的错误”。在指出别人错了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做得更高明一些呢?

罗宾森教授在《下决心的过程》一书中说过一段富有启示性的话:“人,有时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他错了,他就会恼火,更加固执己见。人,有时也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不同意他的想法,那反而会使他全心全意地去维护自己的想法。不是那些想法本身多么珍贵,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