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仙侠天妖皇
1000400000525

第525章 泸沽风情

第五六三章 泸沽风情

神秘的泸沽湖,当地人称“谢纳咪”,意为大海、母湖。从高处看去,仿佛一只展翅的飞燕。

湖中岛屿,亭亭玉立,林木葱郁。

湖的西北面,是雄伟壮丽的高山,而湖的东南方,与万亩草海连接。这里牧草丰盛,牛羊肥美,浅海处茂密的芦苇随风荡漾,蔟蔟花草迎风招展。

每到冬季,天鹅、黑颈鹤等珍稀候鸟,数以万计的栖息在此,平添一种生气,一种景致。

湖周,在那茂密的原始森林里,豹、獐、鹿、岩羊、小熊猫、短尾猴、斑羚羊等珍稀动物,出没其间,给人几分畏惧,几分野趣。

湖畔,阡陌纵横,田园万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木摞房舍,炊烟袅袅,牧歌徐徐,渔火点点,阿哥阿妹,结伴相随,好一派景象万千的农家乐园,令游客为之倾倒。

山美水美人更美,除了奇特的婚姻和风俗之外,姑娘小伙那一身独特的服饰,更是令人瞩目。

这里也是歌舞的王国,游客无不为那远远近近、悠悠扬扬的曲调‘阿哈巴拉’所动容,无不为那如巨龙滚动的甲搓舞所诱惑。

阿哈巴拉的曲调较短,音域高低跨度大,因而歌唱难度也较大。

在歌唱阿哈巴拉时,根据歌唱的节奏变化快慢、高低强弱,就能够达到所要表达的感情内容。

阿哈巴拉的歌词较短,一般是用两句话表达一个内容,简练而具有诗词的无穷韵昧。

在对歌中,有村与村之间赞美对方或赞美自己家乡的,也有异性间的赞美或求爱,同时也会有相互之间的讥讽和嘲笑。

当人们在外时,常常会唱出怀念家乡、想念阿妈之歌。

总之,一旦领会这种曲调,就能自如的抒发喜、怒、哀、乐等情感。

据说泸沽湖的摩梭人,会跳七十二种舞,其中最为流行的是甲搓舞,又称打跳或锅庄舞。

‘甲’为美好之意,‘搓’便是跳舞之意。

相传远古时期,每有外敌入侵,摩梭人的部落首领,便组织本族人在村口烧起堆堆大火,并围着火堆跺脚呐喊,以壮声势,为出征者助威。

在入侵者被击败后,摩梭人又围着火堆,通宵达旦的欢庆胜利。

这种习俗代代相传,演变成为民间的群体娱乐性歌舞。

“会跳舞的来跳舞,不会跳舞的跟上来。如果腰没有伤,你就使劲扭;如果脚板没有刺,你就使劲跺;不唱心不甘,不跳脚会痒,喏喏哦嗨……”

每当夜幕降临,泸沽湖的摩梭村落,便会处处篝火通明,笛笙悠扬,人们穿着鲜艳的服装,围着火堆,跳起欢快的甲搓舞。

在这歌舞的大海中,游客也会情不自禁的融入其中。舞到高潮时,就会随着明快的笛声和粗犷豪放的舞步,发出“喏、喏、喏、喏”的吼叫,感受生命的活力与青春的气息。

甲搓舞也是青年男女结交阿肖的桥梁。跳舞时,小伙子看中哪个姑娘,就悄悄插进她的身旁,并用五指交叉,紧扣她的手,不时以手指的松紧程度,向对方传递爱的信息。

姑娘如果接受这信息,就会紧握对方的手,含笑而舞。

如果不接受,就会礼貌的道:“哎呀,我的手被你捏痛了。”

或者以“跳累了,想休息一下”等托词,暂时退出舞场,然后又插入自己的女伴中间继续跳。

在舞场上,没有主客之分,男女老少均可参与。而跳的人越多,场面就越热烈,气氛越欢快。

甲搓舞的动作,多反映耕作、狩猎、纺织、洗麻等方面的形象,常见的调子有‘蹉只’、‘纺麻线’、‘洗麻线’等。

而这里的饮食,依然以山间泉水、芳草、果仁、五谷杂粮作佐料,人工自酿、自腌、自烤、自煮后,置于坛中,放在火上或锅里,数日、数月甚至数年才开启食用,或供远方来客品尝。

在泸沽湖比较有名的美食,是猪膘肉、苏里玛酒、酸鱼、烤鱼干、牛头饭、猪肠血米,等等。