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上下而求索(科学知识大课堂)
10156300000005

第5章 艰苦奋斗(4)

在自行车店工作的伙计中,幸之助算是最机灵的。可是,由于他的年龄太小,出售自行车这类事一般不让他插手。有一次,附近镇上蚊帐店的老板来电话,要一辆自行车。老板不敢怠慢。可当时除了幸之助再没有别的人了,于是,老板破例让学徒工幸之助去一趟。幸之助对自行车已经了如指掌。他来到蚊帐店,向村田老板详细介绍了自己商店经营的自行车的性能、特点和价格,别看是个孩子,介绍起自行车来却是有条有理,清楚明白。村田听了很高兴。但在谈到价格时,村田说:“回去跟你的老板说,必须九折出售我才能要。”幸之助听了,立即解释说:“对不起,村田老板,我们老板说了,最多只能打九五折……”“不要解释,你作不了主,回去跟你们老板说,九折,多一分也不买。”说完就不再理幸之助。

幸之助只好回去跟自己的老板说明村田的条件。蚊帐店老板还专门派了一个伙计听回音。当幸之助如实告诉老板,村田要求九折时,自行车店老板粗暴地对幸之助说:“不行,只能九五折,否则,不卖。你再跑一趟,就这么告诉村田先生。”“可是,村田先生说,只能九折,否则,他就不要。”幸之助为难地解释道。“九五折,少了不行!”老板用训斥的语气说,“你到底是谁家的店员?在替谁说话?”幸之助被老板训哭了。他被夹在中间,不知说什么才好。那个跟幸之助来的蚊帐店伙计,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什么话也没说,就跑回去告诉自己的老板。村田老板觉得幸之助这个小伙计怪可怜的,就同意按九五折买下了一辆自行车。虽然在第一次推销中遭受了不愉快,可是,这也给聪明的幸之助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这就是,做生意要讲究诚意,只有心诚,才能博得顾客的信任。

随着时间的延续,孤苦的幸之助在艰难困苦中逐渐长大了。他从一个爱流眼泪的小童工,在不知不觉中长成了一个清秀的少年小伙子。苦难锻炼了他的意志,艰辛为他提供了社会经验。他在艰难困苦的大学校里,学到了任何书本上也读不到的知识。这些宝贵的知识,成为他成就大业的无价财富。

渐入佳境

在艰辛的岁月中,幸之助练就了灵巧的双手,增长了社会经验,身材也长高了。这时候,日本的工业特别是电业有了飞速的发展。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电厂,那蛛网一样密布的高压电线,那神气活现的电业工人,都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少年幸之助。17岁那年,他决定中止在自行车店的学徒工作,到大阪的电灯公司报了名,成了该公司的候补招工者。当时,要求到电灯公司工作的人很多,而且公司的员额早已满员,想进入该公司的人必须耐心等待。

在等待电灯公司工作的期间,幸之助不能吃闲饭,可是,又没有什么好工作给他干。于是,他就到一家水泥厂当了搬运工。单薄的身体,少小的年纪,扛水泥包是非常吃力的。当少年幸之助被水泥包压弯了腰、涨红了脸时,那些身强力壮的成年人不是同情和帮助他,而是投以轻蔑的目光和嘲弄的笑声。这激怒了血气方刚的幸之助。他发誓,非干出个样子给他们看一看。为此,他咬牙坚持着。由于劳动强度太大,他累得便血了。然而,这未能让他退缩。经过3个月的坚持,他不仅能够轻松地扛起水泥包,而且身体素质和力量都有了很大的增强。

经过几个月的等待,电灯公司终于有了空额。松下幸之助如愿以偿地干上了电工工作。进电灯公司后,他先是干类似于学徒工的配线员助手工作,主要任务是领材料、为配线员打下手、给师傅打洗脸水、摆木屐等。从小吃惯了苦、过惯了学徒生活的幸之助,手脚勤快,眼里有活,学东西也很快,所以,给哪个配线员当助手,都深得师傅喜爱。通常学徒期为3年,再聪明的徒弟也要干一年以上。而年仅17岁的幸之助才干了3个月的助手,就被破格任用为配线员了。

配线员的主要工作是,为用户检查、修理、安装电灯,检查线路。在工作中,幸之助干活细致,服务周到,工作质量高,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幸之助天生对生意充满了兴趣。在作配线员工作中,他结识了一些热心的客户,并且利用为客户服务的机会,自动为公司招揽业务。在他的努力下,公司承揽了好几项大工程。尽管这些工程只是使公司受益,可是,幸之助以自己能为公司效力而自豪。

当幸之助快要进入成年的时候,他经历了一次生死的考验。到电灯公司工作不久,他得了肺痨病,经常咳嗽不止,后来发展到吐血。年轻的幸之助有些害怕了,因为,幸之助的大哥、大姐、父亲母亲都先后死于这样的病症。在这种情况下,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消极等死,要么与疾病抗争。幸之助选择了后者。这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没有盲目蛮干,而是征求了医生的意见,在工作的同时,注意休息。在病重的时候,他每工作3天,就休息1天;病情缓解一些了,他就工作10天休息1天。就这样,他坚持与疾病斗争了3年,终于恢复了健康,也保住了工作。

这个失去父母的孤儿在工作和疾病的双重压力下熬过来了。由于幸之助工作努力,工程质量好,在为用户服务的过程中深得用户好评,因此,在电灯公司工作了几年后,被公司提拔为工程检查员。检查员是仅次于工程师的职位。这大概是工人中的最高职位,也是一项最好的工作。他的任务是,检查前一天装好的线路和电灯,发现不合格的地方,通知安装者重新安装。通常一天的活幸之助仅用两三个小时就干完了。可以说,这项工作既轻松,工资又高。这是幸之助步入社会以来最舒服的工作,也是获取报酬最高的一份工作。一般的人有了这样一份好差使就心满意足了,可是,吃惯了苦、受惯了累的幸之助,不习惯于轻松安闲的生活。他愿意在与困难的斗争中生活。他觉得这样才更有意义。于是,幸之助开始考虑新的事情。

独闯天下

在电灯公司做质量检查员,除了检查安装工程的质量外,幸之助也自发地检查着原材料和灯具等项目的问题。他发现,现行的电灯插座很不合理,不便于安装,容易漏电,也不美观。于是,他在工作之余,自己设计出一种更安全、美观的新式插座。在自认为研究成功了之后,他做了一个样品并兴冲冲地拿给管工程的主任去看。那位目光短浅、官僚作风甚重的主任只瞄了一眼,就下了结论:“你设计的这东西,根本没法使用,简直就是废物。”这话深深刺伤了幸之助的自尊心。他发誓自己搞插座生产,可是,在电灯公司工作期间,是不能自己搞产品的。为了实现自己的誓言,幸之助毅然辞去了这份别人看着眼热的工作,独自开始了艰苦的创业。

松下幸之助辞职以后,自己办起了工厂。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工厂呢?工厂的全部资金只有197元22分;厂房就是幸之助和妻子住所中的一间6平方米的房间;设备是一台旧压型机和一只煮锅;人员三个:幸之助、妻子还有内弟;项目就是他自己发明的那种插座。就靠这些,外加从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发财梦想,松下幸之助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史。他的研制和生产还算顺利,仅用了4个月的时间,就拿出了合格的产品,而且可以批量生产了。然而,东西生产出来了,谁来买呢?幸之助竭尽全力推销。但是,10天功夫,他仅卖出了100多个插座,销售额还不到10元。资金用光了,生活又没了着落,看来,幸之助的失败已经在所难免。就在这时,大阪电灯公司的老板由于欣赏幸之助的工作精神,特意派人来请他回去。在一般人看来,这正是收拾败局的极好机会,可是,天生愿与困难斗争的幸之助,谢绝了公司的好意,义无反顾地继续他的艰难的创业。为了生存和继续研究生产,他把家中能够典当的东西几乎都当出去了。生活和挫折把幸之助逼入了绝境。在绝境面前,几乎所有的人都可能要回头的,然而,幸之助却不顾一切地硬撑着。在破产边缘上苦撑的幸之助,终于迎来了曙光。

一家电风扇公司想改用合成材料做底座,没有一家大一点的工厂愿意承担试制工作。幸之助听说之后,立即前往,表示愿意承担试制,条件是,成功之后,把生产任务交给幸之助的工厂。厂家同意了,幸之助立即昼夜进行实验,仅用20天就试制成功了,并且制作了1000个成品。当厂家接下幸之助的产品,并付了80元的费用之后,幸之助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这80元钱的货款,意味着他的第一步迈出去了。松下办的企业有了成功的希望。接着,电风扇厂又发来大量的定货单。幸之助和他的两个“雇员”就没日没夜地干起来。

第一件产品成功之后,幸之助在大阪繁华的地段租下了一处大一些的房子,并挂起了“松下电器具制作所”的牌子。这就是著名的松下电器公司的始祖。

松下电器具制作所成立后,接连推出了先进的配线器具、炮弹型电池灯、电熨斗、无故障收音机、电子管、真空管、晶体管等一个又一个成功的产品。这些产品,凝结着幸之助的智慧、经营精神和他独具的慧眼。他在这些产品中,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把一个从100多元钱起家的小企业,一步步发展成世界级的巨型企业。幸之助从一个身无分文的少年干起,到1989年去世时,身后留下了15亿多美元的遗产。

智力晚熟的穷孩子费米被怀疑智商低下的孩子费米出身于穷人家庭。祖父之前,许多代人都是意大利皮亚琴察附近的农民。祖先留下一块肥沃的土地、一处乡间住宅。意大利的波河流过皮亚琴察大地,给河流两岸带来了便利的灌溉条件。费米的祖先靠这一片不大的土地辛勤耕种,过着温饱型乡村生活。到了费米祖父时期,这个身体健壮、头脑灵活的农民,不愿意终生守在这片不大的土地上。当时,正处在政治动乱之中,他投靠了巴尔马公爵,成了公爵争权夺利的支持者。巴尔马公爵获得成功后,论功行赏,费米的祖父获得了一个小县官的职位。

祖父奋斗一生,除了离开了农村,享受了几年官饷之外,其余的收获并不大。儿子们没有获得读书的机会,留下的产业仅仅是一间破旧的房屋和一块贫瘠的土地。

费米的父亲靠祖上留下的遗产无法生存,只好凭借一身力气外出寻找工作。当时正是铁路大发展的时期。他靠自己的体力和聪明机灵的头脑,在铁路上找到一份工作。费米出生时,父亲正跟随延伸的铁路不停地变换工作地点,整个家庭也无法找到一个稳定的落脚点。全家人跟着父亲,过着游击生活。在费米出生前,老费米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第三个孩子的出生,使本来不轻松的日子显得更紧张。瘦弱单薄的妻子,无力同时照看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因此,他们在乡下请了一个奶妈,把费米寄养到那里。

寄养在乡村奶妈家的费米,没有牛奶喂养,更没有其他补养品。由于营养条件极差,童年的费米长得瘦小。两岁半被母亲接回家时,他已经瘦得皮包骨头,那样子和从饥饿地区逃出来的灾民差不多:大大的脑壳,尖尖的鼻子,凸起的额头,深陷的眼睛,肋骨一根根清晰地凸现着。刚刚被接回家的费米,不仅样子长得不讨父母喜欢,而且还爱哭,稍有不适,或者哥哥姐姐惹他一下,就大哭起来。父母见费米既丑又赖,不仅不可怜他,还特别加强了对他的管教。母亲用威胁的语气说,要想在这个家庭呆下去,就不准哭,不准淘气,只能乖乖地听话,否则,就要送他到乡下去。幼小的费米听懂了妈妈的话。他知道在父母身边比在乡下好。为了不被送回乡下,他遇到委屈也不敢哭了。

为了不讨父母反感,童年的费米学得很乖。父母说什么,他就听什么,从不反抗。他知道反抗是毫无意义的。哥哥姐姐对费米很好。这个家庭中最小的孩子,由于一出生就经历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所以,懂得与别人友好相处。

父亲虽然是没有多少文化的工人,但是,凭借努力工作当上了段长。这样,他挣的钱不仅能够供妻子和孩子们吃饱饭,还能挤出一些钱来供孩子们上学。老费米痛恨自己没有文化。所以,他想让孩子们都接受系统教育,最好是让他们读大学。

孩子们先后被送进学校。费米的姐姐聪明伶俐。她的语言天赋很快就显示出来。费米的哥哥也表现出了早熟的天资。他理解力很强,特别是动手和计算能力,是一般的孩子不能比的。相反,费米的智力却让父母失望。他不爱讲话,嘴巴经常闭得很紧,似乎平时没有什么要说的。上小学二年级时,老师要求学生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铁可以做什么。为了写这篇作文,小费米专门到一家铁厂参观。在那里,他看到铁可以做床。回家后,他发现家中的床是木头做的。因此,他在作文中写到,铁可以做火车的道轨,还可以做一些床。写完了他所见过的铁用途之后,就没什么可写的了。老师对这样的作文很不满意,没有修饰词,也没有想像力,甚至连文章的层次都不讲究。学校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家长。母亲对儿子的学习成绩也不满意。与哥哥姐姐比较,母亲总觉得小费米的智力有问题。

童年的费米不仅在学习上不行,在生活上也表现出能力较低的状态。他平时比较懒散,脸上总是洗不干净的样子,头发也不常洗,更不愿梳理,头顶上细密的头发,经常黏乎乎地贴在一起,像一片破毡盖在脑壳上。天气寒冷时,他还常常流出稀鼻涕。如果母亲带他上街,还要不时地利用街边的水龙头为他洗脸洗手。

父母和老师的态度并没有影响费米的成长。他每天和哥哥姐姐一样经受着艰苦生活的考验。早晨起床后,即使到了10℃以下,他也跟着哥哥姐姐跳进装满冷水的大桶,洗一个让人清醒的冷水澡,然后开始一天的学习。冬天到了,北风呼啸着,屋里没有暖气,也没有其他取暖设备,三个孩子的手、脚、耳朵都冻出了疮。尽管如此,孩子们还是要学习的,年龄最小的费米也一样。为了获得一点暖意,在不写字时,他就把一双小手坐到自己的屁股底下取暖,需要翻收时,就用舌头来翻。这个被怀疑智商有问题的孩子,就这样在极其艰苦困难的环境中,坚持着读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